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9 月隨著一輪短促的十號颱風匆匆來到。作為香港人,我們對打風過後的一切、對打風和工作的微妙關係,再熟悉不過了。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適合在風暴過後閱讀的書籍。
書店
|共37篇|
【愛在左右】在社區漂流 偏見書房
24 小時營業、以無店員模式運作的觀塘二手書店「 偏見書房」,日前因租約期滿不獲續約而被迫停業,另覓地方。即使書房開業 6 年,歷經多次搬遷,帶著幾千本書在多區「漂流」的創辦人范立基卻不言休,更珍重書房每個蛻變的機會。
書店們:關於旅行
自防疫結束至今,原來已 4 個月了。踏入 7 月,夏日炎炎,很多人都趁暑假伊始,紛紛出外旅遊。這次我們就以「關於旅行」為主題,以下節錄 3 本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metoo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紀伊國屋與蔦屋,聯合成立公司的原因
日前,日本兩大書店龍頭宣佈合組公司,暫放下競爭對手身份,以改變日本書店經營劣勢。紀伊國屋書店、蔦屋書店母公司「文化便利俱樂部」與出版發行大型企業「日本出版販賣」將合作籌組公司,預計於今年秋天成立,推動由書店主導的出版發行業務改革。
書店們:做鴨
十年前巨鴨首度訪港,近日再次來訪,多少給香港人帶來一點驚喜。巨鴨由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創作,初訪時群情洶湧。這次巨鴨偕同伴雙雙暢遊維多利亞港,自 6 月 10 日開始停駐在維港海面,供市民參觀。大家對巨鴨褒貶不一,但對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來說,其實已達到其目的﹕讓觀賞者的自我在大作品前消失,從而重獲自由。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做鴨」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Book Depository 結業,顧客:我以為是愚人節玩笑!
購書平台 Book Depository 與網購龍頭 Amazon 分庭抗禮多年,2011 年被對方收購後,最近宣佈即將結業。有長期顧客坦言萬般不捨,究竟這家網上書店有何特別,以致吸引這麼多忠實顧客?他們又如何看待這家網上書店?
書店們:借問書店何處有
近日香港開關,大量遊客出現在香港街頭,不少人慕各大書店之名而來,有遍尋不獲,或擦身而過,也有不少人來電問路卻仍未能尋見。今次我們就借介紹圖書的機會,頌揚一下這些努力尋找書店的人。
日本書店如何掙扎求存?
日本各地的書店正在消失,剩下的書店不少也門可羅雀。根據一份行業評估,由於人口下降及互聯網普及,書店數字在過去 10 年下降近 3 分之 1。買書顧客數量持續下降,書店營運者為了生存,需要花費更多心力。
【書展系列】美國獨立書店「疫市」增長
面對亞馬遜等網上零售商長年強攻猛打,美國的實體書店本就難以生存,疫症爆發後更受封城影響,導致 2020 年銷量跌近 3 成。往後兩年,勞動力不足、供應鏈混亂、營運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各行各業,但獨立書商不只撐住了,甚至遍地開花。近年全美共有 300 多間新店開張,滿足讀者對於「真人提供真誠推薦」的需求,亦令圖書銷售業變得更為多元。
重建加沙書店,以閱讀帶來希望
去年 5 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展開長達 11 天的襲擊,期間造成至少 260 人死亡,數千間房屋和商戶被摧毀,包括 Samir Mansour 經營了 21 年、當地最大型的書店兼圖書館。他損失約 10 萬本書及其畢生心血,居民及學童亦失去文化與社區中心。幸有一場國際眾籌助其「浴火重生」,還讓外國善長及本地常客反思,閱讀及書店對他們的意義。
立法保護獨立書店:法國網購書籍設最低運費
聞名遐邇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去年受疫情打擊一度傳出倒閉噩耗,其實法國 3,300 間獨立書店面對的威脅,還有 Amazon 等網購平台的惡性競爭。法國最近就通過法例,為網購書籍設定運費下限,阻止網購平台繼續以免運費壟斷市場,以拯救被視為重要文化財產的獨立書店。
無人講?誠品書店內的小展覽
面對疫情,無論是身心,總想有喘息的空間。當你走進書店尋找精神食糧時,可曾察覺,不一定在某些特定的藝術場所內,才可觀賞作品展,反而在書海中的一隅,也能感受藝術帶來的力量與平靜。
【法式抗命】何以作家們要為書店交罰款?
以暢銷小說家 Alexandre Jardin 為首,一批法國作家日前作出史無前例的承諾,表示願意為持續營運的書店代繳罰款。但問題是,為何這些商戶會遭政府懲處?它們並非售賣批評領導人的禁書,而是違抗兩週前開始的全國封鎖令。隨著武漢肺炎再次大爆發,當地人重新審視書店的重要性。
書業生存困難,但有種書卻有價有市?
巴黎著名莎士比亞書店正掙扎求存,甚至要在社交網站上求助,但另一方面,莎士比亞作品集仍能卻以千萬成交。在書市嚴重萎縮的時期,罕有書籍及手稿仍然「有價有市」,波士頓二手書店 Brattle Book Shop 東主 Kenneth Gloss 坦言:「這基本上就像兩盤生意。一般二手書業務已經式微。」
屢遭非議的求存方式,是對是錯?
紐約 Strand 書店自 1927 年以來,經歷不少風雨,仍能安然屹立在曼哈頓,卻難敵武漢肺炎。東主 Nancy Bass Wyden 坦言書店正面臨「絕種」危機,為了救亡,她不僅在社交網站公開求助,早前更大手投資在最大對手 —— Amazon 的股票上。
疫症之下,實體書還能怎樣賣?
武漢肺炎持續肆虐之下,各地書展都延期或取消,不少書商轉而推出「網上書展」賣書。但若人人網購書本,小型書店又該如何在「疫」境下掙扎求存?在美國,初創公司 Bookshop 為獨立書店提供網上銷售平台,目標是削減亞馬遜(Amazon)在圖書銷售上的巨大市場佔有率,並將其轉移至長期艱苦經營的實體書店。
為何優先解封書店?意大利官員:書乃當下必需品
意大利上週宣佈延長整體封鎖措施至 5 月 3 日,以助繼續防疫,但書店、文具店和童裝店等小型商舖則獲豁免,並於近日優先啟業,為恢復經濟鋪路。然而,部分店主和員工認為局部解封的做法操之過急,而且意義不明,防疫之路恐怕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英國獨立書店武漢肺炎生存記
經營實體書店艱難,書店在疫情大流行下倒閉,並非意外之事。在英國,書店要撐過疫情,亦不得不出盡法寶 —— 由單車送貨到電話介紹好書 —— 盡最大努力抗疫之餘,在危機中繼續服務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