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

|共42篇|

【Soul Monday】修復公眾電話,重新貢獻社區

時代不斷進步,舊物漸被淘汰,為此感慨的不限於老一輩。美國 90 後青年 Mike Dank 便鍾情於公眾電話,十多歲起就收藏這種過時之物。去年這位技術工程師更進一步,把個人愛好發展成社區善舉。他與朋友合辦互助組織,利用重新接線的電路板,把民眾捐出的舊電話連接上網,免費供人使用。

唐明:為何有人要修復一個大半個世紀前的鬧鐘?

千萬個普通家庭的點點滴滴,像拼圖一樣,組合起這一百來年的英國歷史:殖民地、世界戰爭、移民潮、經濟蕭條或者起飛,並不需要宏大敘事,台上主政的大人物,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似乎沒有那樣突出,或者說,他們也希望能減到最低。不需要驚天動地,救萬民於水火,不需要人人開口閉口,都提著他們的名字,即使是邱吉爾。

繼黑膠後,卡式錄音帶也開始復興

黑膠復興,銷售增長驚人,為實體音樂市場帶來希望。鍾情黑膠的人,可能是享受播放唱片過程的儀式感,又或追求其模擬音質。黑膠在美國的銷售數字自 2006 年起回升時,另一種模擬音樂載體卡式錄音帶的市場仍然低迷。然而,近年這種音質不如黑膠的音樂載體,同樣有復興之勢。

呂嘉俊: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

近 10 年我們常遇到相同情況 —— 老店宣佈結業,市民惋惜,繼而蜂擁排隊光顧,拍照留念,令店家不勝負荷,累壞了,最後在忙碌中落閘,眾人依依不捨,哀香港已死,竟然連一個老招牌都留不住…… 當傷逝未完,忽然傳來消息,有資金注入老店,未來將會在其他地區重新開幕。

為何南斯拉夫情結仍然盛行?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Yugoslavia)門外,大批旅客排隊參觀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創始人鐵托(Josip Broz Tito)之墓。他們有些拿著鮮花,有些則揮舞舊國旗,要在 5 月 7 日為這位獨裁者慶祝生忌。「衛報」近日就有專文解釋,為何這些國家人民仍抱有如此強烈的南斯拉夫情結(Yugo-nostalgia)。

莫坤菱:「七人樂隊」的觸動 ——「回歸」後,我們在香港「迷路」

「七人樂隊」由香港 7 位著名導演拍攝,包括杜琪峯、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袁和平和洪金寶,由 50 年代戰後到 2020 年代,每人拍一部短片,刻畫一個 10 年,至於誰拍哪個就抽籤決定,既向菲林致敬,也訴說香港情懷。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舊時看戲

我最佩服舊老闆邵先生,他一天放映至少 3 部電影,都完全看畢,並且在一角靜靜地做筆記,從來不會因悶而停止放映或離座。現在,遇上好片子,都可以重看幾遍,(如「北非諜影」、「無間道」、「羅生門」),看電影不在打發時間,或求逃避世界,而在學習。不在此行找飯吃才去學習?這是很難解釋給你知的呀!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戲院憶舊

說到戲院,無論甚麼時代,都是大家必定去過的地方。香港 50、60 年代,戲院林立每一個「環頭」(地區),甚麼地方皆有戲院,且有「院線」,戲院聯成系列,方便發行商排期。現在,都是甜美的記憶。幼年我住在尖沙咀,少年住在紅磡,都是流連戲院的兒童、少年,現在把這一段甜美的記憶與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