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

|共41篇|

Hong Kong Infosphere:獨立書店不只是生意,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空間

一些對文字、對社會有熱誠的市民會期望獨立書店,不單是一門生意,更加是一個可以促進人們交流知識的空間。這裡的空間不單是指物理意義的店舖空間,書店不是講求店面寬敞、裝潢要迎合文青打卡風,更重要是一個經過大家協力營建、建立於人際和情感網絡的社會空間。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metoo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做鴨

十年前巨鴨首度訪港,近日再次來訪,多少給香港人帶來一點驚喜。巨鴨由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創作,初訪時群情洶湧。這次巨鴨偕同伴雙雙暢遊維多利亞港,自 6 月 10 日開始停駐在維港海面,供市民參觀。大家對巨鴨褒貶不一,但對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來說,其實已達到其目的﹕讓觀賞者的自我在大作品前消失,從而重獲自由。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做鴨」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展系列】美國獨立書店「疫市」增長

面對亞馬遜等網上零售商長年強攻猛打,美國的實體書店本就難以生存,疫症爆發後更受封城影響,導致 2020 年銷量跌近 3 成。往後兩年,勞動力不足、供應鏈混亂、營運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各行各業,但獨立書商不只撐住了,甚至遍地開花。近年全美共有 300 多間新店開張,滿足讀者對於「真人提供真誠推薦」的需求,亦令圖書銷售業變得更為多元。

重建加沙書店,以閱讀帶來希望

去年 5 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展開長達 11 天的襲擊,期間造成至少 260 人死亡,數千間房屋和商戶被摧毀,包括 Samir Mansour 經營了 21 年、當地最大型的書店兼圖書館。他損失約 10 萬本書及其畢生心血,居民及學童亦失去文化與社區中心。幸有一場國際眾籌助其「浴火重生」,還讓外國善長及本地常客反思,閱讀及書店對他們的意義。

立法保護獨立書店:法國網購書籍設最低運費

聞名遐邇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去年受疫情打擊一度傳出倒閉噩耗,其實法國 3,300 間獨立書店面對的威脅,還有 Amazon 等網購平台的惡性競爭。法國最近就通過法例,為網購書籍設定運費下限,阻止網購平台繼續以免運費壟斷市場,以拯救被視為重要文化財產的獨立書店。

【法式抗命】何以作家們要為書店交罰款?

以暢銷小說家 Alexandre Jardin 為首,一批法國作家日前作出史無前例的承諾,表示願意為持續營運的書店代繳罰款。但問題是,為何這些商戶會遭政府懲處?它們並非售賣批評領導人的禁書,而是違抗兩週前開始的全國封鎖令。隨著武漢肺炎再次大爆發,當地人重新審視書店的重要性。

書業生存困難,但有種書卻有價有市?

巴黎著名莎士比亞書店正掙扎求存,甚至要在社交網站上求助,但另一方面,莎士比亞作品集仍能卻以千萬成交。在書市嚴重萎縮的時期,罕有書籍及手稿仍然「有價有市」,波士頓二手書店 Brattle Book Shop 東主 Kenneth Gloss 坦言:「這基本上就像兩盤生意。一般二手書業務已經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