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距離與關係很抽象,不知怎樣具體說明,或者以近年用到泛濫的「人情味」方能解釋,但又覺這字詞既玄且幻,不夠實在。不過隨著富記粥品的結業,我想這經營模式已難以存在,一碟平價的花生雞腳心椗將成絕響。
懷舊
|共42篇|
【Soul Monday】修復公眾電話,重新貢獻社區
時代不斷進步,舊物漸被淘汰,為此感慨的不限於老一輩。美國 90 後青年 Mike Dank 便鍾情於公眾電話,十多歲起就收藏這種過時之物。去年這位技術工程師更進一步,把個人愛好發展成社區善舉。他與朋友合辦互助組織,利用重新接線的電路板,把民眾捐出的舊電話連接上網,免費供人使用。
唐明:為何有人要修復一個大半個世紀前的鬧鐘?
千萬個普通家庭的點點滴滴,像拼圖一樣,組合起這一百來年的英國歷史:殖民地、世界戰爭、移民潮、經濟蕭條或者起飛,並不需要宏大敘事,台上主政的大人物,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似乎沒有那樣突出,或者說,他們也希望能減到最低。不需要驚天動地,救萬民於水火,不需要人人開口閉口,都提著他們的名字,即使是邱吉爾。
【Soul Monday】酒吧老闆轉型,助街機重生
成長於 90 年代及 00 年代初的小孩,不少都愛流連機舖或是室內遊樂場。時至今日,街機已被家用主機、電腦及電話遊戲所取代,英國一位酒吧老闆卻選擇在疫情下轉型開設舊街機修復及銷售公司,從垃圾堆填區中拯救街機,再轉售讓其重生。
Moyashi:懷舊的媒體與媒體的懷舊
在 1982 年公映的「哥布拉 Space Adventure」,最近趁著上映 40 周年的紀念,以 4K 重製的方式重製,在日本的劇院限定上映兩星期。雖然是 40 年前的電影,但當時使用了最新的映像科技,是日本國內第一部以 3D 繪圖和杜比立體聲製作的動畫電影。
繼黑膠後,卡式錄音帶也開始復興
黑膠復興,銷售增長驚人,為實體音樂市場帶來希望。鍾情黑膠的人,可能是享受播放唱片過程的儀式感,又或追求其模擬音質。黑膠在美國的銷售數字自 2006 年起回升時,另一種模擬音樂載體卡式錄音帶的市場仍然低迷。然而,近年這種音質不如黑膠的音樂載體,同樣有復興之勢。
呂嘉俊: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
近 10 年我們常遇到相同情況 —— 老店宣佈結業,市民惋惜,繼而蜂擁排隊光顧,拍照留念,令店家不勝負荷,累壞了,最後在忙碌中落閘,眾人依依不捨,哀香港已死,竟然連一個老招牌都留不住…… 當傷逝未完,忽然傳來消息,有資金注入老店,未來將會在其他地區重新開幕。
呂嘉俊:香港幾時出現西米蓮蓉焗布甸?
一盤西米蓮蓉焗布甸送上桌,表面焦香,內裡綿滑,吉士和蓮蓉甜糯,暖人心肺。它已成為懷舊粵菜館的招牌甜品,眾所周知,這是中西合璧的魔力,但我還是好奇,到底香港幾時出現西米蓮蓉焗布甸?始創者又會是誰呢?
為何南斯拉夫情結仍然盛行?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Yugoslavia)門外,大批旅客排隊參觀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創始人鐵托(Josip Broz Tito)之墓。他們有些拿著鮮花,有些則揮舞舊國旗,要在 5 月 7 日為這位獨裁者慶祝生忌。「衛報」近日就有專文解釋,為何這些國家人民仍抱有如此強烈的南斯拉夫情結(Yugo-nostalgia)。
呂嘉俊: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
香港蓮香樓從前在威靈頓街 117 號,一幢 3 層高的戰前舊樓中,地下賣餅,2 樓較高檔,茶錢較貴,讓人飲茶傾生意,3、4 樓是庶民天下,捉棋玩雀,完全保留了西關茶樓的文化風味。
莫坤菱:「七人樂隊」的觸動 ——「回歸」後,我們在香港「迷路」
「七人樂隊」由香港 7 位著名導演拍攝,包括杜琪峯、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袁和平和洪金寶,由 50 年代戰後到 2020 年代,每人拍一部短片,刻畫一個 10 年,至於誰拍哪個就抽籤決定,既向菲林致敬,也訴說香港情懷。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日漸失去的味道
當年灣仔檀島咖啡餅店出名蛋撻,出爐之際,有人排隊購買,皆因香、甜。何以香?只因用新鮮雞蛋而已。份量正確,自然不太甜而有甜味。樣樣事都巧妙製作,自然齒頰留香。今日,求多、快、省,不求好,品質壞了。
Moyashi:遠去的珍寶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逾半世紀的歷史落幕,在 6 月 14 日從港島南區被拖離至外海的停泊區,等候營運公司的發落。餐廳 2020 年 3 月暫停營業,但其實早在 2013 年已經入不敷支,疫情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結果而言,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呂嘉俊:當結婚餐廳變成金舖
我想起不少父母輩中人,總愛說當年結婚擺宴會的酒樓在彌敦道,如今酒樓都結業了,十多年前自由行興起,那地方變成了金舖,一直至今。
呂嘉俊:「港產」腐竹何去何從
做一塊好腐竹,利錢低,工序卻頗多。先要將黃豆烘乾,打走豆殼,將黃豆肉浸數小時,用石磨磨成漿。之後以木糠生火燒熱鍋爐,爐上放不鏽鋼鑊,注入豆漿煲熟。因豆漿面層接觸到冷空氣,形成薄膜,師傅用竹枝挑起薄膜,晾在竹架上。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懷念舊戲院
這都是集體回憶,我們這一代「戲院長大」的少年。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舊時看戲
我最佩服舊老闆邵先生,他一天放映至少 3 部電影,都完全看畢,並且在一角靜靜地做筆記,從來不會因悶而停止放映或離座。現在,遇上好片子,都可以重看幾遍,(如「北非諜影」、「無間道」、「羅生門」),看電影不在打發時間,或求逃避世界,而在學習。不在此行找飯吃才去學習?這是很難解釋給你知的呀!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戲院憶舊
說到戲院,無論甚麼時代,都是大家必定去過的地方。香港 50、60 年代,戲院林立每一個「環頭」(地區),甚麼地方皆有戲院,且有「院線」,戲院聯成系列,方便發行商排期。現在,都是甜美的記憶。幼年我住在尖沙咀,少年住在紅磡,都是流連戲院的兒童、少年,現在把這一段甜美的記憶與各位分享!
【大流行】如何克服未知的焦慮?
武漢肺炎在全球大流行已有半年,至今仍未有消退跡象。面對難以估算的未來,人們倍感不安,像是會否不慎染病?何時才有疫苗?學校何時能重新開放?是否仍能保住工作?自願檢測是否安全?網媒 Wired 為此訪問不同專家,了解人們可如何克服對未來的恐懼。
Moyashi:當所謂的「從前」其實是現在式
作者畫的一本向外國人介紹香港的書,目標讀者絕對不會是香港人本身。他萬萬沒有想過半個多世紀後,香港人會對這繪本有興趣,自己連同這堆手信會被重新打包,抬回「IN」的門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