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價值

|共5篇|

德國新政府 —— 總理與外交部長的潛在對華政策衝突

蕭爾茨就任德國新總理,後默克爾時代正式來臨。外交上,默克爾政策務實,對美國盟友保持忠誠、勉力維持與俄國的不穩定關係,而在與中國建立經濟夥伴關係的同時,又在人權等敏感議題上顯得小心翼翼。英國政治分析員 Thomas O. Falk 認為,蕭爾茨及其聯盟政府在對華立場上將有所轉變,但新任外交部長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恐怕很快要面對挑戰。

西方文明積極滲透,催生亞洲民族主義?

近年,對於殖民歷史到底孰好孰壞,社會各界吵得臉紅耳赤,尤其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人士,每每想起「國恥」、「洋奴」、「殖民地半殖民地」,即恨得牙癢癢。不過,澎湃的民族主義,似乎要拜昔日的殖民主所賜。雜誌「外交家」特約編輯、地緣政治學學者 Francis P. Sempa,就撰文介紹有「圍堵政策教父」之稱的美國地緣政治學家 Nicholas Spykman 於 1926 年發表的文章,解釋殖民主義如何在亞洲各地催生本土思潮和民族主義。

美國有必要幫助爭取民主、自由?

美國國會復會,「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成為首要審議法案。本地支持該法案的意見認為,國際社會出手,有助挽救香港正瀕臨崩潰邊緣的人權和自由。史丹福大學政治及社會學教授 Larry Diamond 日前撰文指,今天美國若選擇對全球各地崛起的獨裁勢力沉默,只會養虎為患,最終令全球的民主力量枯萎。

假如美國沒有介入一戰

凱恩斯曾說:一戰是歐洲內戰。殖民宗主國內鬥,掀起世界動暴,由中東乃至遠洋美國,假若美國並無應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邀參戰,歐洲戰局會如何收場?適逢美國參戰百年紀念日,美國新保守派政評人、前總統喬治布殊文膽 David Frum 撰文分析美國抽身歐戰的後果,並主張一戰雖然相當不受歡迎,戰後歐洲的民主實驗亦以失敗告終,但為重整世界秩序,一如二戰及冷戰的抉擇,美國仍絕對有必要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