放下書本,可能會讓你發現,無論身處何方,多少也感覺到有點像葛咸城,而在每個葛咸城中,大概都有一個小丑,只是不一定找到蝙蝠俠而已。
創作
|共70篇|
Moyashi:迷因的前世今生
網絡迷因的文化構造,在特定的圖片和句式中再創新意義,這個過程成為了基因對應環境而產生生理變化,也就是物種演化的類比。
Netflix 訂戶下跌,打破「串流媒體是未來」的必然想像?
從一間郵寄出租 DVD 的美國公司發展至今天的國際串流平台龍頭,Netflix 可謂開創串流媒體革命,多年來訂戶不斷增長。不過公司早前表示,今年首季訂戶數字比去年第四季減少 20 萬,是十多年來首次下跌,更預計本季將失去 200 萬訂戶。英國「泰晤士報」電視副主編 Ben Dowell 就以英國觀眾及電視生態角度,撰文剖析過去人們堅信串流媒體掀起革命的想法,是否一直被誇大。
緬甸政變後誕生的首部文學作品
一年前緬甸軍事政變,多位緬甸作家和詩人都在網上發表創作,為抗爭留下第一身見證,其中不少人被監禁或處決,部分遺作收錄到最新詩集與散文集「摘去新芽不會阻止春天來臨」(Picking Off New Shoots Will Not Stop the Spring),為政變後的首部緬甸文學作品。
【展覽】別樣的作品展 ARTube 藝術超市
藝術超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概念?藝術團體 ARTube 首次主辦藝術超市,由藝術家許開嬌及黃家銓聯手策劃,聯合 30 多位本地藝術家及創作單位,把展場構建成超級市場的場景,以玩味的方式展示多個不同風格的作品,當中包括畫作、藝術玩具、雕塑品、潮物等,由藝術品到由藝術創作轉化成的小商品,參觀者可因應自己的喜好,把藝術品帶回家欣賞及收藏。
紀浩基:「骨扒好嗒」—— 在下斜坡前緬懷創作之瘋狂
聽著都覺得瘋狂的劇情,但在自由社會中,不管如何惡搞,也不會收到貓王或甘迺迪家族後人之投訴,或申請司法覆核阻止電影上映。言論自由是你本身感覺不到它存在,直到一天被收緊了,才發現原來已經失去。
鴻若遠:「艾蜜莉在巴黎」辱烏事件 —— so 辱華日益壯大的族譜
由於近年政治性的社會運動在國際間如火如荼,因此「so 辱華」得到大量遠房親戚,像「艾蜜莉在巴黎」就撞上 so 辱烏,這對創作人來說是一步一擂台。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茶里:身為一個二次元宅,我很高興能居住在台灣
居住在台灣的我,偶爾飆車到東港吃海鮮刺身時,會看見絢櫻在迎接我;有時候懶得騎車坐捷運時,會看見高捷少女在入口歡迎我。即使不外出躲在家裡上網,也會看見一大堆跟台灣總統有關的奇怪(?)同人漫畫創作,這是在香港幾乎絕對不會看見,大家也不想看見的景象。
富德樓新藝術空間登場 「一九九九制作所」首展「貓 show」
新進駐富德樓的藝術單位為「一九九九制作所」,隨即帶來主題展覽「MEOW SHOW」(「貓 show」),集合 12 位本地藝術家及 1 位日本藝術家逾 20 件作品,還設一間秘密商店。喜歡貓的人士,若想一次飽覽各款有關貓的作品,這次的展覽不容錯過。
Moyashi:自古以來的宇宙世紀
以含糊對含糊,當人搞不清有甚麼分別,就可以宣稱是同一樣東西,屬於同一個世界觀。正如「查克拉」可以解釋所有忍術,「自古以來」也就可以解讀所有身份認同了。
以人工智能,譜寫出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樂曲
科技改善人類生活,也協助我們探索未知領域,其中人工智能技術大力推進社會發展,例如協助學者進行大數據分析,產生更多理論,同時應用於機械科技,便利工商業活動。過去人們認為,文藝創作要運用人類獨有的想像力,會是人工智能較難攻破的一環。不過,今年一間初創企業就成功以人工智能譜寫出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樂曲」。
Moyashi:創作力和幻想會嚇你一跳
在離散的世代,有人走有人留,但無論走抑或留的人都充滿無力感。人在外地做到的事有限,融入當地社會已經不容易;城內則萬事皆休,自由空間由狹窄收得更窄,連擦邊球都會惹禍上身。除了投降做港豬,還有甚麼可以做?
人工智能寫作,是人類創意開端?
人工智能令我們生活更便利,如糾正文法、自動翻譯、建議文字輸入內容等,但倘若以 AI 公式化行文參與文學創作,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接受。康涅狄格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Yohei Igarashi 撰文分析,古時人類的寫作風格,其實像當前 AI 般充滿陳腔濫調,經歷 19 世紀浪漫主義的文學革新浪潮,我們才會推崇作家的原創性;如今 AI 挑戰不必然扼殺創意,反倒激勵人類啟動更大膽的寫作實驗。
愈是審查愈堪玩味 —— 浮世繪師歌川國芳
「機智且不可預測」是太田紀念美術館首席策展人渡邊晃,對日本 19 世紀一位別具天賦的浮世繪藝術家 —— 歌川國芳的形容。渡邊指他是非常幽默的人,且從不灰心,「即使其作品因江戶幕府的限制而不能再印刷販賣,或是當他被奉行所(地方管理機關)調查時,國芳也從未放棄」。他在畫作中幽默地將動物擬人化以避開審查,因此創造出別樣的風格,其筆下的貓浮世繪就最為人所熟知。
毀於一旦前,阿富汗電影的最後一瞥
有阿富汗女導演日前發表公開信,警告塔利班將要禁絕任何藝術創作,阿富汗電影業行將消失,請求國際同業聲援。事實上,20 年前美國推翻塔利班政權後,阿富汗電影一度如雨後春筍,作品陸續躋身國際電影節,近月更有首部全阿富汗班底電影打入康城影展,方興未艾,如今卻似要戛然而止。
紳士大哥:當悲哀到達頂點時,就開始搞笑 —— 古谷實
對於我來說,古谷實和占基利(Jim Carrey)有著非常相似的精神面貌。兩人都因為販賣低俗而得到注目,但二人內心黑暗之巨大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最深沉的絕望與黑暗,才是「搞笑」的養分,甚至本質。
有史以來的「愚蠢」審查制度
1930 年,反戰名著「西線無戰事」改編電影上演。電影同年來到德國放映時,觀眾只能在大量警察在場下觀影,12 月更遭最高審查委員會撤銷放映許可證。翌年,電影經大量刪節及審查才得以在「特定群體與非公開活動中放映」;1933 年希特拉上台後,該片便遭全面禁播。今天,不少國家對發行電影均有一套審查制度,雖然不能與昔日德國的審查制度相比,但美國德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Jonathan Rose 認為,人們亦應注意審查制度愚蠢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一面。
政治審查下,伊朗電影人如何一路走來?
港版國安法對電影進行嚴格審查,叫很多電影人無所適從。環顧全球,政治審查其實從不罕見,但無數電影人仍然堅持不懈,在縫隙間繼續用光影說話,伊朗電影人可說是佼佼者。在嚴苛的政治宗教審查機制下,有人運用有限空間發展別樹一格的電影語言,亦有人無懼刑責堅持拍攝禁片,為伊朗電影在世界爭得一席之地。
電子遊戲的虛擬攝影是藝術嗎?
打戲最著重遊戲性(gameplay)、音樂、劇情,抑或全部?畫面,可能是一部分人的終極追求。今天很多電子遊戲都具有完善而自由度大的截圖系統,遊玩過程看到心儀的畫面,可用不同角度、濾鏡截圖。機能、畫面技術不斷精進的遊戲世界,即使玩家進入同一場景,每次都可能會找到微細的變化。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虛擬攝影師」們正藉這些遊戲截圖,提倡新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