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運動用品公司 Nike 和 Puma 日前宣佈,今後停用袋鼠皮來製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禁售袋鼠製品的法案。多數澳洲人看來,上述舉動未免荒謬。袋鼠在其祖國,肉被當作食材,皮用來造袋、錢包和皮帶。生態學家亦普遍支持捕殺袋鼠,以及延伸的商業活動。為袋鼠好,到底是誰決定?
品牌
|共70篇|
反華情緒下,中國企業如何拓展歐美市場?
中國品牌正於美國受到史無前例的追捧,社交媒體抖音(TikTok)、電商平台天母(Temu)、影片剪輯 CapCut,成為當地 iPhone 用戶下載量數一數二的應用程式,快時裝品牌 SHEIN 的排名甚至高於亞馬遜,並正計劃在紐約上市。但西方對華猜疑日深、中美關係愈趨緊張,這些企業如何在不受歡迎的國度拓展業務?「經濟學人」日前整理出它們的三大方針。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西太后」的環保時尚
英國著名時裝設計師「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 去年 12 月 29 日逝世,終年 81 歲。她在 1970 年代以叛逆、前衛的風格,在時裝界打響名堂;其重視氣候和環保議題的理念,從她的時裝表演與設計中亦可窺見。
快思慢想模式:標誌設計造成的公關災難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為慶祝 60 周年校慶推出新校徽,放棄此前的分割用色設計,希望令校徽中的鳳「形態更清晰靈動」,其中簡化版校徽甚至刪去校訓「博文約禮」。結果惹來社會各界的批評,由親中的校董成員到學生代表皆批評事前缺乏諮詢。如何改造知名機構的標誌,一直是設計界的大難題,有專家就從神經科學角度分析。
鴻若遠:牛油果催熟襪 —— 一百種生活方式的慢活觀察
大概全世界的思考模式有很多種,100 個城市有 100 種生活方式,香港只不過是其中一種,如果你移到外地,別嘗試帶著優越感去,別老是以自己過去沿用的生活模式來跟所在地作比較。
林喜兒:紀錄片 Trouble at Topshop —— TopShop 的成與敗
後疫情的世界,很多東西消失了。看得見的是街上消失了的名店和連鎖店,看不見的卻是文化的轉變。倫敦 TopShop 旗艦店數十年來是全球時尚人士朝聖之地,最後也在 COVID 期間落幕。Trouble at Topshop 細數 COVID 前 TopShop 的興與衰。
英女王過身後,皇家認證怎麼辦?
從奢侈品牌 Burberry 到家常調味料品牌亨氏(Heinz),英女王離世,將改變數以百計品牌的形象。這些品牌都獲皇家認證(Royal Warrant of Appointment),可在產品及營銷中使用相應王室成員授權的紋章。目前的皇家認證中,由女王發出的佔大多數,共計 620 項,將隨其離世失效,相關品牌需要在兩年內從產品上移除女王徽章。部分企業日後尋求新王查理斯三世認證時,可能會有困難。
【烏克蘭戰爭】以「勇敢」作為國家品牌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夫婦早前登上美國時尚雜誌 Vogue,有人批評他們在人民陷於水深火熱時美化戰爭,但丹佛大學媒體、電影及新聞研究副教授 Nadia Kaneva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提到,烏克蘭是首個在戰爭期間發起國家品牌宣傳活動的國家,並以此作為應對軍事入侵的關鍵策略,目的是爭取實際的軍事、經濟及道德支援。
Moyashi:當山寨成為原罪
為回應國內的社會動盪,中國的反日浪潮愈燒愈烈,雖然依照一貫的調子,最終的受害者通常都是自己人多於日本。先有女子在蘇州日本街穿和服而被捕,罪名是「煽動民族仇恨」和「尋釁滋事」;然後以抄襲日本品牌起家的「名創優品」(MINISO)發表道歉聲明,說從今以後「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品牌」。
Moyashi:哥斯拉這個國際品牌
於是哥斯拉這個品牌在學前兒童、青少年、成年人階層都各有自己的武器,成為一個跨媒體兼跨國的大型品牌。
Meta:企業改名,有何用意?
朱克伯格日前在公司新名稱 Meta 介紹影片中強調,相信「元宇宙是公司下一篇章」。人們留意元宇宙是甚麼、會為創新科技帶來甚麼改變之餘,自然也關心 Facebook 為何要改名。類似例子不僅 Facebook 或 Meta,改名重塑品牌到底有何用意?
旅遊品牌正為世界重開作準備
當疫苗接種逐漸普及、國家逐步對外開放,旅客們苦候一年多,終於盼得外遊的機會。為迎接即將大幅增加的旅行需求,不少品牌已率先做好市場營銷策略。
強制隔離會否改變酒店的形象?
在這次抗疫戰中,強制隔離是各國其中一個重要法寶。有些地方會以居家隔離形式,把入境旅客和密切接觸者區隔開;在澳洲和紐西蘭,政府則把豪華酒店變成隔離場所;去年 12 月 22 日起,香港政府也宣佈安排 36 間指定檢疫酒店,強制隔離外國抵港的旅客。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市場學副教授 Dan Lauf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措施對酒店業界的影響。
社交媒體當道,黑手黨也需要「小編」
今時今日,做江湖大佬也不容易,不只要有小弟打打殺殺,還要找個「小編」宣傳營銷。「金融時報」發現,意大利南部一些黑手黨頭目正跟隨潮流,在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設立帳號,就像做正經生意的企業般,建立個人「品牌」(branding)。
服裝品牌要脫離新疆棉,有多難?
維吾爾人在新疆,被指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強迫勞動,生產棉花。「紐約時報」與路透社日前報道,美國政府可能以中國涉嫌侵犯人權為由,對來自新疆的棉花實施禁令。不過新疆佔中國 85% 棉花產出,美國去年,便從中國進口價值約 500 億美元的紡織品及服裝;要大型服裝品牌放棄使用新疆棉,並不容易。「經濟學人」上月便指,與有關強迫勞動的新疆棉「割蓆」,已成為品牌的困擾。
【我想行開下】瑞士三角朱古力如何成為旅遊的象徵?
去年今日,你可能正在東京食玩買,或在威尼斯坐貢多拉。今時今日,你只能留在家裡,想念外地的美好風光,以及幾乎全球機場均有賣的零食 —— 瑞士三角朱古力(Toblerone)。對於熱衷出遊的港人來說,相信比起超市或便利店,更常在禁區免稅店看到這堆「金條」。
【未來總統學】台灣大選(2):蔡英文篇
台灣大選進入衝刺階段,陶傑與台灣資深傳媒人、「未來總統學:解構魅力領袖品牌策略」作者許復,繼續論盡各候選人。今集「星 CUP 人物」,兩人就深入分析蔡英文所建立的品牌形象。
迪卡儂低成本之道:讓所有人都可參與運動
想要認真投入運動,未必如此簡單,想做就做,如何選購裝備便是障礙之一。即使有志運動,但昂貴的裝備總會嚇怕準買家,以有限的預算購置所需運動用品更是一門學問。眾多著名運動品牌中,以低價為目標的法國大型運動用品商迪卡儂(Decathlon),可能是不少人的選擇。正如迪卡儂美國營運總監 Sophie O’Kelly 所言:「迪卡儂的核心價值,在於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運動。」也許與港人全民運動的期望不謀而合。
超越麥當娜,掌 6 億資產的最富有女歌手 —— Rihanna
2005 年,16 歲的 Rihanna 從出生地島國巴巴多斯(Barbados)到美國開始發展歌唱事業。如今她蛻變成獨當一面的創業家,發展化妝品、內衣品牌之餘,更與奢侈品集團 LVMH 合作,創立其奢侈品牌「Fenty」。據「褔布斯」報道,Rihanna 資產達 6 億美元,超越麥當娜、Céline Dion 及 Beyoncé 等全球著名女歌手。年僅 31 歲的她,到底如何成就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