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時裝設計師「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 去年 12 月 29 日逝世,終年 81 歲。她在 1970 年代以叛逆、前衛的風格,在時裝界打響名堂;其重視氣候和環保議題的理念,從她的時裝表演與設計中亦可窺見。
潮流
|共61篇|
池逸知:赤膊上陣賣時裝的 Abercrombie & Fitch
作為潮流商品,隨潮流而起落,也只能跟這班大隻男模在中環說聲再見了。
Moyashi:後 Facebook 生態
討論區與博客從電視、收音機和報紙等大眾媒體手上解放了觀眾,短暫地去中心化了一會,然後是內容農場與網紅的冒起,重新聚集了遊盪的網民。所以不管今天的網絡如何排斥文字、排斥固態的內容,但仍然需要直播主提供一個焦點,讓大家互相確認對方的存在。
Moyashi:不死的舊媒體
當「high-tech」成為生活,「low-tech」就變成個人風格。事實上,有線耳機不是潮流的個別例子,反是懷舊媒體的又一案例。
鴻若遠:KOL 讚先?定「魷魚遊戲」紅先?
這位新朋友仍堅持著其「Netflix 付費 KOL 宣傳推廣論」,彷彿我們這些喜歡此劇的人,都只是中了 Netflix 的宣傳技巧而不自知。
韓國青年看「農情家園」—— 過時的移民觀,時髦的懷舊風
電影「農情家園」 (Minari)為奧斯卡寫下歷史新一頁,飾演粗魯外婆一角的尹汝貞獲得最佳女配角殊榮。而主人公一家在美國的窮鄉僻壤,想藉經營農場安居樂業的經歷,更打動了很多亞裔美國人。但對於這套貼近歷史、並且為國爭光的作品,韓國青年卻看得百感交雜 —— 移民觀顯得過時,懷舊打扮倒很時髦
中環「逆時車站」 感受 80 年代紐約街頭氣息
既然時間不停流動,那會有時光倒流 40 年的可能嗎?JPS 畫廊邀請紐約塗鴉藝術家 Cope2、本地新晉藝術家 Afa Annfa 及 Chino Lam,聯手於潮流藝術集中地 Belowground 創作巨型壁畫,並展示出不同畫作,將商場地庫改造成 80 年代紐約地下鐵的情景。雖然位處香港,卻讓遊人猶如置身他方,感受兩代藝術家聯合創作的火花。
方俊傑:孤味 —— 帶有無形殺傷力的老套
電影甚至沒有為了討好今日潮流,而強調一連串金句或所謂精彩的場面。它很淡,但若觀眾代入到,卻會跟角色同喜同悲。
Moyashi:在票房榜首上尋找神作是搞錯了甚麼?
「鬼滅之刃」作為一部在主流漫畫雜誌裡連載的王道漫畫,會受歡迎其實並不意外。你質疑一部王道作品為甚麼可以受歡迎,是不是搞錯了甚麼?
Moyashi:善忘造就創意的輪迴
所謂創新,有時只不過是因為遺忘。即使是過去的某種重複,沒有經驗過的人就會視為新事物。
男裝魅力所在:制服?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裳是人的「第二張臉」,除了展示品味,也能提升魅力。然而,若細看男裝,便發現眾多設計都有制服的影子,如空軍一號外套、西褲、肩章等。為何男性對「制服風」情有獨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問多位時裝設計師,指出箇中原因。
大到不能倒?英國龍頭旅遊公司之死
Thomas Cook 堪稱旅遊業的龍頭公司,擁有 178 年歷史,22,000 名員工,網絡遍佈 16 個國家。其自家品牌酒店及航空公司倒閉的消息震驚市場,主流媒體分析其倒閉原因,除政治局勢、氣候因素、潮流變化等,最主要的原因是 Thomas Cook 過度借貸,以及其門市營運的方式與時代脫節。
阿拉丁、紅白機回歸:「懷舊」有何吸引力?
英國市場調查公司 Mintel 零售分析師 Chana Baram 指出,隨著人們在「美好舊時光」中尋找安慰,復古商品的數量近年激增。「這種現象過去常在服裝及打扮方面出現,但現時更多與懷舊產品相關。」
愛馬仕 182 年的時尚之道:尊重工匠
每款新品不管賣再好都只限量供應,絕不加量生產;唯一一個能把產品做到一上架就升值的,非法國頂級品牌愛馬仕(Hermès)莫屬。
今期流行配飾:書
讀者為何仍不放棄實體書?原因可以有很多:因為好看的封面、翻頁的觸感、看過的頁數累積起厚度、暫時令人離開智能電話等等。看似過時的閱讀方式,對大眾仍是有吸引力。現在出現另一閱讀的理由,就是打扮需要。
無病戴口罩,所為何事?
有病戴口罩,無病也戴口罩,皆因人煙稠密、空氣污染情況加劇,用口罩防病菌防污染,也是人之常情。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由明星帶領的風潮,戴口罩已漸成潮流指標。據網媒 Vox 報道,一些公司看準商機,希望令過往以實用為主的口罩,成為時尚配件。
唐明:男人不穿吊襪帶我也很遺憾
如今港男對絲襪尤其是「黑絲」的偏好,幾乎形成了一種 Fetish,可能就是物以稀為貴。的確,譬如男士的吊襪帶,也是一種絕好的東西,卻早在我出生之前就開始淘汰了,相比好友對女人不再穿絲襪的抱憾,我的心情更有如「千里孤魂,無處話淒涼」。
林宇:Cheap 人專用的名牌年代
「撞款就是 Cheap﹗」不少名牌對消費者的心態並非視若無睹,他們也不是沒有盡力去玩他們的秘密遊戲,像是試圖限制產量,甚至推出特別的限量版,當中原意無非都是希望買家不會輕易在街上跟其他人「撞款」。但名牌就是名牌,再限量,牌子也沒有分別,你也不可能把設計弄得太過跳脫以致於連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擱下。
腰包進化史:從人類古文明到奢侈潮物
「腰包」今日已成為時尚界的新寵,2018 年頭 10 個月,腰包銷量佔了美國配飾產品增長的 4 分之 1。儘管如腰包一點都不奢華別緻,過去出現於街市小販、爬山人士和運動愛好者身上,但今日它確實是奢侈品牌的頭號商品。在 1980 年代,隨著人們日常更喜歡穿運動服裝,以及出國旅遊熱潮的興起。不過,把這股熱潮形容為 80 年代的「潮流復興」,未必完全正確。認為腰包是 80 年代產品,這種觀點是短視的,因為在人類漫長歷史中,腰包的「潮流」有著更史詩般的古老文化。
紅眼:Head Porter 的故事
一「潮」天子一朝臣,廿年過去了,有著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光環加持的 Head Porter,宣佈明年結束品牌。還記得那個跟潮友討論 Head Porter 和 Porter Tokyo 有何微小(到價錢以外近乎看不到)差別的日子嗎?當然,應該還試過長篇大論跟那些不上道的朋友解釋 Porter International 其實只是翻版,對手可能覺得受到侮辱,鬧得不歡而散。我想,就算不叫集體回憶,都叫一個時代的印記了。或者,不少同代人所慨嘆的時代終結,並不是真的那麼懷念 Porter 的斜孭袋,而是那個我們會買 Porter 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