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本地農場因城市化發展,面積大減,有農青本著繼承家業的決心,將生產型農場轉往教育型延續下去,80 後廖鴻章(別名「阿占」)便是其中一人。
耕作
|共5篇|
戰火蹂躪農地,烏克蘭人冒死重新耕作
全球最大小麥、粟米及葵花籽油生產地之一、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近 3 個月以來幾乎無法耕作、生產及出口,多達 3 成農地仍被佔領或不安全。部分逃避戰火的農民現已回家,想要拾起犁,重新種植作物。雖然田地受損、收成難以外銷,甚至性命仍受威脅,他們依然決心復耕。
海上耕種,或成糧食危機救星?
根據 2015 年一個研究,由於土壤侵蝕,在過往 40 年,世界整整失去了 3 分 1 可耕土地。海平面因氣候變化上升,本用以灌溉農地的河流與地下水源被鹽入侵;根據 2014 年數字,每年因此損失之農作物估計價值 273 億美元。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數字相信只會一直上升。若無法逆轉大勢,改為在海水上種田或引進鹹水植物,又是否可行?
除草劑除了除草,還會改變粟米味道和養份?
對農民或打理農圃的人來說,耕種要面對兩大挑戰:除草和施肥。假如只是花園的小耕作,還可以用人手除草,但對於要打理偌大農地的農民來說,使用除草劑是方便實惠之選。有機耕作不使用人工除草劑,代價是降低產量。除草劑除了除草,近期的新研究便證實,農作物還為因此改變味道和營養價值,農作物不只有「量變」,還會因此「質變」。
與美洲探險家無關,番薯靠自己「殖民」世界?
自從哥倫布於 1492 年登陸美洲,其探險隊開始把番薯帶入歐洲,往後番薯亦從歐洲向外廣泛流傳。然而 18 世紀時,英國探險家庫克,於距離美洲超過 4,000 英里、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群島上發現番薯。番薯的廣泛散佈使科學家大惑不解。雖說番薯早從哥倫布手上流傳,但在歐洲人到達這些偏遠的島嶼前,是誰把它帶到當地?剛發表於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的研究,透過分析番薯的基因,得出一項引起爭議的結論 —— 一切與人無尤。早在人類以前,番薯已靠著自己「走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