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聯儲 2015 到 2021 年的資料,信用卡獎賞成本佔總交易量的比例增加 25%;受惠的主要是高收入、高消費、較少因拖欠卡數而需繳交罰款和利息的用戶。惟高昂的獎賞成本,實則被轉嫁到低收入和低消費的用戶身上。
金融
|共93篇|
【金融危機系列之三】銀行風暴之後,長遠有何影響?
美國矽谷銀行(SVB)、Signature Bank 等銀行先後倒閉掀起金融風暴,對美國風險投資體系及初創企業已經做成一定程度的衝擊。隨後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也出現流動性危機,種種事件構成甚麼影響? 長遠如何影響企業籌資環境及當前經濟?
【金融危機系列之二】銀行接連出事是誰的錯?
踏入 3 月,美國接連有銀行因擠提導致流動性不足,宣佈倒閉,先是 Silvergate Bank,其後到矽谷銀行(SVB)和 Signature Bank,市場憂慮可能出現連鎖效應的金融危機。外界關注美國中小型銀行的倒閉潮如何形成,主因在於利率風險還是流動性問題?這次事件會否進一步演變成系統性金融危機問題?
【金融危機系列之一】瑞銀收購後,瑞信如何自救?
美國矽谷銀行 SVB 突然倒閉帶來廣泛的金融影響,另一邊廂,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因一連串醜聞,股價跌至歷史新低,令市場陷入騷動。最後要由瑞銀(UBS)以超過 20 億美元收購,成為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歐洲最重大的銀行業交易案。短短數日發展如此,瑞信出了甚麼問題?
深不見底:新亂世下聯儲局的權力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軍事強國,美元亦是現時世上最普及的國際交易貨幣,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每項政策,都牽動全球經濟。3 月 8 日,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揚言會加快加息步伐,隨即引發香港股市震盪,恆指一度失守兩萬點。資深財經記者 Jeanna Smialek 就剛剛出版著作 Limitless,解釋美國聯儲局如何被賦予深不見底的權力。
美股金融危機:矽谷銀行到底發生甚麼事?
美國矽谷銀行(SVB Financial)3 月 9 日宣佈計劃集資 17.5 億美元(約 136.5 億港元),包括發行 12.5 億美元新股及 5 億美元債務證券。消息拖累其股價在常規交易時段下跌 60%,收報 106.04 美元,更在盤後交易繼續暴跌;10 日,加州金融保障及創新局(DFPI)宣佈關閉銀行,並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存款。矽谷銀行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對亞洲股市影響如何?
對俄制裁,加速「去美元化」?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制裁,包括被凍結近半外匯儲備,多間主要銀行亦被剔出國際支付系統 SWIFT,部分人質疑此舉是把美元「武器化」。政治經濟學家和制裁專家更指,近月從南美、中東到東南亞,多國加緊制定減少依賴美元的安排,以免他朝落得同樣下場。這波去美元化的成敗,將如何影響全球貿易?
扭轉人口老化,釜山市指望加密貨幣
被形容為「老人與海」的港口都會釜山,現在視虛擬貨幣為其救命符 —— 以市長朴亨埈為首的規劃者,銳意令當地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中心,藉以吸引更多年青人移居。
施彼理:民主政治與政策擺動
近來有個不知道是否準確的印象:不少香港人來英定居或者在英國置業的時候,都會做好功課,了解現行的稅務和規管條例。然而,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英國的規例較常變,不像香港那般穩定。
Ryan Fung:左右夾擊貝萊德,投資者成最大輸家
ESG 推動背後充滿政治盤算,除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爭,也逐漸引起發達國家內部不同意識形態路線的文功武鬥,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就被人「左右」開弓,陷入一個進退維谷的局面。
施彼理:ESG 所謂何物?
早前言論引起爭議的前滙豐負責任投資主管 Stuart Kirk,今年夏天離職之後,重操故業,在「金融時報」每週撰寫投資專欄。他在 9 月的復出之作提出了一個有用的論點:我們在談論 ESG 的時候,往往混淆兩種意思。其一,是 ESG 因素對投資回報的影響;其二,是相關業務運作對 ESG 因素的影響。
Ryan Fung:2022 年底監管機構仍緩緩推動 ESG
要推動好 ESG,監管機構的重要性無出其右,各國的監管機構和半官方組織也在蠕動,緩慢地推動著這個影響人類文明存活的議題。
經濟學家如何判斷通脹有否好轉?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新公佈,10 月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 7.7%,比 9 月的 8.2% 輕微回落;而 9 至 10 月價格上漲跟上月同為 0.4%。美聯儲自 3 月起大幅加息控制通脹,長遠目標是讓通脹水平維持在每年大約 2% 以免通貨緊縮;但決策者是如何判斷甚麼水平的通脹為理想?
預防金融危機,首先要令金融家問責?
專家警告世界可能正面臨一場龐大的債務風暴,規模可以遠超 2010 年的歐債危機。若要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並不是要向金融家賦予特權。倫敦大學城市學院金融系教授 David Blake 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指,要避免下一波危機,就要銀行家為不當的投資行為問責。
全球樓市危機:9 大富裕經濟體樓價下滑
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季香港樓價累跌 8.07%;另一邊廂,全球 9 大富裕經濟體樓價亦同步下滑,逆轉過去 10 年樓市愈升愈有的走勢。面對全球通脹、經濟衰退及持續加息的壓力,各地地產經紀普遍看淡前景,預料樓價還會進一步調整。
林喜兒:「敵爭上游」—— 來看交易戰場
HBO 和 BBC 合作的「敵爭上游」,以倫敦一間名為 Pierpoint 的跨國投資銀行為背景,第 1 季講述 5 位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成功加入 Pierpoint 成為實習生,他們要在 6 個月試用期內爭取表現,看看最後誰可以留低成為正式員工。
Ryan Fung:養老金和保險金在 ESG 市場的角色
養老金和保險資金傳統以來一直是責任投資市場的兩大驅動力量。根據美國 2018 年數據,54% 的 ESG 投資者來自公共部門,養老金佔比重,還有 37% 的 ESG 投資者來自保險資管行業;同一年,瑞士 ESG 投資者中,58% 來自保險資管,29% 來自公共養老金,還有 10% 來自企業年金。
Ryan Fung:滙豐資產管理搞 ESG 撤資要 18 年?!
金融機構的投資左右了我們的經濟體系,也深遠地影響著環境,ESG 年代買方(Buy Side)話語權愈來愈大,間接迫使不少傳統企業紛紛尋求轉型,以應對資本市場口味的變化,有一些企業也因應 ESG 而改變自身做法。
經濟學家和個人理財暢銷書,所說的不一樣?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 James Choi,鑽研了 50 部賣出過百萬甚至千萬冊的個人理財暢銷書,比較它們與主流經濟學對儲蓄、開支和投資方面的見解。他發現兩者建議的金融技巧完全相反,正希望設計出融匯兩者觀點的經濟學課程。
Meme 股只是短暫熱潮?
去年疫情下出現的 Meme 股熱潮,散戶投資者一舉炒高被沽空機構唱淡的股票,同樣的炒風近期再起,其中「3B 家居」(Bed Bath & Beyond Inc.)股價暴漲近 360% 後,到日前再度急瀉,拖累其他 Meme 股走勢。有專家提醒,再不能把 Meme 股看成疫情下的短暫現象,應當視為市場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