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19 歲。嚴格來說,那一天聽著這首「二十歲的眼淚」的我仍是 18 歲。
到下個月,10 月,才 19 歲。
由 19 歲變成 20 歲,應該不單純是兩個數字的改變,而是一個階段的終結,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情況大概似由中學生變為大學生。
音樂
|共197篇|
月巴氏:1994(30)——「Jim Carrey」
「Jim Carrey 和 Cameron Diaz 都會愈來愈紅。荷里活需要一個新笑匠,也需要一個新尤物。」文本來想點另一支煙,但又把煙放回煙盒,「有沒有看『神探飛機頭』?齣戲其實不算好看,但至少,有 Jim Carrey 的部分都是好看的,他擁有一種其他演員沒有的特質。」
【Soul Monday】跨國界交響樂團
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等的分歧,足以令毗連之地成為百年仇敵。同在一島的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曾經發生長達 30 載的血腥衝突,使很多人留下永難磨滅的創傷。一個受北愛和平進程啟發的交響樂團,便將隔在邊境兩側、擁有天主教和新教背景的年青人聯繫起來,為世界帶來音樂、笑容和希望。
月巴氏:1994(28)——「愛上飛鳥的女孩」
在香港,沒有這一類偶像歌手。後來才知道,嚴格來說她不是演員,而是歌手,「我一個人住」就是她唱的。曾想過買收錄了「我一個人住」的專輯「六月的茉莉夢」,但又想,自己似乎還未喜歡她到一個值得付出百多元買她專輯的程度。在韻彙把 CD 拿起,掙扎了一段時間,又放回原位。
月巴氏:1994(27)——「魔鬼的情詩」
我也有買「魔鬼的情詩」CD。實在太喜歡陳昇的「把悲傷留給自己」。第一次聽,是在一個週六的電視台音樂節目,那一集還有陳昇做嘉賓。這麼不有型甚至稱得上平凡的男人,竟能創作出這麼深情的歌,要把悲傷留給自己。原來深情,跟樣貌無關。
月巴氏:1994(25)——「十誡」
一直喜歡鄭秀文,她的碟我沒有買齊,但大部分都有買,最喜歡「Never Too Late」和「快樂迷宮」—— 不少人嫌「Never Too Late」封套上的她形象太過成熟,成熟到有點老成持重,偏偏深得我心。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4
In the first three parts of my current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I have examined eight of its eleven lines, including the likes of the vociferous Jubilee Line, the sluggish Circle Line and the ghostly Northern Line.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e remaining three tube lines on the network: Hammersmith & City, Metropolitan and Bakerloo.
月巴氏:1994(24)—— 「Forrest Gump The Soundtrack」
買 Forrest Gump The Soundtrack,是因為偶然看見某本雜誌 B 書的樂評,說這是一齣將上映電影的 Soundtrack,收錄了大量美國搖滾金曲,簡直就是一次濃縮版美國搖滾發展史 —— 其實這些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最重要是當中收錄了 California Dreamin’,在「重慶森林」裡被阿菲不斷聽的那一首歌,那一首令她夢遊,遊到去加州的歌。
Hong Kong Infosphere:由危機到身份認同 —— 後 2019 的香港獨立音樂發展
今年 6 月中,我們一班對本地獨立音樂有興趣的學者「Society of Hong Kong Indie Studies」,在香港學會 2023 年研討會發表了 4 個關於本地獨立音樂的專題演講。這次應該是香港學術界首次有研究小組在大型研討會探討獨立音樂。在這個香港社會快速變遷的時期,希望以多學科的角度提供一點獨立音樂文化圈的資訊,讓各界學者及以外的人士知道,儘管獨立音樂在香港社會還比較少人認知,這文化在其中仍佔有一個重要地位。
月巴氏:1994(17)——「未完的小說」
1 時,去工廠大廈食堂吃了一碟西炒飯喝了一杯凍奶茶,返回公司。
推開公司大門,傳來歌聲,是彭羚。我不算是她歌迷(我只迷王菲一個),但她的聲音,太易認。
「以為你走了。」說話的是John,他是公司工程和維修部同事,負責替客戶裝夾萬維修夾萬。他年紀應該跟我差不多。
林喜兒:永遠青春 —— Wham!
不知道 Wham!,或者也認識 George Michael;不是成長於 Wham! 年代,總會聽過 Last Christmas。毫無疑問,Netflix 的紀錄片 Wham!,就是一條時光隧道。
Taylor Swift、Beyoncé 的「巡演通脹」是真的嗎?
今年 5 月,美國樂壇天后 Beyoncé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巡迴演唱會,瑞典的酒店價格隨即飆升,5 月該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 9.7%,高於預期。當地一位經濟學家戲稱「Beyoncé 要負責」,巨星巡演和娛樂文化真的能刺激通貨膨脹嗎?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3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 of my current series of articles, I have discussed the quintessence of six London tube lines and likened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I am excited to continue this mu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network in the British capital.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e Northern and District Lines and explore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qualities.
【Soul Monday】穿上特製背心,聽障人士也可感受音樂
現在,失聰或聽障人士也可在音樂會體驗管弦樂的美妙了。觀眾只要穿上特製背心及穿戴裝置,就可透過震動上背感受小提琴聲,大提琴及低音樂器的聲響在下背位置,號聲會出現在肩膊,獨奏聲則在手腕。
【愛在左右】黑膠孤兒院 為三十萬隻黑膠找個家
人稱「黑膠碟養父」的歐德成(Paul),由擺地攤到樓上舖,買賣黑膠唱片已有 40 年。他少年時從越南來港,在深水埗二手市場收集黑膠,原本只為興趣;但隨著時代淘汰,人們放棄黑膠。Paul 不忍唱片變成垃圾,決定收集它們,待有緣人帶走。經歷 CD 到現在串流音樂的年代,是甚麼令 Paul 堅持保留超過 30 萬隻黑膠碟?
月巴氏:1994(13)——「胡思亂想」
那一夜沒有睡。不是沒嘗試去睡,但實在不甘心,又或太憤怒,總之內心持續不能回到一個平靜狀態,一個能夠讓我安然入睡的狀態。
那夜,一直塞著耳,聽回王菲之前幾張專輯,「Coming Home」、「執迷不悔」、「十萬個為甚麼?」。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AI 音樂專題之一】專訪陳珊妮 —— 當歌手親自訓練自己的 AI 分身唱歌
在台灣,唱作歌手兼製作人陳珊妮親自指導自己的 AI 模型唱歌,推出台灣首支 AI 歌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猶如做一場實驗,她想用一首歌來證明創作人不會被 AI 取代。陳珊妮接受 *CUP 媒體書面訪問時表示:「我們都不確定未來 AI 創作會如何,但未來的 AI 也是由現在的人定義的。」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2
On 15 June, I published the first part of my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tube lines. In a nutshell, the Jubilee Line is a cacophonous monster, the Central Line is nothing short of a depressing nightmare, while the Piccadilly Line has attained the very attributes of a bemusing jester.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ree other lines and liken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at shares their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月巴氏:1994(11)——「Amplified Heart」
今天意外地,Patrick 打電話給我。本來已經走到𨋢口,去商場茶餐廳吃早餐,但忘了帶銀包,打開家門鐵閘時,正好聽到電話在響。Patrick 問,有沒有興趣接收一些 Simon Bisley 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