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美國芝加哥馬拉松賽事中,肯雅跑手 Kelvin Kiptum 打破世界紀錄,他所穿的跑鞋 Nike Alphafly 3 一度成為焦點。運動品牌巨頭 Nike 過去一年球鞋銷量不升反跌,「華爾街日報」指新興品牌如 Hoka 和 On 的銷售額有明顯增長,這些競爭對手不只注重功能性跑鞋,更追求舒適,受消費者喜愛。當疫情打亂 Nike 的庫存和供應鏈,新品牌崛起會否威脅行業巨頭的地位?
品牌
|共84篇|
孟加拉罷工潮 —— 國際品牌與工廠雙重剝削
孟加拉成衣廠近日爆發罷工潮,工人要求加薪,衝突中造成至少 2 人死亡。孟加拉是僅次於中國的成衣生產大國,為 Levi’s、Zara 和 H&M 等國際品牌長期供貨。儘管這些品牌公開表態支持提高工資,但實際上,當成本上漲,品牌卻威脅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工廠反過來壓榨工人,反映了重重剝削,到底誰該為工人權益負責?
唐吉訶德:我們賣的不是便宜商品,是日本情懷!
日本的唐吉訶德,通常與「驚人的便宜」畫上等號。然而,海外門市從日本訂購商品會產生運費等開支,不可避免會提高售價。為了壓低價格,只有與當地企業合作,著手開發日本食品。
Air Jordan 神壇地位不保?哪些運動鞋正在熱炒?
曾幾何時,每當 Air Jordan 推出新一代波鞋或復刻版,開售當天都會有大批顧客在鞋店外排隊,大熱鞋款在炒賣方面長期有價有市,而 Jordan Brand 多年來都是 Nike 旗下最暢銷品牌。但近日路透社專文指出,掀起波鞋文化的 Air Jordan 正備受威脅。
勞力士為何收購百年合作對象?
瑞士鐘錶品牌勞力士(Rolex)早前宣佈收購寶齊萊(Bucherer),成為鐘錶界熱門話題。同樣來自瑞士,勞力士是頂級豪華腕錶品牌,去年銷售收入高達 97 億美元,冠絕其他對手;寶齊萊除了製錶,更是全球最大腕錶零售商,過百專賣店主要分佈於歐美。1924 年以來兩大品牌一直保持緊密合作關係,這次收購則引來一些憂慮,雜誌 Chronos 日本版主編廣田雅將就分析交易的緣由。
豪擲 158 億美元買下 180 歲 Tiffany,LVMH 如何讓媽媽級品牌翻新?
Arnault 不惜豪砸 158 億美元買下 Tiffany,這個數字比 LVMH 集團一整年的淨利還要高,甚至還同意收購前發股息的優惠條件,外界認為 Tiffany 根本不值這個價錢。沒想到 Tiffany 在收購當年營收就創下新高,更推升母集團營益率大幅成長。
摧毀靈魂還是脫胎換骨?LVMH 駕馭品牌的水火之道
談到 LVMH 集團的傑出成就,Arnault 在受訪時曾說,因為各個品牌「擁有非常矛盾的兩個面向,是永恆的經典,同時也是最現代的代表。就像水與火,卻能互融」。
建構零事故生產線,日產挑戰 Tesla 龍頭地位
日產在 2010 年推出全球首款量產電動車 Leaf 之後,經過了約 11 年,才推出後繼的 Ariya。最新的電動車款,則是去年 6 月推出的輕型電動車 Sakura,還在年底拿下「日本年度風雲車」頭銜,3 款車皆創下銷售佳績。
Barbie:流行超過 60 年的營銷策略
隨著電影 Barbie 上映,這個有 60 多年歷史的長青玩具再次引來注目。多年來 Barbie 形象百變,角色間有自己的社交關係,而且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這些都是玩具公司美泰(Mattel)的功勞。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市場學教授 Sameer Hosany 分析,該公司的市場營銷策略,助 Barbie 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紳士大哥:自己的錶也不能賣?高級鐘錶潛規則入門
理解了高級腕錶「一錶難求」,你大概也可以明白到真正的好錶,的確會是「有錢都買不到」。大家都是付那個定價,牌子專門店為甚麼要把貨物給你?
當中國人開始選擇本土品牌,西方企業如何自處?
中國人口眾多,西方品牌自然積極開拓市場。過去中國消費者比較偏好外國品牌,但近年隨著「國潮」趨勢興起,原本在市場競爭中受質素低劣、銷售能力等問題困擾而處於劣勢的本地品牌,已扭轉局面。
南韓年輕人創業夢:開便利店
南韓最近出現一個現象,愈來愈多 20、30 歲的年輕人不做打工仔,爭著自己開便利店,背後原因為何?隨著更多年輕一代加入這個行業,便利店在推銷和營運模式上亦有所轉變,更貼近年輕顧客的需要。
【尚未完場之二】歐德禮夫人與香港百年時尚品牌「詩納菲兒」
由祁凱達與徐岱靈聯合執導的電影「尚未完場」,講述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如何由戰時香港的戰俘,到後來成為香港第一代大娛樂家。電影也拍攝了香港歌手張敬軒大宅 Alberose,該物業曾經由珠寶世家 Albert Weill 家族持有,Albert Weill 把時尚品牌「詩納菲兒」(Sennet Frères)帶到香港,地位顯赫一時,而歐德禮夫人 Sophie Weill 正是他的長女。
帶媽媽逛英國超市見聞
師奶們愛逛超市,我媽也不例外。媽在香港也逛盡區內超市,她的宗旨很清晰 —— 哪家超市有抵買的東西,她就會到哪家。這 3 星期她訪英的節目離不開逛超市,我也安排她到英國的 10 大超市打卡。她現在知道:愛逛超市的,不會到便利店版的超市。只有規模大的超市才能滿足我們購入不同種類食材和物品的需要。
品牌紛紛停用袋鼠皮,原來是好心做壞事?
兩大運動用品公司 Nike 和 Puma 日前宣佈,今後停用袋鼠皮來製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禁售袋鼠製品的法案。多數澳洲人看來,上述舉動未免荒謬。袋鼠在其祖國,肉被當作食材,皮用來造袋、錢包和皮帶。生態學家亦普遍支持捕殺袋鼠,以及延伸的商業活動。為袋鼠好,到底是誰決定?
反華情緒下,中國企業如何拓展歐美市場?
中國品牌正於美國受到史無前例的追捧,社交媒體抖音(TikTok)、電商平台天母(Temu)、影片剪輯 CapCut,成為當地 iPhone 用戶下載量數一數二的應用程式,快時裝品牌 SHEIN 的排名甚至高於亞馬遜,並正計劃在紐約上市。但西方對華猜疑日深、中美關係愈趨緊張,這些企業如何在不受歡迎的國度拓展業務?「經濟學人」日前整理出它們的三大方針。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西太后」的環保時尚
英國著名時裝設計師「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 去年 12 月 29 日逝世,終年 81 歲。她在 1970 年代以叛逆、前衛的風格,在時裝界打響名堂;其重視氣候和環保議題的理念,從她的時裝表演與設計中亦可窺見。
快思慢想模式:標誌設計造成的公關災難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為慶祝 60 周年校慶推出新校徽,放棄此前的分割用色設計,希望令校徽中的鳳「形態更清晰靈動」,其中簡化版校徽甚至刪去校訓「博文約禮」。結果惹來社會各界的批評,由親中的校董成員到學生代表皆批評事前缺乏諮詢。如何改造知名機構的標誌,一直是設計界的大難題,有專家就從神經科學角度分析。
鴻若遠:牛油果催熟襪 —— 一百種生活方式的慢活觀察
大概全世界的思考模式有很多種,100 個城市有 100 種生活方式,香港只不過是其中一種,如果你移到外地,別嘗試帶著優越感去,別老是以自己過去沿用的生活模式來跟所在地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