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人工智能要成功模仿人類思維,就要深入透徹了解模仿對象 —— 人。這致使「何為人」此題目,在各領域也被翻叮加熱,人之所以為人這老問題又再次流行起來。老問題自然已有無數的答案參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對於人的意識有著二千多年的研究,如果嘗試從佛學角度出發,會有怎樣的答案?
佛教
|共24篇|
泰國再造佛牌,讓塑膠再活一次
活用廢膠,當然值得支持,但用在宗教信物之上,又是否人人接受?泰國兩間公司早前合作,研發以尼龍漁網和膠樽等 9 種可回收物料製成「環保佛牌」,希望鼓勵更多人減少浪費,把塑膠垃圾循環再造。
緬甸軍政府,正設法討好佛教領袖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由上街示威發展至武裝衝突,軍政府與反對力量的衝突並未停歇。除了平民成為軍方攻勢對象,一些反對政變的僧侶亦曾成為軍方打擊目標。不過,半島電視台報道,軍政府領袖敏昂萊正拉攏國內知名僧侶,試圖通過國內宗教力量支持,建立政權合法性。
一行禪師的最後一課:如何面對死亡?
佛學大師一行禪師日前圓寂,享年 95 歲。他曾經以畢生努力把正念修習引介到西方,即使中風不便於行,但禪師在人生最後幾年,依然沒有「佛系」地坐以待斃,反而盡自己所能享受餘生,繼續正念修習,並向弟子留下發人深省的遺言。
披著希臘長袍的佛陀:佛像起源考
古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是古典時代的兩顆璀璨明星,在教科書中通常被當成互不相干的課題,但其實兩者確有互相影響的痕跡,印度佛教石窟不但有希臘人捐獻的記錄,史上最早的佛像造型更有顯著希臘特徵。究竟雕造雅典娜女神像的工藝,是如何輾轉用在佛陀和菩薩身上?
探索佛學:輪迴轉世的政治哲學
提到佛學,很多都市人或會即時想起禪修、正念療法等概念。佛學經過現代化,甚至商業化改造,已經不單是一種宗教信仰,更加被包裝成健康、時尚的生活態度。普林斯頓大學講師 Avram Alpert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希望大眾能夠重新反思一個古老、看似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概念「轉世」(Reincarnation),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哲學含義。
從親軍方僧人,看緬甸佛系政治傳統
緬甸軍事政變以來,全國各地抗爭持續,當中不乏僧人身影,但其實親軍方的僧侶亦同時存在。有美國學者引用人類學研究分析,稱緬甸佛教素來是政權認受性來源,此傳統可稱作「業力王權」(Karmic Kingship),與現代民主觀念存在落差;軍方近年既打壓異見僧侶,又借羅興亞問題煽動佛教民族主義,成功以「護教者」姿態拉攏少數親軍方僧人。
泰國女性,如何出家?
在泰國街上,不難看見正接受信眾布施的比丘(男性僧人)。不論密宗、大乘及上座部佛教,出家弟子中除了比丘,亦有女性身份的比丘尼。不過,以上座部佛教為主流信仰的泰國,由於僧伽最高委員會認定比丘尼的傳承已經中斷,故禁止女性成為僧人。無法在當地出家的女性,只好前往另一主要信仰為上座部佛教,且唯一允許女性受比丘尼戒的國家 —— 斯里蘭卡。
日本如何將環保與傳統思想結合?
提起環保,不外乎是環保袋、不銹鋼飲管、飯盒等替代品。但市面上充斥用完即棄包裝的產品,個人成效似乎微乎其微。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日本就有提倡「勿體無(勿体無い)」的文化,用尊敬的心認識資源的價值,從而達到零浪費的真諦。
喜馬拉雅的功夫女尼
在尼泊爾加德滿都(Kathmandu)山上,有一座尼姑庵,裡面住著一群自小習武的女尼。天剛破曉,身穿棗紅色長袍的比丘尼們在寺廟前排練。她們有著「喜馬拉雅的功夫比丘尼」稱號。這看似古老的傳統,實則是新穎的做法。當中也承載了尼泊爾如何通過宗教,擁抱平等的價值。
持久戰的實用心法:如何不被絕望擊垮?
眼見所有抗爭都徒勞無功,抗爭者要如何能夠不被絕望情緒拖垮?著名越南僧侶一行禪師曾經引導學生投身社運,學生卻飽受拘捕入獄、綁架謀殺、越戰戰火的威脅。究竟正念修行如何幫助學生渡過苦厄,不被悲傷、恐懼、絕望、憤怒情緒拖垮,持續為公義奉獻?
李衍蒨:屍體的十字路口
個星期我先不講直接與骸骨有關的故事,改為講一個有關在日本京都的鐵路車站 —— 帷子之辻站,車站為嵐山本綫及北野綫的中轉站。而這個站的特別之處,是有關日本第 52 代嵯峨皇后的事蹟。
陶傑:佛海一隅
中國在 1949 年之前,有許多民間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始終又有幾多觀音佛像的藝術奇珍?到了 21 世紀的今日,或毀於人禍,或失散於塵世,在香港的佛海一隅,慈山一角,這座博物館,像主人收留的眾多中華文化的孤兒,都回來了。
美國人變得佛系的趨勢,與心理健康有關?
近來流行說「佛系」,但有多少人真的能夠以佛系的態度應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職場工作、家頭細務等,無一不向我們施加壓力。為應付生活帶來的心靈苦難,愈來愈多美國人轉投佛教懷抱,大西洋雜誌最近就有文章報道這個現象。
陶傑:豬年只求歇一刻
豬年不能忘記「西遊記」中的一頭豬神:豬八戒。
火海中的蓮花:一行禪師在越戰提倡的入世佛教
一行禪師在國際廣受稱頌,被無數人視為心靈導師,但其實一行禪師亦曾是活躍的社運分子,半個世紀前在戰火燎原的越南推動和平運動、革新越南佛教,更獲馬丁路德金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究竟戰亂中的苦難,是如何模塑一行禪師的思想?
牽動中印的達賴轉世
衛斯理系列小說「轉世暗號」及「暗號之二」,探討藏傳佛教活佛「轉世」概念之餘,裡面描寫的「二活佛」轉世靈童,被強權勢力控操人選,有指是據 1989 年中國政府被指操縱 11 世班禪活佛靈童人選寫成。事隔多年,已年屆 83 歲的達賴喇嘛,其繼任方式亦引起爭議。雜誌「外交政策」形容, 中國的佛教外交要成功,將取決於能否控制這位西藏領袖的轉世。同時,一直為達賴喇嘛提供庇護的印度,在轉世問題上,亦可能發揮關鍵影響。
布施為自己結善,亦讓僧人過胖
地位崇高的泰國僧人,每天早上均在街頭漫步,接受善信給予的食物。然而,由於僧侶們基本不能拒絕這些食物,加上過午不食的宗教規定,及久坐不動的打坐習慣,使一眾泰僧出現體重、糖尿病等問題。
獅子:真貌與假相
在華夏古國,自古以來也沒有野生獅子。話雖如此,獅子卻在民間化成神獸與吉物,為何如此呢?因為早在漢朝時,就有西域古國進貢獅子,據「後漢書」所載,疏勒國曾獻「師子」給漢順帝,而順帝在位的時期是在西元 2 世紀。但在漢朝時,有幾多人能親眼目睹這隻獅子呢?大部分平民百姓肯定是看不到的。所以多數人就只聞獅子的大名,卻不見其真面目。坊間相傳的「獅子」,漸漸化成神獸如辟邪、天祿、狻猊。
賤民抗爭手段:轉信佛教
佛教雖然源於印度,但在印度早已經式微,不過近年卻出現一股復興之勢,幾乎每日都有數百名印度教徒集體皈依佛教,原因卻遠不是出於心靈需要,反而是出於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及社會抗爭,而近年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高漲,更成為這場抗爭運動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