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香港歷史,對大部分人來說,石碑恐怕都不是首先會在腦內出現的文物,甚至對不少香港史學者來說,做研究時也不會想到以石碑為資料。但石碑在香港並不是罕見的東西,在絕大部分的廟內,或在新界不少山野鄉村之間都可以找到。而捐款碑是其中一種在香港最常見的石碑。
雕刻
|共6篇|
巴黎黃昏工藝:象牙雕刻
象牙本是雕刻家愛用的素材,卻導致大量大象被殺;隨著國際象牙貿易被禁,相關工藝品市場亦迅速沒落。在巴黎精品店林立的波拿巴路一間招牌寫著「Ivoire」的小店內,一名老人正在窗前的工作枱修復象牙製品,他代表的,可能是歐洲最後一批象牙雕刻家。
意大利雕塑,應靠工匠還是機械臂
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打印大衛像,還原了甚麼?
在 3D 打印技術愈趨成熟,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通才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的雕刻名作「大衛像」,在 500 多年以後出現「雙胞胎」。這個高達 5.2 米的複製品,以樹脂打印而成,大理石原件所有特徵都得以保留,最大差異只在於重量,打印版連底座重 550 千克,比原來雕像輕 10 倍。只是,若能利用科技複製出仿真度高的大衛像,這件著名藝術品能否仍保有其獨特價值?
李衍蒨:萬聖節與無言老師
在外國,「刻南瓜」是萬聖節的習俗,但很少人提及的是,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受傷。更加沒想到,我們常聽到的「無言老師」也因而派上用場呢!
陶傑:佛海一隅
中國在 1949 年之前,有許多民間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始終又有幾多觀音佛像的藝術奇珍?到了 21 世紀的今日,或毀於人禍,或失散於塵世,在香港的佛海一隅,慈山一角,這座博物館,像主人收留的眾多中華文化的孤兒,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