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共433篇|

【Soul Monday】人生路很長,先教會孩子們生存之道

在大阪市立田島南小學,老師別所美佐子問:「權利是甚麼?」有學生坦言曾被人說過自己沒有權利,另一位學生則指在動畫中聽聞過。別所說:「無論誰都擁有能安心生活下去的權利,同時也伴隨責任。」以上是該小學三年級的常規生存教育課程內容。

筆是港媽:一對澳門父母的教育抉擇

我的好友常春藤和澳門丈夫丁先生在加拿大留學時認識,婚後她嫁到澳門,二人現育有一對年幼子女。丁先生因為公幹來到倫敦,順便與我們聚舊,言談間問及子女讀書的計劃。他說那時不用考公開試,我當下眼前一亮,想進一步了解澳門人的教育,以及這對居澳朋友的育兒想法和心得。

書店們:學生自殺潮

老派的社會學分析將自殺歸因於社會價值「失序」(見涂爾幹「自殺論」),存在主義者說自殺是一個哲學問題(見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對香港人來說,似乎前一種解釋比較接近,但自殺者個人的視角真的如此簡單被影響了嗎?以下節錄 3 本與「自殺」相關的書籍。

【Soul Monday】戰場上的希望教育

網上授課是疫情下的權宜之計,卻也是戰地裡的希望之光。在敍利亞西北部,長期武裝衝突加上今年初的強烈地震,數百間學校受到破壞,過百萬兒童嚴重缺乏、甚至可能全被剝奪教育機會。非牟利機構 Masarat Initiative 遂提供錄製以至直播課程,以解決失學問題。

Hong Kong Infosphere:以歷史作為數學教育的切入點

數學課程的教授重點不外乎運算技巧及推導證明,很少人會提及某數學家或是其定理的哲學思想和歷史背景。但仔細一想,數學的本質不就是一套演繹自然規律的邏輯工具嗎?數學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前進,兩者關係其實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我們應該用甚麼內容去填補人文素養的空隙呢?數學史便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甚至可以令到非理科生都對數學感到興趣。

英國學校出席率大減,家長不再認為上學是必須

近日有調查指出,自 COVID 疫情停課顛覆過往的上學習慣,人們對學校出席率的態度出現劇變。據「衛報」報道,一些英國家長不再認為子女必須如以往般正常上學。自 2019 年以來,當地學校缺席率整體上升超過 50%,而學生缺席率達 10% 或更多的情況亦增加一倍有多,引起廣泛關注。

筆是港媽:成為二寶媽的轉變和學習

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反璞歸真:瑞典讓學童多翻書寫字

瑞典學童上月已重返校園,告別機不離手的日子 —— 當地很多老師選擇還原基本步,重新把教學重點放於實體書、安靜閱讀及手寫作業,減少放在平板電腦、網上研究及練習打字的時間。此舉回應了該國政客及專家對教育極度數碼化的質疑,認為重用傳統方式有助孩子打好根基,但部分學者難以認同走回頭路。

【Soul Monday】不登校的孩子們,圖書館歡迎你

暑假結束,有些學生期待回校與同學見面,有些卻對重返學校感到難受。這時離家不遠又可免費使用的圖書館,或可成為學童暫時的避難所。8 年前起,鎌倉市中央圖書館在社交媒體 X(前稱 Twitter),呼籲不登校的孩子前來。學童們可在寧靜的環境看漫畫及輕小說,而且坐一整天也不會有人說甚麼。

暑假結束,日本校園浮現的「體驗差距」

暑假結束,當同學們回校碰面,說起暑假露營、到海灘、遊樂園及家族旅行等經歷,弱勢家庭的孩子未必能加入話題,因為他們較難得到同樣的體驗。在日本,每 7 個兒童就有 1 人屬於貧窮,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子女的校外活動,由此出現影響他們成長的「體驗差距」。

英國 A-Level 放榜,成績大「通縮」?

上星期四 2023 年英國 A-Level 高考放榜,近年移民潮下愈來愈多港人報讀海外升學課程,相信有些香港學生和家長都十分關注英國情況。這一年的 A-Level 不單沒有放水「派 grade」,拿 A 和 A* 的平均比例更由 2022 年的 35.9% 降至今年 26.5%,跌幅接近 10%。諾定咸特倫特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Chris Rolph 便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今年的「成績通縮」現象。

【澳洲英文課】年代久遠的莎士比亞,應如何教授?

要快速理解莎士比亞名著,現在遠較以往更容易。這有賴於現代翻譯,將艱澀的伊利沙伯時代語言轉譯成白話文,有網站甚或 YouTube 短片解說。但「悉尼晨鋒報」報道,澳洲英文教師反倒為此陷入兩難:應選擇用簡單白話引起學生興趣,還是堅持用原文教授莎劇,讓學生深入了解莎翁語言魅力?

塔利班回朝兩年,阿富汗的女性權益倒退了多少?

自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重奪政權,女性權利便受到嚴格限制,基於性別隔離政策,她們承受著不合理的壓迫,但這兩年來仍持續用各種方式爭取權利。*CUP 媒體亦訪問阿富汗女權人士以及學者,透過他們的眼睛看看塔利班掌權兩年後,阿富汗女性面對的掙扎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