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共29篇|

沒有佛陀,早期佛教如何展現佛陀?

作為佛教教主,佛陀造像在大量寺廟受供奉瞻禮。不過佛陀的面相形象並非在涅槃後馬上進入各種佛教藝術中。美國紐約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題展覽「樹與蛇:印度早期佛教藝術」(Tree &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就匯集了從印度南部德干各地借來超過 125 件早期佛教藝術展品,可追溯至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400 年,探討佛教藝術的起源,以及早期敘事傳統。

日佔時期香港佛教史:高僧宇津木二秀的事跡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入侵香港,香港華洋將士展開香港保衛戰,但終於失守淪陷。在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中,日本對香港進行全面社會改造,其中一個較少被討論的是宗教戰線。京都大學佛學專家麥文彪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撰文,講述香港的日本佛教。

日本人信仰和宗教思想分野 —— 新興宗教與邪教在冒起嗎?

在神社、寺廟遍佈的日本,一個人同時參拜寺廟和神社的情況並不罕見;何況人人都能參與神社祭典,大多數日本葬禮則是佛教儀式。然而,「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資深撰稿人 Alex K.T. Martin 指,許多日本人其實不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現今日本人生活各方面仍受各種宗教傳統儀式影響,但西方角度理解的「宗教」,在日本人看來卻是另一回事。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的戒定慧

先不要想太遠,其實每一件人造之物,本身就一定涉及道德問題。簡單如一個飯盒,是否合乎食用安全標準,以至外觀,是否關顧在特殊情況被迫受困的心理需要,也實屬道德問題。故對人工智能的道德思考,是新物事刺激我們審視舊議題。細思之中,發現佛教早有對此的探索進路。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跟人學來的貪嗔癡

人工智能出自人類之手,人的我執我見,不論有意或無心,原來也灌注其中。當人工智能的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如不重新思考人心,人工智能對於其身為創造者的人類,實在福禍難料。或許,當人類希望創造善良的人工智能,首先要修行自心,成為人工智能的善知識。

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 如果人工智能要輪迴?

強人工智能要成功模仿人類思維,就要深入透徹了解模仿對象 —— 人。這致使「何為人」此題目,在各領域也被翻叮加熱,人之所以為人這老問題又再次流行起來。老問題自然已有無數的答案參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對於人的意識有著二千多年的研究,如果嘗試從佛學角度出發,會有怎樣的答案?

緬甸軍政府,正設法討好佛教領袖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由上街示威發展至武裝衝突,軍政府與反對力量的衝突並未停歇。除了平民成為軍方攻勢對象,一些反對政變的僧侶亦曾成為軍方打擊目標。不過,半島電視台報道,軍政府領袖敏昂萊正拉攏國內知名僧侶,試圖通過國內宗教力量支持,建立政權合法性。

披著希臘長袍的佛陀:佛像起源考

古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是古典時代的兩顆璀璨明星,在教科書中通常被當成互不相干的課題,但其實兩者確有互相影響的痕跡,印度佛教石窟不但有希臘人捐獻的記錄,史上最早的佛像造型更有顯著希臘特徵。究竟雕造雅典娜女神像的工藝,是如何輾轉用在佛陀和菩薩身上?

探索佛學:輪迴轉世的政治哲學

提到佛學,很多都市人或會即時想起禪修、正念療法等概念。佛學經過現代化,甚至商業化改造,已經不單是一種宗教信仰,更加被包裝成健康、時尚的生活態度。普林斯頓大學講師 Avram Alpert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希望大眾能夠重新反思一個古老、看似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概念「轉世」(Reincarnation),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哲學含義。

從親軍方僧人,看緬甸佛系政治傳統

緬甸軍事政變以來,全國各地抗爭持續,當中不乏僧人身影,但其實親軍方的僧侶亦同時存在。有美國學者引用人類學研究分析,稱緬甸佛教素來是政權認受性來源,此傳統可稱作「業力王權」(Karmic Kingship),與現代民主觀念存在落差;軍方近年既打壓異見僧侶,又借羅興亞問題煽動佛教民族主義,成功以「護教者」姿態拉攏少數親軍方僧人。

泰國女性,如何出家?

在泰國街上,不難看見正接受信眾布施的比丘(男性僧人)。不論密宗、大乘及上座部佛教,出家弟子中除了比丘,亦有女性身份的比丘尼。不過,以上座部佛教為主流信仰的泰國,由於僧伽最高委員會認定比丘尼的傳承已經中斷,故禁止女性成為僧人。無法在當地出家的女性,只好前往另一主要信仰為上座部佛教,且唯一允許女性受比丘尼戒的國家 —— 斯里蘭卡。

喜馬拉雅的功夫女尼

在尼泊爾加德滿都(Kathmandu)山上,有一座尼姑庵,裡面住著一群自小習武的女尼。天剛破曉,身穿棗紅色長袍的比丘尼們在寺廟前排練。她們有著「喜馬拉雅的功夫比丘尼」稱號。這看似古老的傳統,實則是新穎的做法。當中也承載了尼泊爾如何通過宗教,擁抱平等的價值。

持久戰的實用心法:如何不被絕望擊垮?

眼見所有抗爭都徒勞無功,抗爭者要如何能夠不被絕望情緒拖垮?著名越南僧侶一行禪師曾經引導學生投身社運,學生卻飽受拘捕入獄、綁架謀殺、越戰戰火的威脅。究竟正念修行如何幫助學生渡過苦厄,不被悲傷、恐懼、絕望、憤怒情緒拖垮,持續為公義奉獻?

陶傑:佛海一隅

中國在 1949 年之前,有許多民間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始終又有幾多觀音佛像的藝術奇珍?到了 21 世紀的今日,或毀於人禍,或失散於塵世,在香港的佛海一隅,慈山一角,這座博物館,像主人收留的眾多中華文化的孤兒,都回來了。

美國人變得佛系的趨勢,與心理健康有關?

近來流行說「佛系」,但有多少人真的能夠以佛系的態度應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職場工作、家頭細務等,無一不向我們施加壓力。為應付生活帶來的心靈苦難,愈來愈多美國人轉投佛教懷抱,大西洋雜誌最近就有文章報道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