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

|共17篇|

人類祖先出走非洲後,滯留阿拉伯 3 萬年

科學家有共識認為,現代人類 20 多萬年前在非洲誕生,6 萬至 5 萬年前展開全球大遷徙。最新研究則發現了不為人知的小插曲:人類很可能先在阿拉伯半島滯留長達 3 萬年,才遷徙到歐亞大陸其他地方。祖先滯留阿拉伯的經歷,更烙印在我們的基因之中,關乎到常見的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超級老人】現代生活有損大腦健康?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適者生存】切爾諾貝爾流浪狗 DNA 出現變異

在 30 多年前,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周邊地區的居民被迫撤離,不少人只能遺下他們的寵物犬。數十年來,寵物犬的後代在切爾諾貝爾禁區(Chernobyl Exclusion Zone)繁衍生息,近日有研究發現,這些流浪狗的核心基因或已能適應毒性極高的棲息地,這將有助了解身處化學及輻射環境,對野生動物及人類產生的潛在影響。

人類的 Y 染色體終將消失?且看棘鼠如何自救

人類的基因組由有 23 對染色體,其中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男性有一條 X、一條細小的 Y 染色體。人類會否誕下男嬰,由 Y 染色體上的睪丸決定因子(SRY DNA)決定,但早在 2014 年已有研究提出,Y 染色體正在退化,有可能在 1,100 萬年後完全消失。近期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就從失去 Y 染色體的棘鼠身上觀察到決定雄性 DNA 的演化方式,或會是未來人類延續的參考。

外貌相似但沒血緣關係?可能是有相似 DNA

生活在美國亞特蘭大的 Charlie Chasen 和 Michael Malone,經常也被人誤認為對方。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祖先更是來自世界不同的角落。但他們由臉型、五官,以至髮色,都似得驚人,就連面部識別軟件也難以分辨。最近,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就在雜誌「細胞報告」發表論文,嘗試解釋這種「分身」現象。

你的臭味,我的滋味:何以某些食物極具爭議?

天下之大,美食奇多,偏偏有些東西一端上枱卻叫人吵足半天,爭辯那是佳肴還是垃圾。芫荽、榴槤、臭豆腐甚至乎薄荷味雪糕,此類評價兩極的食物,能令情侶好友瞬間「決裂」,也可使陌生人同聲同氣。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就邀請專家,剖析我們這些愛恨分明的感覺,到底從何而來。

維京人不是種族?

維京戰士其實不戴角盔、女維京戰士真實存在,並非神話傳說…… 人們對這群金髮碧眼、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跨過北海進入不列顛的戰鬥民族,還有甚麼誤解?原來,這條問題本身便是誤解。據近日發表於學術期刊「自然」的基因研究指出,維京不全然是一個種族,而是一種文化身份或概念。

60 年實驗,揭示狐狸如何馴化到向人類搖尾

小說「狼圖騰」中,主角曾嘗試收養一隻初生狼崽。儘管最後,小狼被送回野外,但在過程中仍現出一些馴化跡象。現實中,從狼到狗的馴化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僅憑一代的養育,就能磨去動物的野性。一直以來,遺傳學家對狼是如何馴化為狗均有所爭議。終於,持續至今近 60 年的研究,終於揭示野生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的基因轉變。

與美洲探險家無關,番薯靠自己「殖民」世界?

自從哥倫布於 1492 年登陸美洲,其探險隊開始把番薯帶入歐洲,往後番薯亦從歐洲向外廣泛流傳。然而 18 世紀時,英國探險家庫克,於距離美洲超過 4,000 英里、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群島上發現番薯。番薯的廣泛散佈使科學家大惑不解。雖說番薯早從哥倫布手上流傳,但在歐洲人到達這些偏遠的島嶼前,是誰把它帶到當地?剛發表於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的研究,透過分析番薯的基因,得出一項引起爭議的結論 —— 一切與人無尤。早在人類以前,番薯已靠著自己「走遍」全球。

不是疫苗,又是甚麼引致自閉症?

在美國,每 68 名美國兒童中,就有一人患自閉症。香港自閉症兒童則由 1992 年的 2,400 人激增至 2016 年的 10.8 萬人。許多病童的父母試圖理解為何他們的孩子會得病,並把自閉症歸因不同的後天原因,其中疫苗引發自閉症之說亦已流傳多年。但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自閉症研究人員 Sunil Mehta 博士就指:「我們幾乎比任何人都確定,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其致病關鍵在於先天。了解基因如何在不同方面引致自閉症,有助於日後從根本作出治療。

失眠是種生存本能?

失眠,或睡眠質素差,一般被視為現代都市病,是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運動少的錯,兼之近年智能電話進駐睡房,更易讓人在網絡世界流連到半夜。年輕人失眠理由多多不在話下,然而老人失眠,此話又該怎說?美國杜克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睡眠不安穩,可能來自人類古老的生存機制。

患一病,動全身基因?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面世之時,學界相當雀躍,認為遺傳研究已踏入新紀元:憑藉主動修改及代入基因,技術將能窮盡每個基因的特性,由以往科學促進科技,演變至由科技促進科學。不過故事總是峰迴路轉:早前有研究指出,主動竄改基因能夠引發數以百計意想不到的基因突變;而近日更有 3 位史丹福科學家指出,一項特徵隨時牽涉上萬個變異基因,當中不少作用細微而分散,而且互為影響,單單改動一項基因,未必有助理解人體奧妙。遺傳學新紀元似乎是一個漫長的紀元。

真·四海皆兄弟:Cutie 狐仔隻隻基因都一樣

基因庫單一,物種會出現問題突變、生育率低、壽命不長下等問題,而且對於新挑戰毫無應變能力,通常會面臨絕種危機。但令科學家嘖嘖稱奇的是,生活在南加洲海峽群島 (Channel Islands)上的島嶼灰狐(Island fox),他們身上的基因組近乎一樣,但牠們似乎活得開心自在,活潑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