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兩三年重遊巴黎,你或會驚訝這座「光明之城」,似乎變得又冷又暗。鑑於俄羅斯中斷對援烏國家的天然氣供應、法國核電產量跌至 30 年來最低點,總統馬克龍促請國民準備「能源節制」,多省電力好過冬。當局建議地方政府、家庭及企業,把恆溫器降至攝氏 19 度、天氣轉涼也只洗暖水澡。就連艾菲爾鐵塔等地標,也要提早關燈。但別說是普羅大眾,一些官員也質疑這些措施是否合理,對能源危機又能造成多大實質影響。
巴黎
|共33篇|
巴黎百年老樹:抵禦熱浪的屏障還是絆腳石?
熱浪侵襲,不少巴黎人都躲到樹蔭下避暑,但市政府為應對氣候暖化,計劃犧牲市內多棵老樹。當局強調,長遠計劃植樹 17 萬棵為城市降溫,數目將遠遠超過砍樹。但有市民不肯退讓,堅持百年老樹的降溫能力,遠勝年輕小樹。市政府最終在連場抗議下妥協,究竟這是應對氣候暖化的勝仗還是敗仗?
噪音雷達,還市民清夢
噪音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受關注,而且不少大城市居民在感受過封城期間的寧靜後,難再忍受來自道路噪音,尤其是電單車刻意發出的隆隆巨響。法國當局就在 7 個城市安裝「噪音雷達」作試驗,檢測及拍下發出過大噪音的車輛,希望藉此訂立一個噪音污染限制,並對超過限制的駕駛者處以罰款。
巴黎黃昏工藝:象牙雕刻
象牙本是雕刻家愛用的素材,卻導致大量大象被殺;隨著國際象牙貿易被禁,相關工藝品市場亦迅速沒落。在巴黎精品店林立的波拿巴路一間招牌寫著「Ivoire」的小店內,一名老人正在窗前的工作枱修復象牙製品,他代表的,可能是歐洲最後一批象牙雕刻家。
【流亡他方】讓世界異見者圍爐的酒吧
在家千日好,誰想棄故鄉?無奈忠言逆耳,有些當權者又聽不得真話,迫使異見人士拋下一切,遠走他方以保性命。巴基斯坦知名記者 Taha Siddiqui 便因得罪軍方而逃至法國尋求庇護,作為流亡者,他深明那種孤單、不安和憤慨,去年初就在巴黎開了一間酒吧,讓來自全球各地的同路人聚首一堂,暢所欲言,當中包括才剛逃出喀布爾、脫離塔利班威脅的阿富汗記者。
「夢幻」法國公屋:全歐最貴地段,眺望巴黎鐵塔
樓價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假如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租金,就只好住劏房、寄望抽到公屋。今年香港公屋累計積壓 15 萬宗申請,輪候時間創 22 年新高,平均長達 5.8 年。同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巴黎,在面對樓價問題時,當地政府則展現出更強的決心 —— 上月一個小型公屋項目正式入伙,所在之處卻是歐洲其中一個最貴地段,甚至可眺望巴黎鐵塔。
巴黎:吸毒花都
2019 年 5 月開始,巴黎市政府耗資 900 萬歐元(約 8,300 萬港元),展開 3 年計劃以「解決霹靂可卡因問題」,但如今仍有逾萬名服用者,不少更在光天化日下於鬧市吸毒。當局為免癮君子在街遊蕩,近日安排他們聚集到一個花園,結果遊憩處淪為吸毒王國,注射器更掉在兒童玩的沙坑。原本想要「眼不見為淨」,如今反被媒體重點報道。
【Soul Monday】用音樂紓緩痛苦
每逢星期五,巴黎 Jeanne Garnier 安寧療養院都會響起大提琴獨奏美聲。大提琴手兼藝術治療師 Claire Oppert 會進入病房為病人演奏樂曲,以幫助飽受絕症折磨的病人緩減痛楚。
宵禁之下:留學生渴望工作,更渴望回校見人
法國的大學學費及宿費相宜,很多課程每年註冊費亦少於 300 美元,因而吸引很多出身微寒的外國青年入讀,追求知識並交朋結友,開闊自己眼界。這些留學生仰賴咖啡師、侍應及店員等服務業兼職,以支付學費、房租及生活開銷,但疫症大流行重挫經濟,各間院校亦改為網上授課,留學生沒了收入亦沒了社交,承受著經濟及心理的雙重打擊。他們不只渴望工作,還渴望回校見人。
巴黎青年新消遣:去塞納河畔釣魚
「紐約時報」形容,塞納河是巴黎的生命之河。數百年來,兩岸既有愛侶散步談情,也有工人出身的退休人士垂釣。不過,現在塞納河畔多了一批年青釣者,他們的作風格外「瀟灑」,釣起一條就拍張照,在社交網站發帖後便把魚放掉,甚麼也不帶走。為的是甚麼?
林喜兒:Emily in Paris —— 眾人的法國夢?
要數近日的熱門劇集,必然是 Emily in Paris。雖然評論似乎是一面倒地罵,欣賞的依然大有人在,這種 Rom-com 浪漫喜劇從來就是難以抗拒,都是輕輕鬆鬆甜甜哋。特別是在疫症大流行下,很多人需要逃離、需要發夢,此劇就完全正中下懷。
Gloria Chung:艾蜜莉在巴黎雜談
看完整套劇,除了馬上瘋狂 Google 靚仔男主角 Lucas Bravo 外,還馬上去烤蛋糕,天啊,多麼想念充滿牛油香的巴黎呢!翻閱舊相簿,上一次去巴黎原來已經兩年前了,好多地方都想再去呢。
一場疾病改變世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故事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連美國總統杜林普也染疫。2020 年全球政局風起雲湧,早在 3 月時,杜林普就稱自己為「戰時總統」。現時政局,令人想起在 1919 年,全球剛剛走出一戰陰霾,卻要面對西班牙流感肆虐,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也染病。有歷史學家認為,威爾遜那一場病,微妙地改變了世界發展軌跡。
巴黎市長願景:15 分鐘生活圈
當年港府力主興建高鐵,揚言可為港人建構「一小時生活圈」,結果如今高速輸送的,卻是無色無味的致命病毒,以及闖關的缺德病人。巴黎市長 Anne Hidalgo 雖則「有樣學樣」,以「一刻鐘生活圈」為其競逐連任的政綱,但她想令選民親近的,並非「中央」而是近鄰 —— 旨在令全城人人皆可在踏單車 15 分鐘之內,往來住所、公司以及任何社會設施。
紅眼:Grand Maison 東京,Grand Acteur 木村
作為星級藝人的老字號,「Grand Acteur 木村」的經營之道殊不容易。年中無休,保持笑容,而且每年新劇都有收視壓力,想來,木村拓哉都真的食過不少夜粥。
巴黎何以變得愈來愈髒亂?
巴黎曾是光鮮浪漫的都市,可惜到了現在,她的髒亂更為世人所熟知,或正如當地人對其稱呼一樣,她已變成「巴黎垃圾桶(dustbin Paris)」,市政廳每年都要花費巨額,去除大量在街道上的寵物糞便及煙頭。
光復巴黎 75 週年:新博物館細訴反納粹抗爭史
1944 年 8 月,法國反抗軍血戰巴黎街頭,在盟軍支援下擊敗納粹德軍,藍白紅法國國旗再次飄揚。在此光復巴黎 75 週年時刻,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即將開幕,透過展出戰時巴黎人的生活用品,細訴當年法國人反納粹的抗爭史。
陶傑:巴黎聖母院和中國騙子
巴黎聖母院大火期間,中國網絡除了歡呼天譴、贊同上帝隔世降天火懲罰火燒圓明園之罪惡,還有一條籌款短訊流行。不幸此一短訊在中國網絡喧嘩之中,又迅速被識穿為詐騙。
巴黎聖母院,不止一次歷劫重生
巴黎聖母院遭逢祝融之災,屋頂和尖塔相繼倒塌,舉世震驚。兩個世紀前的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亦曾經為聖母院遭逢大革命洗劫破壞而哀慟,驅使他寫成名著「鐘樓駝俠(Notre-Dame de Paris)」。究竟這段歷史為當下帶來甚麼啟示?聖母院能否一如既往浴火重生?
唐明:巴黎聖母院大火燒掉了甚麼?
貪生怕死是 Human Nature,並不可鄙,但是當整個社會遇上命運的十字路口,到底選哪一麼邊站,足以透視更深層的價值觀問題:為了貪生,是投降妥協,繼續安逸;還是奮力反抗,以保立錐之地,要視乎敵人是甚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