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上說,門內屬於私人空間,門外屬於公共空間;但從地理上說,兩者不可割裂,尤其是戶內與戶外的街景本來是相連,門內的人也活在門前的風景裡,那裡有美麗的榕樹、老舊的公園、狹窄的馬路,都與居住或工作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有關。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書,談談各自門前的風景。
閱讀
|共142篇|
書店們:無為而治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似乎人最原始的本性都源於自然,無為而治,自能化民。但現代政府不管有沒有天災人禍,都唯法而治,當我們為爭取更舒適太平的生活而想出各種「辦法」時,結果卻愈來愈爛。也許我們是時候想想甚麼是「無為而治」。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探討「無為而治」的書籍。
書店們:風暴過後
今年 9 月隨著一輪短促的十號颱風匆匆來到。作為香港人,我們對打風過後的一切、對打風和工作的微妙關係,再熟悉不過了。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適合在風暴過後閱讀的書籍。
書店們:咪亂過馬路
剛過去的 8 月中,聽說警察比較嚴厲巡查街上亂過馬路的人,有人因此被罰款 2,000 元。對於頻繁的交通意外,重量的罰款有沒有阻嚇作用呢?這也許又關於社會意識、階級,還有群眾行為模式等問題了,還有行人大多是買不起汽車的人。這次就節錄 3 本有關「過馬路」的書籍。
書店們:搞好搞旺「夜市」
最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官方網誌上,聲言要與商家合力「搞活搞旺」香港的夜市,維持經濟復甦動力。但無論是部分美食博覽參展商,抑或一部分網民,都一致看淡。參展商認為,現在港人均往深圳消費,與其搞夜市,不如以七人欖球會、大型嘉年華推動餐飲業。網民指出,現在香港已無特色食物,有消費能力者不在香港,場地租金又貴,況且發牌制度門檻亦高,致使夜市食物已無法以價廉物美作招徠。這次我們就談談「夜市」。
筆是港媽:跟嬰幼兒講故事
在探索講故事的過程,我發現有時候,父母不需要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一定要依靠前輩的指引,就是通過 trial and error,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子女的方法。
【澳洲英文課】年代久遠的莎士比亞,應如何教授?
要快速理解莎士比亞名著,現在遠較以往更容易。這有賴於現代翻譯,將艱澀的伊利沙伯時代語言轉譯成白話文,有網站甚或 YouTube 短片解說。但「悉尼晨鋒報」報道,澳洲英文教師反倒為此陷入兩難:應選擇用簡單白話引起學生興趣,還是堅持用原文教授莎劇,讓學生深入了解莎翁語言魅力?
書店們:北方的水浸
早前颱風杜蘇芮吹襲香港、台灣,在擾攘了數日後,一路席捲華東、華北,直到京津地區,連一向有排水系統的紫禁城也不能幸免。為免京津兩市受災,據說地方政府決定排洪至北京西南方的涿州市,致使當地多人無家可歸。我們不能忽視水的作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水能養育我們,同樣能摧毀我們。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北方的水浸」的書籍。
書店們:芭比海默
近日上映的兩齣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無疑成為大家熱議的「大事」,一大堆被稱之為「芭比海默」的迷因圖因而出現,以芭比的粉紅性感女娃娃造型,配上奧本海默的男性科學家的嚴肅形象,呈現有趣的反差,這也是迷因本身的特質。這次我們就談談「芭比海默」。
有聲書,將成日本出版業救星?
不少人認為年輕人再沒有耐性看書,出版業已成夕陽行業。紙本書雖不如以往受歡迎,但日本出版業界相信有聲書未來或可接力支撐行業,因時下年輕人喜歡聽書多於看書,在聽到喜歡的作品後,他們亦更有可能去看紙本書。
【愛在左右】在社區漂流 偏見書房
24 小時營業、以無店員模式運作的觀塘二手書店「 偏見書房」,日前因租約期滿不獲續約而被迫停業,另覓地方。即使書房開業 6 年,歷經多次搬遷,帶著幾千本書在多區「漂流」的創辦人范立基卻不言休,更珍重書房每個蛻變的機會。
書店們:照護與被照護
近期有書店貓因為邁入老年,而讓店員面對各種照護上的問題,另外有網媒製作關於動物照護的影片,也引起網民一番討論,令我們萌生談論照護問題的念頭。以下節錄 3 本有關「照護與被照護」的書籍。
書店們:關於旅行
自防疫結束至今,原來已 4 個月了。踏入 7 月,夏日炎炎,很多人都趁暑假伊始,紛紛出外旅遊。這次我們就以「關於旅行」為主題,以下節錄 3 本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日本出版業奇景:圖書市場慘淡,繪本仍能大賣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Hong Kong Infosphere:當小眾遇上小眾 學術和獨立出版的距離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書店們:Hater 與牠們的產地
現今呢個社會,一出少少名就會有人針對你,有 YouTuber,有 Blogger,有 Busker,有 Superstar,自然也會有 Hater,明的留言柴台,暗的中傷報寸。Hater 好像防不勝防,但又好像宿主和寄生物的關係一樣,宿主就是 Hater 的產地。這次我們來談談 Hater。以下節錄 3 本有關「Hater 與牠們的產地」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Hong Kong Infosphere:在離散時代,一種去中心化的圖書館模式
我們成立「港書館」,是要表達一種與香港文化保持聯繫的渴望,同時也為在英國生活的港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共享地。通過這個平台,港人不僅可以保持對正體中文書籍的接觸,還能與其他移英港人分享書籍資源,加強社會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書店們:維園家鄉市集
每年 6 月,人們總會在維園裡集會,揮灑汗水和記憶。解封後第一個 6 月到了,這次有 26 個同鄉社團,於 6 月 3 日至 5 日在維園舉辦「家鄉市集」活動,歡迎市民到場品嘗家鄉美食、欣賞舞台表演,以及參與攤位遊戲,彷彿為維園賦予「市集」的新定義,並以「家鄉」的特色,為疫後新時代的香港人加持。
書店們:你的圖書館
這一陣子,公共圖書館有些決定引起了大家的討論,今次我們以「你的圖書館」為題,由各書店想像自己設立圖書館時,會首先考慮購的書,可以是經典、怪奇、另類,甚至令人討厭的讀物。
書店們:漫畫
今次我們以「漫畫」為題,談談我們對漫畫的看法、漫畫怎樣改變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