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市場隨著全球加息不斷已一崩再崩,原本被視為下一波新科技革新浪潮的區塊鏈技術與 Web3 產業,如今也受到愈來愈多質疑。
金融
|共103篇|
Z 世代追捧的「金融網紅」信得過嗎?
加密貨幣交易所 JPEX 被證監會點名在香港無牌經營,風波持續,事後有苦主坦言對虛擬資產缺乏認知,平日透過網紅和社交平台宣傳接觸這類資訊。近年「金融網紅」(Finfluencer)現象在全球興起,他們分享有關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建議,觀眾主要是 Z 世代年輕人,到底這是獲取金融知識的捷徑,還是一個危險訊號?
【生成詐騙】AI 愈進步,愈易扮成…… 你本人
AI 爆炸式增長雖然改善人類生活,卻也引發新一輪詐騙浪潮。騙徒利用新技術,只需收集個人音檔,即可生成聲音冒認他人行騙。他們亦會利用社交媒體照片生成面孔,以騙過臉部辨識系統。新型詐騙技術已引起多國監管機構、警察及金融行業高層警惕。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 Lina Khan 警告:AI 正成為欺詐的主要助力。
21 世紀北歐,不再使用現金了嗎?
無現金支付無疑是全球的未來趨勢,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進入無現金社會的步伐走得更快,雖然使用現金的人愈來愈少,但當地金融法規仍要求零售企業接受現金,原因何在?北歐國家的無現金社會發展進程如何?
甚麼時候到了「房地產泡沫」?
在千禧年代,寬鬆的貸款標準和次級按揭,導致一場房地產泡沫,重創美國各地、特別是一眾中產階級家庭。而在此之前,1997 年東南亞貨幣危機引發房地產泡沫爆破,很港人至今記憶猶新。一旦樓市泡沫爆破,負資產個案會隨即暴增,對受害家庭的影響可以代計。Business Insider 就解構何謂房地產泡沫,讓一眾投資者小心留意。
Ryan Fung:碳足迹,銀行只認 3 分 1?
銀行是百業之母,在個人和企業融資擔任關鍵角色,間接影響著全球的碳排放,但路透社最新報道,銀行業只打算承擔箇中所涉碳排放的 3 分 1,做法公允與否,未來相信有排拗。
Ryan Fung:ESG 大逆轉!硬吃資管巨頭幾下悶棍
大逆轉!反 ESG 浪潮已由美國蔓延到歐洲。金融界一直利益掛帥,在政治凌駕氣候的年代,歐美機構投資者陸續改變立場,一些選擇不再要求大型石油公司削減碳排放,一些選擇任命入化石能源公司董事平衡利益,一些則選擇在代理投票議題上讓股東自行決定投票取向。
第一共和銀行:美國新一輪銀行危機再現
由於美國政府不願干預銀行救市程序,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考慮變賣最多 1,000 億美元資產自救,但至今仍未達成任何協議,股價更在本月 26 日暴跌,市值一度跌破 10 億美元,令新一輪銀行危機再起。
Ryan Fung:加拿大退休金撤出中國與香港的意義
香港資本市場傳出壞消息,加拿大退休基金 OTPP 據報上週起關閉駐港中國股票投資團隊,對金融中心地位的形象看似構成一定程度影響,因為傳統以來,退休金一直在資本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在 ESG 大行其道的年代,退休金更是責任投資市場(Responsible Investing)的驅動力量。
【*CUPodcast】億元初創騙局,戳破矽谷的神話與謊言
這次介紹的書籍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記載「華爾街日報」記者對另一矽谷寵兒、血液檢測公司 Theranos 的深入調查,詳述了初創獨角獸的展翅與折翼,識破矽谷文化育成的致命謊言。
信用卡獎賞很豐厚?其實是比較窮的人在埋單
根據美聯儲 2015 到 2021 年的資料,信用卡獎賞成本佔總交易量的比例增加 25%;受惠的主要是高收入、高消費、較少因拖欠卡數而需繳交罰款和利息的用戶。惟高昂的獎賞成本,實則被轉嫁到低收入和低消費的用戶身上。
【金融危機系列之三】銀行風暴之後,長遠有何影響?
美國矽谷銀行(SVB)、Signature Bank 等銀行先後倒閉掀起金融風暴,對美國風險投資體系及初創企業已經做成一定程度的衝擊。隨後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也出現流動性危機,種種事件構成甚麼影響? 長遠如何影響企業籌資環境及當前經濟?
【金融危機系列之二】銀行接連出事是誰的錯?
踏入 3 月,美國接連有銀行因擠提導致流動性不足,宣佈倒閉,先是 Silvergate Bank,其後到矽谷銀行(SVB)和 Signature Bank,市場憂慮可能出現連鎖效應的金融危機。外界關注美國中小型銀行的倒閉潮如何形成,主因在於利率風險還是流動性問題?這次事件會否進一步演變成系統性金融危機問題?
【金融危機系列之一】瑞銀收購後,瑞信如何自救?
美國矽谷銀行 SVB 突然倒閉帶來廣泛的金融影響,另一邊廂,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因一連串醜聞,股價跌至歷史新低,令市場陷入騷動。最後要由瑞銀(UBS)以超過 20 億美元收購,成為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歐洲最重大的銀行業交易案。短短數日發展如此,瑞信出了甚麼問題?
深不見底:新亂世下聯儲局的權力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軍事強國,美元亦是現時世上最普及的國際交易貨幣,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每項政策,都牽動全球經濟。3 月 8 日,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揚言會加快加息步伐,隨即引發香港股市震盪,恆指一度失守兩萬點。資深財經記者 Jeanna Smialek 就剛剛出版著作 Limitless,解釋美國聯儲局如何被賦予深不見底的權力。
美股金融危機:矽谷銀行到底發生甚麼事?
美國矽谷銀行(SVB Financial)3 月 9 日宣佈計劃集資 17.5 億美元(約 136.5 億港元),包括發行 12.5 億美元新股及 5 億美元債務證券。消息拖累其股價在常規交易時段下跌 60%,收報 106.04 美元,更在盤後交易繼續暴跌;10 日,加州金融保障及創新局(DFPI)宣佈關閉銀行,並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存款。矽谷銀行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對亞洲股市影響如何?
對俄制裁,加速「去美元化」?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制裁,包括被凍結近半外匯儲備,多間主要銀行亦被剔出國際支付系統 SWIFT,部分人質疑此舉是把美元「武器化」。政治經濟學家和制裁專家更指,近月從南美、中東到東南亞,多國加緊制定減少依賴美元的安排,以免他朝落得同樣下場。這波去美元化的成敗,將如何影響全球貿易?
扭轉人口老化,釜山市指望加密貨幣
被形容為「老人與海」的港口都會釜山,現在視虛擬貨幣為其救命符 —— 以市長朴亨埈為首的規劃者,銳意令當地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中心,藉以吸引更多年青人移居。
施彼理:民主政治與政策擺動
近來有個不知道是否準確的印象:不少香港人來英定居或者在英國置業的時候,都會做好功課,了解現行的稅務和規管條例。然而,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英國的規例較常變,不像香港那般穩定。
Ryan Fung:左右夾擊貝萊德,投資者成最大輸家
ESG 推動背後充滿政治盤算,除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爭,也逐漸引起發達國家內部不同意識形態路線的文功武鬥,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就被人「左右」開弓,陷入一個進退維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