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2 從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

A+A-
電影「凶訪」劇照。

所有編劇一開始都會想著各種奇怪點子,繼而覺得自己天馬行空得厲害,更會為這些觀點和突轉沾沾自喜,漸漸形成 smart-ass 的心態,害怕觀眾看不到或留意不到這些點子,於是作為導演的,就努力加入特寫;作為編劇的,就用對白來再次提醒觀眾。

如果你是初出道的編劇,那不用告訴我,你沒有這個習慣,因為要不你只是還沒想到值得拿出來炫耀的好點子,要不就是炫耀了你自己還沒發現。因此在編劇的 12 堂課最後一節,不是要說如何做偽旗行動或其他小聰明招數,而是要學習最重要的一點 —— 要懂得隱藏自己。

好的編劇不是要讓觀眾留意到自己的巧思,而是要讓觀眾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因為在一部電影中,沒甚麼比說故事更大,包括你的自尊和光環,甚麼都得在故事面前讓路。所以好的編劇不是要讓觀眾留意到所謂的金句式對白(香港有些號稱旺角活地亞倫的,便很喜歡這些雕蟲小技),而是要以推進故事為先。

在這方面,印度裔導演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的「凶訪」(The Visit)就一直被低估了。這是他幾次作品滑鐵盧後,再次重新小成本的回勇之作,只是不少觀眾被之前幾個亂七八糟的爛片嚇至卻步,才不怎麼留意到這部電影。

「凶訪」是以偽紀錄片形式進行,處處見心思,人物性格弧光也做得特別好。在探訪祖父母的過程中,女主角被弟弟發現,自父親離家出走後,她就沒有再照過鏡子。影片鋪下這個伏線,到最後經歷了一輪恐怖事件後,她終於放下心結,重新面對自己。此時,普通的編劇會直接寫一場戲,說她重新對鏡化妝。這就是代表編劇想出了這個前後呼應,又深怕觀眾留意不到,於是急不及待地大張旗鼓拍一場戲,來告訴觀眾。

可是禮切.沙也馬蘭是個高手,懂得壓制這個欲望,他把女主角對鏡化妝這個重要資訊,包裝在一場帶著歡笑的爛 gag 中,前面是弟弟唱著 rap,沒有跳入一個特寫,只在遠處放上姊姊在對鏡化妝,也沒有加入對白。把這樣重要的人生突轉和收成,透過弟弟的 rap 作偽旗行動,來包裝及滲透給觀眾,留意到的就留意到,留意不到的也會得到弟弟胡鬧的歡樂。這不只是個好設計,還表示了一個編劇懂得進退,沒有把自己放大。

當然,很多人會拿禮切.沙也馬蘭的後續作品來跟「鬼眼」(The Sixth Sense)比較。這是沒有意思的,因「鬼眼」已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每次比較都難免會失望,但「凶訪」還是個相當成熟的作品,也見證了禮切.沙也馬蘭的內歛和成長,在驚濤駭浪過後,回歸說故事的初衷。

這很值得所有年輕編劇引以為戒,別一味想說金句、一味想表現自己,不用擔心觀眾記不起自己,因為只要故事能達致感動,大家記住了故事,自然就會記住你。不然讓你再煉出多少金句,或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任何情緒綁架,也改變不了劇本不夠好的命運。

如此拉雜分享了 12 篇編劇心得,希望能讓有志者有所啟發。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