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小時營業、以無店員模式運作的觀塘二手書店「 偏見書房」,日前因租約期滿不獲續約而被迫停業,另覓地方。即使書房開業 6 年,歷經多次搬遷,帶著幾千本書在多區「漂流」的創辦人范立基卻不言休,更珍重書房每個蛻變的機會。
本地
|共5篇|
當中國人開始選擇本土品牌,西方企業如何自處?
中國人口眾多,西方品牌自然積極開拓市場。過去中國消費者比較偏好外國品牌,但近年隨著「國潮」趨勢興起,原本在市場競爭中受質素低劣、銷售能力等問題困擾而處於劣勢的本地品牌,已扭轉局面。
【香港道別式】上水貨舖敗走上水 香港製造的一場實驗
上水貨舖的上水店於 4 月 30 日結業,結束一場在上水的實體店實驗。然而,關於香港製造,他們的努力卻未完結,一切仍在試驗中⋯⋯
金像獎與香港電影評論史:獨立、前衛、進步的初衷
4 月 16 日,第 41 屆香港電影金像奬頒獎典禮結束,其中「給十九歲的我」奪得「最佳電影」殊榮,惹起極大爭議。有人批評金像獎是小圈子選舉,金像獎董事局主席爾冬陞回應指,金像獎是一個工業獎,現在已有 2,000 個投票人,「係咪小圈子,視乎你用咩角度去睇」。回顧金像獎成立之初以至整段電影評論史,其實象徵了青春、現代。
彭碧珊:本地洛神花造醬,酸酸甜甜好開胃
去年秋天,這批產自元朗河背農圃的洛神花,長出結實飽滿的花萼。過百斤的收成,配上檸檬汁和冰糖一同加工,煮出 200 樽惹味的果醬。策劃產銷果醬的「香港生活發展基金」(SEED)希望,籍此增添農產食用價值,讓大眾一同發掘在地農產的獨特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