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耕種,或成糧食危機救星?

A+A-
Seawater Solutions 認為,海蓬子等海水灌溉植物,或有助紓緩氣候問題。 圖片來源:Seawater Solutions/Facebook

2015 年一個研究,由於土壤侵蝕,在過往 40 年,世界整整失去了 3 分 1 可耕土地。海平面因氣候變化上升,本用以灌溉農地的河流與地下水源被鹽入侵;根據 2014 年數字,每年因此損失之農作物估計價值 273 億美元。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數字相信只會一直上升。若無法逆轉大勢,改為在海水上種田,又是否可行

研發新品種

植物生態學家 Exequiel Ezcurra 認為,要培植出能抵抗鹽水的農作物,並不是天方夜譚,但過程相當複雜。理論上,植物起碼需要有海茄苳(Black Mangrove)兩種特性的其中一種:能過濾鹽分的表層組織,以及在葉子上排出鹽分的專屬腺體。在現有主糧種類中加入這些特性非常困難,目前仍未有成功案例。

多年來,不少植物配種專家都努力研發可抗鹹水的稻米,奈何它們對鹽分非常敏感。初創公司 Agrisea 創辦人 Luke Young 和 Rory Hornby 指,旗下團隊或找到解決方案。他們找到植物界中 8 個與鹹水相容度有關的基因;而只有相關基因全數「啟動」的植物,才擁有天然抗鹽能力。Agrisea 團隊相信,只要改造全部 8 個基因,就能把農作物放在海上栽種。

公司使用基因編程技術,為農作物植入度身訂做的基因序列,改變基因的表現方式。被改造的幹細胞會長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並產出帶著同樣基因的種子。一旦改造成功,這些新品種就不需要農藥、肥料和淡水。雖然該公司已在 2 月為新技術申請專利,但目前仍在研發當中。

Young 認為,團隊不過在複製自然界的現象,有信心能成功。目前,Agrisea 正密鑼緊鼓,籌劃年底於肯亞和大巴哈馬島沿岸開展鹹水稻米栽種計劃。雖然這次試用的水鹹度只有海水的 3 分 1,仍有望為海上種植踏出第一步。

替代方案

來自蘇格蘭的公司 Seawater Solutions 並非把淡水作物推出海洋,而是把鹹水植物引進內陸。他們拆掉海堤、設置太陽能海水循環灌溉系統,於人工海水田中種植海蓬子和鹼蓬屬等可食用植物;這些作物同樣不需要用除蟲劑、肥料和淡水。除了能產出讓人裹腹的食材,人工濕地還能抓緊泥土,防止土地侵蝕,有效吸收過剩的硝酸鹽及碳,甚至為野生動物帶來安居之所。

雖然引入海水種植聽來好處多多,但和淡水養殖的主糧相比,市場對鹹水作物的需求畢竟較小,此耕種法仍未能普及。Seawater Solutions 目前在蘇格蘭本土及發展中國家營運 6 個海水農場,其中一個更座落馬拉維沙漠的中央。可是,現有的農場仍屬實驗性質,面積大概 1 萬平方米。

科研尚未完成,氣候變化卻不等人。目前全球糧食供應已岌岌可危,可耕土地愈見珍貴,各國亦想盡方法在現有技術下救亡,例如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就積極研究仿效緬甸茵萊湖,在淡水地帶建浮田,以在海上農場發展成熟前,餵飽全球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