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蘋果,就會想到紅色,但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條件反射式的聯想,或會成為令人唏噓的歷史。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專家報道,倘若各國不加緊行動對抗全球暖化,天然的紅蘋果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蒼白、了無生氣的蘋果。
農業
|共69篇|
禁運之後怎麼辦?俄羅斯牛奶靠德國投資
俄羅斯自 2014 年合併克里米亞之後便遭到歐盟制裁,因此採取報復措施,禁止歐洲食物入口,結果影響到俄羅斯市場的奶產品供應。總統普京的當務之急,是切斷俄羅斯對於外國食物產品的依賴,並且針對俄羅斯奶農過於依賴人手的問題,加快奶類產業的現代化。但弔詭之處在於,為達到目標,他還是要尋求歐洲商人的協助。
有機耕種不環保?
有許多所謂環保做法,像使用環保袋、隨行杯等產品,生產過程本身會製造污染,加上使用次數不足,最後比起即棄用品對地球傷害更大,未必真正達到環保目標。最近有研究顯示,有機耕作雖說可以減少直接來自農業的氣候污染,卻需要更多土地來生產相同數量的食物,未能成功彌補所失。
「打土豪」到土地國有:中國農村發展困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最轟動的土地政策,莫過於 1950 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運動。然而,廣大貧下中農數年後,即因土地國有政策,失去鬥來的土地。「紐約時報」報道指,不少人把中國農村發展遠遠落後城市的原因,歸咎於中國至今仍堅持土地國有政策。縱然每年中國政府皆推出一系列改革農村發展的措施,亦難以收窄日漸擴大的城鄉差距。
【亞馬遜大火】科學解救亞馬遜?
亞馬遜大火愈燒愈旺,今年目前已錄得 9 萬宗活躍山火,數量之多是近十年之最。有專家估計,地球巨肺復原需時或數以百年計;一旦 4 成植被範圍消失,亞馬遜雨林系統將一去不返,並會逐步旱化成草原。不少媒體已指出亞馬遜火災的政治性質,而在開發雨林計劃獲巴西總統博索納羅背書之下,8 月份森林削減率按年高出兩倍有多。要調解這場政治-生態危機,或者可以借助經濟-科學手段。
豬肉價格持續飆升,中國人如何應對?
中國作為豬肉消費大國,國內去年便屠宰多達 7 億頭豬。但在非洲豬瘟持續影響下,短缺已成為全國危機。今年進口豬肉比去年增加 1 倍,達 200 萬噸,仍難以應付 14 億張嘴。數個月來,豬肉價格一直上漲,捱貴豬肉的老百姓固然不快,「經濟學人」及「紐約時報」報道均稱,負責與豬瘟展開「鬥爭」的政府官員,亦對豬肉供應短缺表示不安。
環境變化,農場動物產品的投資風險也增高
亞馬遜森林大火的災難,暴露出巴西政府鼓勵畜牧業政策的弊端,直接影響到巴西的牛肉輸出,也令肉類、奶類等食物生產商受到更大的環境壓力,有投資專家認為,投資者及生產商有必要作重大的策略轉變。
穀物:早期國家形成的重要推手?
「以農立國」是中國歷史裡的常見說法,強調農業是中華文明的傳統、是經濟的根本。然而,中國是否歷史上的特例?還是「以農立國」其實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耶魯大學教授James C. Scott所寫的「反穀」,嘗試提出另一個假設,反思穀物在早期人類社會扮演的角色、又如何逐漸成為國家建設的工具。
非洲森林大火,比亞馬遜火災更糟?
「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陷入一片火海,恐加劇氣候危機,美國太空總署衛星圖片更揭露,非洲中部同時受大火肆虐,受災範圍甚至遠超亞馬遜,引起國際社會恐慌。有環境專家卻提醒,從生態角度而言,亞馬遜與非洲大火成因略有不同,不一定能夠相提並論,對症下藥前必先有正確斷症。
垂直農業要起飛了?
香港會有一天成為食品自供自給的食材獨立城市嗎?常言道香港寸金尺土,大規模發展農業看來是不化算的做法。但假若在一棟棟高樓工廠之中發展農業,實現蔬菜自供,也並非不可能。
保護環境,由「合成生物學」發展起?
要光復日益敗壞的自然環境,使地球成為真正宜居的家,科學家兄弟爬山固然是重要,假如能促進跨領域合作,結合生物學、工程學和環境學知識,或能挽狂瀾於既倒。「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的跨學科領域,在生物學中應用工程原理,透過規模設計、編寫或修改微生物的基因組和細胞中的酶等,以執行新功能。環境作家 Renee Cho 在哥倫比亞大學環境新聞網站「地球狀況」,列舉了一些合成生物學為最棘手的環境問題,所提供的潛在解決方案。
陶傑:中國小農社會的基礎和基因
中國「改革開放」40 年,不斷「探索」,成為今日局面,似乎尚未找到自己的「中國夢」。一切由大陸人在「富起來」之後,棄玩卡拉 OK、連同香港消費者,喜歡一種叫做「鬥地主」的撲克牌遊戲說起。甚麼叫做「鬥地主」?是用來「紀念」1949 年之後一場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革。
救世軍:給無名英雄的「掏保手套」
黃昏時間,幾名年青人趁著清潔工友休息,上前邀請他們試用自家發明的「掏保手套」;數個月來,由 8 名中五學生組成的社會創新小組「Highlighter」就這樣走遍大街小巷,在課餘時間鑽進後巷,甚至垃圾房尋找清潔工和拾荒者,聆聽他們的需要,並邀請他們為這雙手套提供意見,希望把發明逐步改良,成為保護他們雙手的貼心工具。
種咖啡會餓死?南北回歸線間的產銷失衡危機
人類對於咖啡的需求不斷成長,而且毫無衰竭的趨勢,堪稱另類經濟奇蹟。但這利益龐大的「黑金」市場,落到源頭農戶的身上,結論竟是「種咖啡會餓死」?
非洲豬瘟:牽一髮,動全身
因豬隻樣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6,000 隻供港活豬遭全數撲殺。對香港來說,現時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可能只是暫無活豬供應。但據雜誌「外交政策」報道,中國養豬農民,以至國家整個豬肉產業、全球糧食價格,皆因此遭受打擊。
天生食材必有用:「醜蔬果」訂購服務
蔬果的長相決定其命運?以往有瑕疵或長相奇特的蔬果,注定未進肚中,就已先進垃圾桶。不過,近年不再流行標準好看的蔬果,反而以醜為美,有指貌醜的水果更為天然及安全。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興起網購「醜蔬果」,足見其大有市場。
一百萬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
Watson 在週日與傳媒的電話會議中再次提醒,物種滅絕不僅危害大自然,而且關乎人類福祉。「100 萬物種,的確是重要的數字,但千萬不要誤解我的關注。物種滅絕背後,更大的問題是影響人類。我們關心自然,亦關心人類福祉。把兩者聯繫起來至關重要,否則只會像一群環境保護狂。」
昔日黑暗大陸非洲,將成世界下一個新創搖籃?(下)
「哪裡有痛點,哪裡就有創新」,這句話如果放在非洲,就代表著有無窮盡的創新機會,關鍵只在於有多大的決心去挖掘。為了解決非洲面臨的各種難題,新創企業陸續誕生。
昔日黑暗大陸非洲,將成世界下一個新創搖籃?(上)
作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之一,尼日利亞原本經濟狀況不差,前首都拉哥斯(Lagos)人口約 1,300 萬,更是西非第一大城。2014 年至 2016 年間,原油價格暴跌,導致經濟陷入停滯。現在雖逐漸復甦,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近半數人口找不到全職工作。但這樣一個落魄的國家,現在竟然成了全非洲培養最多工程師的搖籃。
自我覓食、耕種的城市人
城市文明為我們帶來方便,起居飲食都能夠依賴市場買賣,而不用靠自己耕種食糧。雖然有些人逃離城市回歸田園,但美國男子 Rob Greenfield 所做的更為極端:百分百自給自足。他到底如何單靠耕種和出外覓食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