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

|共85篇|

植物肉興起、法例嚴格,令工廠式飼養正在減少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料,野生物種數量自 1970 年代至今平均減少了 69%,主要涉及龐大的糧食需求。諷刺的是,養殖動物如雞、豬、牛和魚的數目卻隨之上升,但在工廠化的農業系統,其生存條件甚至比野生動物更糟。以下數據反映了人類繁榮與動物福利之間扭曲的共生關係,及箇中演變。

嚴管基因編輯作物,歐洲正改變立場

數十年來,歐盟都嚴格限制轉基因食品,但今年夏季熱浪與乾旱夾擊,直接影響農業和畜牧業,衝擊歐洲食品生產。乾旱使歐洲很多河流、湖泊水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接近乾涸。同時,俄烏戰爭亦動搖農業供應鏈,部分政客開始重新思考歐盟長期以來反對轉基因生物和基因編輯作物的立場。

多年生穀物 Kernza:替代小麥,養活全球?

全人類攝取的卡路里,近半數來自米、小麥和粟米。但過度依賴少數作物,導致農業易受害蟲、疾病和水土流失影響,也失去其他農作物在抵禦乾旱等天災時所表現的復原力。糧食供應緊張之際,Kernza 這種多年生穀物受到注目。從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到日本的「朝日新聞」,均對此小麥替代品作專題報道。英國「衛報」甚至形容,「為氣候危機而培育」的 Kernza,有望在愈發酷熱的地球中幫助養活世界。

能源價格飆升打擊歐洲食品生產商,未來再沒沙律吃?

過去數十年來,Tony Montalbano 的家人一直在英格蘭東南部種植蔬菜,沒有因經濟衰退、經濟衝擊或高通脹而停止工作。然而,隨著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不斷加劇,導致溫室供暖成本飆升,終於迫使他考慮放棄種植青瓜。在歐洲各地,農作物和食品公司正在減產。

德國食用城市:花園的蔬果任你採

德國最古老城市之一安德納赫(Andernach),從古羅馬人建立至今已有 2,000 多年歷史,但傳統不等如保守。當地政府近年就在市中心開闢公共綠色空間,種植各種蔬果供人摘取,成為「食用城市」的先驅。這些既美麗又實用的花園,吸引旅客慕名前來參加導賞,還為當地約 3 萬名居民創造就業機會。

【*CUPodcast】ESG 傾呢啲:甚麼是糧食危機?與香港距離有多近?

眾所周知,香港人的糧食絕大部分依靠進口,惟疫情已對糧食供應鏈造成壓力,隨後全球兩大糧倉俄烏爆發戰爭,使糧食危機雪上加霜,各國通脹高企不下。更甚者,受氣候變化影響,年內歐洲熱浪、澳洲水災、美西大旱等極端天氣頻繁,亦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糧食安全,原來與餓的距離,可以很近。這次「ESG 傾呢啲」將分析糧食危機的成因與狀況,並嘗試解構氣候危機與糧食安全的關係。

【烏克蘭戰爭】出口路線難覓,貨運鐵路瓶頸處處

烏克蘭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自俄烏戰爭以來,其 6 個主要黑海港口被迫封鎖,需尋求新路線以出口去年和今年估計達 8,000 萬噸的小麥出產,否則將可能因儲存和運輸不足,令數百萬人陷入飢荒危機。然而,船舶經紀人和代理人協會聯盟(FONASBA)的執行副總裁 Botond Szalma 表示,由黑海、多瑙河,以及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的多條物流鏈,正處於瓶頸。

聯合國宣佈海洋緊急狀態,代表甚麼?

6 月 27 日至 7 月 1 日,來自全球 120 個國家的代表,共數千名政府官員、海洋專家以及環保人士,雲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席「聯合國海洋峰會」,討論海洋保育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場發言中宣佈,世界正陷入海洋緊急狀態(Ocean Emergency),呼籲各國政府一同捍衛海洋健康。

印尼通脹指標:營多麵

氣候變化加上戰爭及疫情令全球糧食成本上升。像日本國民零食「美味棒」(うまい棒)自 1979 年面世以來,售價一直維持不變,終在今年由 10 日元加價至 12 日元。便宜美味的食品加價,切實地反映出當地通脹問題,在印尼亦有類似的物價指標 ——「營多麵」(Indomie),面對小麥供應中斷,原本物美價廉的即食麵未來或不再是「省錢之選」。

食物政治:各國如何利用糧食危機增加影響力

烏克蘭本來被喻為「歐洲穀倉」,是世界小麥出口大國。俄烏戰爭爆發後,俄軍砲火摧毀大量農田,又封鎖了黑海的出口港,令全球糧食供應大亂。世界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在 3 月份一度突破 159,創歷史新高。各國出現嚴重通脹,食物短缺已在非洲造成饑荒,可是有國家卻利用這場糧食危機,試圖增加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糧食民族主義:禁止作物出口,反而害人害己?

烏克蘭戰爭持續,通脹飆升及貨物短缺成為常態,部分食物出口大國相繼「落閘」。先是印尼停止輸出棕櫚油三週,接著印度及馬來西亞分別禁止出口小麥及活雞。有農業專家憂慮,「糧食民族主義」(food nationalism)或從此興起。「經濟學人」分析更指,這類政策推高了全球食品價格,卻可能無助於穩定本地市場。

戰火蹂躪農地,烏克蘭人冒死重新耕作

全球最大小麥、粟米及葵花籽油生產地之一、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近 3 個月以來幾乎無法耕作、生產及出口,多達 3 成農地仍被佔領或不安全。部分逃避戰火的農民現已回家,想要拾起犁,重新種植作物。雖然田地受損、收成難以外銷,甚至性命仍受威脅,他們依然決心復耕。

極浪費,超恐怖的漁業

今年 2 月,法國海岸一艘荷蘭拖網漁船釋出 10 萬條死魚,鋪滿數千平方米海面。船主聲稱是由於拖網出現漏洞,環保組織則指責船主故意傾倒廢棄物。無論如何,如此景象只屬冰山一角,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9 年至少有 23 萬噸廢棄魚被釋於歐盟水域,其中 92% 與拖網捕撈有關,而此數字只反映全球漁業浪費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