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套「譯戰同盟」(Guy Ritchie’s The Covenant)。看原裝片名,煞有介事把導演的名字冠上去,我天真,以為這就代表信心之選,或者象徵回復個人風格。相反,可能是心虛,又覺得導演的大名對提升票房數字有幫助?一個人,要回到年輕時創作力最鼎盛的時間,談何容易?
導演
|共44篇|
萬瑪才旦離世:藏地電影新浪潮將繼承遺志
國際知名藏人導演萬瑪才旦(Pema Tseden)前日離世,終年 53 歲。萬瑪才旦地位非凡,皆因其藏語電影不但贏得國內影壇肯定,還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為藏語電影爭取到一席之地。縱然萬瑪才旦早逝,但其牽頭的藏地電影新浪潮將繼承他的遺志。究竟有哪些後起的新晉藏人導演,值得我們留意?
【專訪】五問哈薩克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找到你的熱情,讓你不再懼怕星期一
哈薩克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Darezhan Omirbayev)憑著「古來詩人皆寂寞」(The Poet,2021)於國際影展獲得多個獎項,是次來港出席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就從其詩意綿綿的作品說起,向香港人展示各種對電影藝術的方向、反思、承先啟後,又如何處理藝術、數理科學、政治的關係?
【專訪】十問導演濱口竜介:拍電影是保持對自己的信念
是次濱口竜介來港出席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談及電影創作背後的種種思考:語言、對白及所有無以名狀的演出,是甚麼讓他如此執迷攝影機開動後的世界?拍車戲是愛還是窮?311 大地震如何改變他的電影語言?對年輕導演又有甚麼寄語?
協調員駐守日本片場,確保親密戲不過界
日本影視業接連爆出性侵醜聞後,業內逐漸興起一種名為「親密行為協調員」的職業,當劇組拍攝床戲及親密情節時,他們會確保演員沒有受到侵犯或騷擾。
金仔:淺談杜琪峯所講的電影價值
可以說電影經常與歷史互補,這關係其實呼應文首所說香港文化的微妙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再怎麼說好香港故事也是淡然無味、平面蒼白的。這是電影的可貴之處,也是杜 sir 在此警告大家電影的價值所在。
Moyashi:訪問的人與被訪問的人
在義務訪問的關係中,受訪者因甚麼理由而拒絕授權是毫不重要的,因為他本來就擁有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退出的權利。沒有授權的訪問內容就不能夠使用,製作者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也不是考慮因素,這是訪問方法論中本來就存在的風險。
拍攝紀錄片,要如何保護受訪者?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最近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票房成績也不錯,但網上有文章質疑,片中年輕受訪者沒有得到被拍攝者應有的權利,導演做法似乎與紀錄片道德有所抵觸。事實上,紀錄片敘述他人的真實故事,電影導演及監製如何保護提供故事者,成為紀錄片及其製作道德的關鍵。
荷里活最會燒錢與賺錢的偏執狂導演:占士金馬倫(下)
千呼萬喚下,曾經高掛影史最賣座強片的「阿凡達」(Avatar)第二集「水之道」終於上映,與第一集相隔整整 12 年,無巧不巧,「鐵達尼號」與「阿凡達」第一集相隔的時間也是 12 年。對導演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來說,要塑造一部完美的作品,差不多就是要花這麼長的時間。
荷里活最會燒錢與賺錢的偏執狂導演:占士金馬倫(上)
對導演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來說,票房數字高低根本不是重點,他就像藝術家梵高一樣,用盡全力只為了雕琢出心中最理想的作品。
莫坤菱:不能拍還是拍了,所有虛實、荒謬和恐懼 ——「伊朗無熊無懼」
香港亞洲電影節最令我引頸以待的電影,不是被鏡粉秒速搶購一空的那部,而是在威尼斯影展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伊朗無熊無懼」(2022)。電影由伊朗導演巴納希(Jafar Panahi)執導,即使身懷禁拍令,卻仍然交出虛實交錯、荒誕絕倫,但勇氣與智慧並存的電影,叫人驚嘆,電影自有自由的生命力。
挑戰言論自由:衝著安倍國葬而來的暗殺犯電影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政府定於 9 月 27 日為他舉行國葬,導演足立正生就挑前一天推出新作 —— 以犯人山上徹也為原型的電影 REVOLUTION+1。這部以低成本趕拍出來的作品,從最具爭議的角度探討最具爭議的事件,為和諧至上的大和民族帶來強烈衝擊。致電抗議的民眾、堅持上畫的戲院、好奇買票的觀眾,都在無意間為言論自由劃下界線。
鴻若遠:「憑空而來:伍迪.艾倫回憶錄」—— 荷里活準佛地魔的自嘲與自辯
今時今日在西方文化界和荷里活中,活地亞倫(Woody Allen)雖未至於淪為佛地魔般不能提起的名字,但早已像多年前那一場春夏之交風波一樣,讓人未想忘記,卻不敢提起。
百年後,再看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
紀錄片似乎與「真實」、「紀實」密切相關,但何謂真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劃分。例如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拍攝手法,不干涉事情發生,視攝影機為沉默的記錄者;但這又能否保證拍攝對象在鏡頭前不會修飾自己?又例如拍攝者與對象建立緊密關係,從而獲得機會深入探討議題的機會;但拍攝對象有了被攝影的自覺,又會否影響所謂的真實?如何看待今年面世剛好一個世紀、講述北極圈原住民因紐特人(Inuk)生活的無聲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也是一個難題。
莫坤菱:「七人樂隊」的觸動 ——「回歸」後,我們在香港「迷路」
「七人樂隊」由香港 7 位著名導演拍攝,包括杜琪峯、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袁和平和洪金寶,由 50 年代戰後到 2020 年代,每人拍一部短片,刻畫一個 10 年,至於誰拍哪個就抽籤決定,既向菲林致敬,也訴說香港情懷。
莫坤菱:那些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的伊朗禁片
曾經以為遙不可及的伊朗,今天所發生的事情卻讓我們有切膚之痛。這是因為看過禁片導演們幾部具感染力的電影,亦是因為天下烏鴉一樣黑,他朝君體也相同。
陶傑:歲月無蹤 金秋不朽 —— 悼羅啟銳
香港人是一個去留不捨、聚散無定的族群,2021 年之間,許多香港人決定移民。我常常想:不知道羅啟銳會不會重寫一個新版本的「秋天的童話」,當玻璃之城傾塌,往昔的歲月被盜,若這對雌雄大導的才思還健翩如昔,香港的下一代在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橋邊,也是秋天,不知幾時帶給我們另外一章的童話?
被國安逮捕的伊朗導演是誰?
一星期內,伊朗先後拘捕 3 位知名電影人,導演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與夥伴阿利赫馬德(Mostafa Aleahmad),因聲援示威被控違反國安,異見導演巴納希(Jafar Panahi)譴責拘捕行動,隨後亦遭逮捕。他們都曾經在高壓環境下堅持創作,他們的作品有不少曾經在香港上映。
莫坤菱:今生不再的「玻璃之城」
得悉香港導演羅啟銳過身的晚上,我把舖塵的光碟送進播放器,重溫一段段在香港大學或許荒唐但無垠的年月,戲內也側寫了 97 回歸一刻的璀燦煙火,耳邊徐徐響起黎明唱的「今生不再」。燈滅人逝,此生不再是愛情,是電影,也是我城。那場雨,撲毀了煙花,25 年後,雨只有下得更無情。
紀浩基:「人魚帝國」—— 一部只聞樓梯響的科幻大型災難片
直到今天,我還是會偶爾關注一下「人魚帝國」,期望有天能在電影院裡正式跟它見面,要是它上映的話,不管怎樣,我都會買張票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