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共144篇|

中國水稻減產,極端降雨威脅糧食安全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種植國,年產量約為 2.14 億噸。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極端降雨更加頻繁,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該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水稻產量將下降 8%。自去年以來,全球水稻呈現減產趨勢,大米價格因此上漲,哪些國家最受影響?

霧霾清邁:空氣污染,罪在政治?

泰國北部的清邁「超越」北京、拉合爾和德黑蘭,淪為世上最污染城市。劣質空氣嚇跑遊客,打擊當地經濟,甚至危害居民性命。當局歸咎於國內及鄰國的森林火災及火耕引發有毒霧霾,寄望雨季來臨改善情況。但多位專家反駁,農民、山區部落和附近多國只是代罪羔羊,真正弄髒這片美景的是泰國政府本身。

彭碧珊:本地洛神花造醬,酸酸甜甜好開胃

去年秋天,這批產自元朗河背農圃的洛神花,長出結實飽滿的花萼。過百斤的收成,配上檸檬汁和冰糖一同加工,煮出 200 樽惹味的果醬。策劃產銷果醬的「香港生活發展基金」(SEED)希望,籍此增添農產食用價值,讓大眾一同發掘在地農產的獨特滋味。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芬蘭初創的「環境革命」

當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土地,導致棲息地喪失和森林砍伐,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芬蘭初創公司 Solar Foods 就注重食物來源和製造過程。這家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即從水、空氣、電力提煉出一種名為 Solein 的蛋白質食物,且製作過程不涉及任何農業活動和碳排放,貫徹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理念。

彭碧珊:葉曉文「隱山」荔枝窩 有機造梘迎新年

作家葉曉文,過去 2 年搬到荔枝窩,一邊經營「隱山」農場,一邊從事創作教學。以往她透過細膩筆觸,展現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貌。在新一年,她計劃推出時令產品,如參考客家傳統,將喻意驅走霉氣和潔淨肌膚的碌柚葉、石菖蒲和艾草,造成肥皂,讓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人,體會在地節慶文化,抹掉疲態賀新歲。

彭碧珊:開拓產銷之路 復耕者聯盟的冬日本地菜單

5 年前,農青 Billy 加入農業組織「復耕者聯盟」,5 年後,年僅 26 歲的他已挑起大樑,在打鼓嶺週田村經營 4 萬呎農場,種出來的過千棵高麗菜,比蘋果還要甜!面對銷售這一關,他並不孤單,在該組織創辦人葉子盛帶領下,Billy 與幾位農青合力開拓本地菜產銷一環,不僅親自落區到超市開檔賣菜,亦推介與時令白蘿蔔一同享用的冬日食譜,務求讓本地菜更易「入屋」。

彭碧珊:以味道連結城鄉 —— 種薑人 Rebecca

薑有驅寒、抗發炎及抗氧化等功效,廣受大眾喜愛。然而,要種出薑辣素夠濃的「老薑」,得花至少 9 個月。相對 3 個月便長成的葉菜,薑一年通常只有一茬收成,計算成本效益,本地農夫多以聊備一格的心態,闢出一小片農田種薑自用。Rebecca 卻是少數種薑銷售的生產者,過去一年,她培育了幾款薑,又研製薑糖及生曬薑片乾,農曆新年將至,她忙於將收成交給小店研發薑汁年糕。

彭碧珊:炮製香港蘿蔔糕,小店與本地農夫「拍住上」

3 年前,一班農耕組織牽頭,連結生產者、食品加工場、餐廳及小店,嘗試搭建上下游生產線,這個名為「香港蘿蔔」的項目,今年繼續舉辦。筆者走訪項目協作者之一的「三點水料理」負責人 Ben 和 Nicola,看看他們如何將清甜多汁的遲水蘿蔔,製作成美味的蘿蔔糕。

彭碧珊:中日咖啡農的港產咖啡夢 —— 望能世博飄香

置身 2 萬呎的粉嶺咖啡園,中日咖啡農金啟文,將下半生投入栽種港產 Arabica 咖啡豆。見她雙手捧著新一茬的出產,像抱著剛出生的嬰兒般,喜上眉梢。剛過去的周日(18 日),她廣邀友人和農場義工來品嚐咖啡,希望終有一天,能把香港咖啡豆帶到日本,參與 2025 年的大阪世界博覽會。

混合麥:是對抗糧食危機的關鍵?

根據聯合國在今年公佈的數字,全球仍然大約有 8.2 億人生活在饑餓之中。與此同時,糧食生產又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約 25% 到 30%。如何能夠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足夠糧食去養活全球人口,一直是各國學者和農業專家苦惱的問題。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介紹一款古代食糧「混合麥」(maslin),如何成為對抗糧食危機的關鍵。

日本勞動力短缺,公務員一齊「下鄉」?

作為日本彌補勞動力一大支柱的移工們,去年人數達 173 萬之多。惟經過兩年多鎖國,人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即使現已重新開放入境,大幅貶值的日元也難再吸引外勞前來打工。尤其缺乏人力的農業,唯有依靠地方政府出力相助 —— 讓安坐辦公室的文官「下鄉」兼職,分擔摘水果和曬海帶等粗重工夫。

工業下一步 —— 全球設計,本地製造

專業人士在網絡上共享數碼資源,各地人可藉此自行生產所需物件,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絡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 Vasilis Kostakis 及維多利亞大學全球化研究講師 Jose Ramos 稱這種模式為「全球設計,本地製造」。他們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很多實例反映,各地生產及消費商品的方式可靠全球共享數碼資源得到改進,包括設計、知識和軟件等方面。

打嗝、放屁稅、益生菌,有助紐西蘭排減?

為改善氣候問題,紐西蘭政府近日提出新方案,計劃 2025 年起向農場徵收稅項,以減少動物排放溫室氣體。當局聲稱這項政策為全球首創,農民將「受益於成為先行者」,不過業界普遍不滿有關提議,擔心加重經營成本,令小型農場無法生存。政府層面以外,當地科學家也積極研究如何可以不減少畜群數量而達到減排目標,從多方面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的問題。

嚴管基因編輯作物,歐洲正改變立場

數十年來,歐盟都嚴格限制轉基因食品,但今年夏季熱浪與乾旱夾擊,直接影響農業和畜牧業,衝擊歐洲食品生產。乾旱使歐洲很多河流、湖泊水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接近乾涸。同時,俄烏戰爭亦動搖農業供應鏈,部分政客開始重新思考歐盟長期以來反對轉基因生物和基因編輯作物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