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影視產業講求回報率,票房需要有保證才會有人投資。其中一個方法是名著改編,把小說、漫畫和遊戲搬上銀幕。實際操作卻相當複雜,因為涉及不同文本間的轉換,絕非單純拿著漫畫照拍就可以。理想當然是乘著原著的名聲推高票房,但現實告訴我們,這類改編多數落得一個罵名,失敗是常態,成功反而是罕有例子,於是出現了「慘遭真人化」的說法。
真人化
|共6篇|
Moyashi:See You Space Cowboy
「星際牛仔」真人版最大的貢獻可能是使 Netflix 上架動畫版,但不知甚麼時候會下架,大家要看就趁早。至於真人版那再無法收回的伏筆,正如本作最大的主題,人生就是充滿遺憾。
Moyashi:星際牛仔 —— 比動畫版更卡通的真人版
真人版並沒有超越動畫原版,但也沒有爛得不堪入目。抱著原版標準來期待的話,你注定要失望,但若果以爆谷片的心態打開,卻處處有驚喜。總括而言,Netflix 的「星際牛仔」真人版並不難看,但也並沒有很好看。
Moyashi:慘遭真人化的漫畫
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相對好做,因為熱門作品本身就儲下一堆觀眾,拍得再差都確保有人入場。而在製作委員會的制度下,從一開始就與廣告商、周邊生產商、藝人公司聯合,即使不認識原著仍可有理由入場,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找當紅偶像做主角。
方俊傑:來得太遲的「攻殼機動隊」
如果抽走對 1995 年動畫版的記憶,如果抽走對香港街景的熟悉,如果抽走 Scarlett Johansson 的美色,我會說真人版「攻殻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是來得太遲了。
方俊傑:我買鋼鍊贏攻殼
最近,有兩條電影的預告片,在 FB 瘋狂洗板。一條是「攻殻機動隊」,另一條是「鋼之鍊金術師」。同樣改編日漫,前者交由美國電影公司拍成真人版,後者保留給日本電影公司處理。但最理想的狀態,應該係調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