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

|共34篇|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2 從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

好的編劇不是要讓觀眾留意到自己的巧思,而是要讓觀眾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因為在一部電影中,沒甚麼是比說故事更大,包括你的自尊和光環,甚麼都得在故事面前讓路。所以好的編劇不是要讓觀眾留意到所謂的金句式對白,而是要以推進故事為先。

荷里活編劇結束罷工,跟你有甚麼關係?

5 月初荷里活編劇發起罷工,整場大罷工歷時近 5 個月宣告結束,美國編劇工會(WGA)與美國電影電視製作人聯盟(AMPTP)達成初步協議,以保障成員利益。這份協議如何成為未來涉及 AI 糾紛的先例,甚至影響其他行業?

荷里活演員、編劇大罷工,資方卻無懼無劇播的威脅

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SAG-AFTRA)未能與荷里活各大製片商及調解員達成協議,日前決定罷工。兩個多月前美國編劇工會(WGA)亦宣佈罷工,雙重打擊下恐會癱瘓荷里活甚至國際影視製作。但資方似乎只想拖字訣,先迫編劇屈服。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1 主角的對手,唔通真係自己對手?

許多剛開始寫故事的新編劇都很喜歡說,其筆下主角所面對的真正對手,就是他自己,如挑戰自己的心魔。坦白說,如果在大學一年級說出這種話,可能還騙到小女生,一旦過了廿五歲仍在說,就有點尷尬了。

【Soul Monday】愛在罷工進行時

美國編劇工會(WGA)本月初發起罷工,爭取改善薪酬待遇及規管人工智能在創作上的使用。部分會員想到,麵包和愛情同樣重要,何不兩者兼得?他們就在一次糾察期間,舉辦名為「開始談情」(Strike Up a Romance)的交友活動,讓單身的同業可提出兩大「訴求」—— 想要更理想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眼緣的真命天子。

人工智能跟荷里活編劇大罷工,有甚麼關係?

1996 年,荷里活編劇 John Gregory Dunne 曾揶揄「業內每人都認為只要有時間,他們都可像編劇一樣寫作」。近日,美國編劇工會(WGA)與資方談判破裂,發起近 15 年來首次大罷工;Dunne 當年的話就像一語成讖 —— 只是如今正威脅編劇生計的不是他人,而是人工智能(AI)。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8 分場的重要性

大概有新手編劇會說,那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版權而已。坦白說,要是連給投資方看個故事大綱都如此閃閃縮縮、怕被偷橋、侵犯你權益的話,那我會勸喻你,不如乾脆連大綱都別送出去。因為許多有經驗的投資人,年中看 100 個劇本,99 個都不堪入目,那為甚麼你能認定自己就是那唯一一個呢?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7 說話不一定要用嘴巴

不用每個資訊都直接透過角色的嘴巴說出來給觀眾,要讓觀眾透過自己的記憶和隱喻,把這些內容帶出來。這不是賣弄高深或故弄玄虛,而是比較貼近真實,因為現實中,我們都不會說出所有心中話,但我們的行動卻表達著。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5 人人都講類型片,唔通人人都識類型片?

許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很典型的電影分類成愛情片、喜劇、恐怖片等,這種商業上的分類,也許在市場上宣傳會易於讓觀眾理解,可是在創作劇本的層面上,這樣分類就會過於簡單,容易造成既定形象或誤解,好像動作片就只能連場動作,不可以講述家庭或其他感情事。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3 偽旗行動

要是在第一次看時,就已發現到編劇隱藏的伏線,例如明明不是兇手,卻給那人一個神情凝重的眼神特寫,又或是故意切入一些特別動作或道具特寫,便很容易被觀眾發現。因此上乘的編劇,在鋪墊往後的伏線時,就必須形成一種所謂的「偽旗行動」(False Flag Operation)。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2 重看電影的重要性

曾經有個孩子在我重看電影時說,他從不喜歡重看電影,因為覺得很浪費時間。對於年紀輕輕的他,如此重視時間,我固然驚訝。但同時也認為他判斷錯誤。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不打算重看一部電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你沒有完全看明白那部電影。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 首場的重要性

許多編劇會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說故事的套路,只跟從自己的思考模式。假設每個人都會坐在戲院裡,乖乖看完整個故事,因此想從哪裡說起,就從那裡說。但根據社會學家研究,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 90 秒,所以開場的首個影像和第一場戲至關重要。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當然可以邊寫邊想,但在完成初稿後,不妨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