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 YouTube 和中國影片網站 Bilibili 興起「AI 孫燕姿」熱潮,以人工智能學習新加坡天后孫燕姿的音色與唱腔,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對於「AI 孫燕姿」忽然「出道」,孫燕姿在網誌回應時表示人類再怎麼快也無法超越 AI,反問自己:「該怎麼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比呢?」在歐美,亦有人利用 AI 音樂生成項目 Riffusion 製成專輯,引發諸多討論,例如 AI 技術,會怎麼改變音樂產業?
創作
|共106篇|
筆是港媽:Roald Dahl 的神奇魔法筆
初中時期,我的閱讀課總離不開看 Roald Dahl 的作品。Dahl(1916 至 1990 年)是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The Witches、Matilda 和 The BFG 等書籍曾分別被拍成電影和在舞台上演,深受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及觀眾歡迎。一位已故作家的作品,仍然穩居英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暢銷榜,而且經常被列入中小學的閱讀書單中,到底他的神奇魔法筆為何有這麼大的魔力?
書店們:漫畫
今次我們以「漫畫」為題,談談我們對漫畫的看法、漫畫怎樣改變人生等。
Moyashi:請不要誤會,我是說在座都是垃圾
集英社與科創公司 Alu 合作,推出 AI 漫畫創作平台「Comic-Copilot」(コミコパ),可以生成劇本點子,甚至模擬讀者感想。雖然合作單位是電子平台「少年 Jump+」,而非本家的「少年 Jump」,但曾經讀過「爆漫」的讀者應該都記得,這根本是故事中七峰透所做的事情。
林喜兒:關於編劇的故事
關於編劇的形象,除了是躲在家中,或是在咖啡室埋守在電腦前工作,更寫實的其實是在 Writer’s Room 的工作情況,或是與導演和演員的合作,畢業編劇不是小說家,電影電視是集體創作。
「少年 Jump+」 推 AI,是幫助還是取代漫畫家?
最近,日本出版巨頭集英社旗下漫畫電子平台「少年 Jump+」編輯部與新興科技公司 Alu(アル株式会社)合作,推出幫助新手漫畫家的互動式 AI 服務「Comic-Copilot」(コミコパ),無論是創作漫畫時的繁瑣工作,或是突然腦閉塞畫不出來,AI 機械人均能提供支援。有人擔心 AI 在未來會完全取代創作者,但製作方卻認為這有利啟發人類創意。
「綠野仙蹤」:開創美國童話的奇幻歷程
美國童話故事「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是世界最廣為人知的童話之一,名氣往往蓋過原作者鮑姆(L. Frank Baum)本身。究竟在 19 至 20 世紀之交,鮑姆是如何創作出這部經典名著?當中有甚麼現代元素,使其有別於古老的歐洲童話?
【Ed Sheeran 案】受影響還是抄襲?解構流行曲的流行元素
英國創作歌手 Ed Sheeran 被指控其歌曲 Thinking Out Loud 疑似抄襲 70 年代名曲 Let’s Get it On。Ed Sheeran 日前獲判勝訴,在法庭上,他為其創作過程辯護指:「我從生活及家庭中很多事情汲取靈感。」悉尼音樂學院講師 Jadey O’Regan 就此事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 Sheeran 的案件,反映流行音樂創作其實難以區分「靈感」、「影響」及「抄襲」之間的界線。
Moyashi:被 AI 吃掉的香蕉
相比吃掉香蕉的行為,許多人無法理解那根香蕉憑甚麼賣 12 萬美元,更多人是無法理解為甚麼把香蕉往牆上貼就是藝術品,到底甚麼是藝術?
黃子翔:在藝術書展散步是正經事
自從「BOOKED:香港藝術書展」舉辦以來,我一屆都沒有缺席,在藝術書展散步,當然是正經事。一直覺得這個書展以藝術書為焦點,卻不囿於書籍的傳統形態,從紙本出版物出發,探進更多範疇,讓藝術書刊、小誌(zines)、藝術展覽與演出、工作坊與講座等,共冶一爐,而且既重視本土,也延伸國際,甚具特色。事實上,同類書展在本地已是不能多求,能有如此規模、資源、組織性,更加難得。
【展覽】姚玉意水墨個展「游.色.白」
時至今日,本地畫家於水墨創作中可有怎樣的變化及創意?近日於 Yrellag Gallery 舉辦的姚玉意水墨個展 ——「游.色.白」,嘗試以書法線條和濃淡、豐富的色彩與留白,捕捉人體的韻味,展現出不一樣的張力及形成其獨有的藝術語言。
【展覽】利志達個人作品展「大道其中」—— 紙上漫步 40 年
香港著名漫畫家利志達,以強烈且辨識度高的細膩筆法及懾人構圖著稱,別具一格,更有「香港獨立漫畫之父」及「香港大友克洋」的美譽。此次利志達個人作品展 ——「大道其中」,展示 40 年來他所珍藏的多幅漫畫彩稿及黑白原稿,機會實屬難得,親身及近距離觀看,才可感受其線條及色彩帶來的力量與震撼。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0 想賣就 Make Me Care
要是一開始教新手編劇太追隨自己的個人經歷,可能會讓他們認為寫故事就是純粹把自身經歷或感情記錄下來,但構成一個與觀眾共鳴的關係才是核心。簡單點說,就是要讓觀眾說一句「make me care」。
鴻若遠:試當真,真的可以成真?
近日不少新晉電影人也嘗試把自己的概念拍成短片來推廣,而這些被垂青的電影人所拍攝的短片,或長片的預告片段,許多時候都不是有多大的製作、多漂亮的服裝或美術。因為一旦被選上,透過注入資金,這些都可以找專業人士幫忙補上,而這種樣片最要呈現的,其實是讓投資方看到主事者的敘述故事能力,他是否能駕馭到一個故事。
彭碧珊:藍染創作還原香港本色
談起藍染,大家或會想起日本、非洲或中國等地的傳統手工藝,不過,製作藍泥染料的馬藍,早已活在香港過百年,跟鄉村傳統染布文化息息相關。環境生態藝術家郝立仁(Benjamin),過去幾年研究本地馬藍的成長故事,籌辦「源山手染」藝術項目。
Moyashi:新海誠與他的風景
對於新海誠的電影,你可能會忘記他的故事,但絕對不會忘記他的風景。精細得近乎病態的光影和細節,普通的車站鐵道與街角草木都美化得不現實。風景是新海誠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沒有之一。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6 十種類型
布萊克.史奈德認為故事分類是敘述角色變化的種類,而不是所謂發行宣傳上的類型,所有故事基本能分成 10 個模式。上回已提及首 5 個模式,餘下的就在下文詳述。
呂嘉俊:如果名廚一生的代表作已成過氣……
飲食界很殘酷,不管你的創作有多前衛,即使過去你有豐功偉績,它總有過時的一天。Ferran Adrià 當年在 El Bulli 以分子料理震懾全球、René Redzepi 坐鎮的 NOMA 用採集料理開創世界先河,天才如他倆,同樣有從神台跌下來的一刻,他們是智者,明白花無百日紅,選擇在高峰期急流勇退。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5 人人都講類型片,唔通人人都識類型片?
許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很典型的電影分類成愛情片、喜劇、恐怖片等,這種商業上的分類,也許在市場上宣傳會易於讓觀眾理解,可是在創作劇本的層面上,這樣分類就會過於簡單,容易造成既定形象或誤解,好像動作片就只能連場動作,不可以講述家庭或其他感情事。
【展覽】創作就是從忽發奇想中誕生 —— 四位藝術家的「認真接力派對」
一次聚會,四位藝術家區詠秋、劉杭霖、蟻穎琳及胡愷昕,忽發奇想在紙上接力創作四格漫畫,每人因應上一格而畫出接下來的劇情,續寫故事,再以此為創作基礎,以自身擅長的媒介或探索新素材,創作出八組作品。對四位藝術家而言,這並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個探索、未知及充滿樂趣的旅程。他們現正於藝術空間 WURE AREA 舉辦這「認真接力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