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空前的經濟危機,造成全國約 3 成半家庭陷入糧食不安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更指,5.6 萬孩子嚴重急性營養不良,當中很多人不願捱餓上課而開始逃學,估計去年部分地區的出席率降至約 75% 至 80%,尤其是農村及貧困戶聚居處,輟學風險更高。一些學校甚至要求家長,如果未有為孩子準備食物,就不要送他上學。
教育
|共388篇|
彭碧珊:菜園成大自然教室 —— 80 後農夫阿占轉型記
近年不少本地農場因城市化發展,面積大減,有農青本著繼承家業的決心,將生產型農場轉往教育型延續下去,80 後廖鴻章(別名「阿占」)便是其中一人。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戰亂中,堅持教學的烏克蘭教師
在烏克蘭,有些老師教授網課時,附近一片頹垣敗瓦,甚至正在燃燒。而學生也陷於困境,有些要遠離家園尋找避難所,有些則離散到其他國家。但顛沛流離之中,雙方都未有放棄教育及學習,烏國總統澤連斯基亦強調教鞭之重要。
800 萬人僅得小學運算水平的英國,辛偉誠能否逆轉?
英國人數學之差,因前首相算不出 8 乘 9 而眾所周知。教育部遂仿傚亞洲的填鴨式教學,讓孩子去背「九九乘數表」,還引入上海所用的教科書,惟改革未見成效。全國 800 萬人僅得小學水平的運算能力,16 至 19 歲人士中更只有一半學數。如今換辛偉誠上台,新年依始便銳意「掃盲」,倡議把數學列為 18 歲前的必修科。但不少評論家質疑,此舉未能對症下藥。
無女性上學後,塔利班的教育教甚麼?
塔利班全面禁止女性上學,又有女教職員被驅逐,令當地女性前景堪憂。剝奪她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問題自然嚴重;而自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後,當地整體教育其實也任憑塔利班宰制,部分課程內容已成其向學生宣揚對西方仇恨、灌輸塔利班意識形態的工具。
用電競推動 STEM 教育
電子競技已日漸變得專門,每年培訓出大量職業選手。而對電玩的熱情,更可助弱勢青年找到以往沒想過的職業路向。有學校及公司就以電子遊戲作為引子,向學生提供專修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科目的機會。
金正恩導彈威脅下,日本朝鮮學校步向末路?
金正恩最近瘋狂試射導彈,構成日本重大安全威脅,波及到戰後遺留至今的在日朝鮮人問題。日本全國尚存 63 間朝鮮學校,為朝鮮後代提供北韓式教育,近來頻頻受到恐嚇及抗議,加上東京政府修例,令經費不足的朝鮮學校正骨牌式倒閉。
Moyashi:屬於明天的媒體素養
電子遊戲如洪水猛獸,不僅是家長腦袋的中國政府,許多尋常家長都有同一想法。許多朋友盡量不讓孩子太早接觸電子設備和互聯網,認為會讓他們沉迷。甚麼是「太早」?恐怕是當孩子有能力擺脫管制,自己再無能力控制為止。
製造大國的青壯年,開始拒絕到工廠工作
中國生產的商品佔全球消費量的 3 分之 1,但據路透社報道,基於普遍教育水平提高,「躺平」風氣日盛、工廠工作條件欠佳等因素,現在中國青壯年已不再優先選擇到工廠工作。這個趨勢令勞動力更加短缺,製造商也苦無對策。
在英國學府,西方全人教育的初體驗
在這個學期,我要帶兩個課程的導修課。我工作的部門是「人文與科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Science),學生會在 3 年時間裡,經歷極度跨學科的訓練。他們會按興趣,選擇文化、社會、科學與工程,以及衛生與自然等其中一條路徑。可是,在第 1 年和第 3 年,他們都要學習一些跨領域的必修課,以走出既有學科的思維局限。
書店們:食花生
沒有比「食花生」更適合做今期的主題了。我們活在一個「食花生」的世界裡,英國政壇的動盪、文壇恩怨,對我們中間大部分沒涉事的人來說,都只是花生。「花生」沒有營養,但我們都樂此不疲,而「食花生」也意味著在無力感底下排遣鬱結的方法。泰山崩於前也好,食花生者,著實不用太認真,可是如果與我們攸關,就不要「食花生」了。
為何全球愈來愈多人近視?
全球近視人口愈趨上升和變得年輕。自 1980 年代後期至今,新加坡年輕人近視率已高達約 80%;美國的成人近視率由 1971 年的 25% 上升至約 40%;南韓、台灣和中國的青少年近視率更介乎 84% 至 97%。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而愈早近視,日後愈可能患上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近視黃斑病變等嚴重眼疾。
廖康宇:以「野人」作為老師
剛剛在網絡上看完 ViuTV「野人老師」的首 5 集。原本打算在演唱會意外有所交代之前,不再評論 MakerVille 的娛樂節目,但想到了「野人老師」製作團隊,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聽到觀眾認同,在此還是略略一寫。
【Soul Monday】以單車取代校巴,孩子更健康快樂
每逢星期三,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居民都會走到窗前或門前,觀看約 170 個踏單車經過的孩子。穿著黃色安全背心的體育老師 Sam Balto 從早上 8 點 10 分左右,就會帶領孩子們用單車通勤上學。以單車取代校巴近半年來已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上學方式,社區亦非常歡迎,因能減少交通擠塞和污染,還促進體育活動與社區發展。
黃宣游:如何定型通才?
「能一直創作,能以自己的創作養家,這就是我的理想。」在電視台的一個設計節目訪問當中,我脫口說出這句樸實卻困難的總結。回想起來,確實也就是筆者多年來的心聲。
唐明:「少年」和「中國」的奇葩組合
由這些拍片的學生,蒙著口鼻大聲吶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當然是令人目瞪口呆,沒有獨立和自由,少年,以及所有人,如何富、如何強呢?如果片中服從口罩令也能算是一種「智」的話,這個國家發生一切反智的統治現象,當然也毫不意外。
子女多少歲才應有智能電話?
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幾乎已成為兒童的必需品。但作為父母仍是會覺得兩難:讓孩子像別人一樣擁有電話方便聯絡、吸收各種資訊,還是趁年幼時先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免受負面資訊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父母應在何時為子女提供智能電話。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Moyashi:校規改革的漫漫長路
日本一名天生頭髮偏茶色的女性,因為高中時期被學校強迫染黑,導致身心受創,最後決定控告學校。經過幾年的審訊,大阪地區法院終於在 2021 年 2 月判決,一審裁定學校有過失,需要向該名女性賠償 33 萬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