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將盡,但世界各地仍烽煙不斷,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暴力,令人不禁對人性啞然。有人避而不見,亦有人選擇直視。今年的「人性的色彩藝術獎」就以「我們變幻萬千的世界」為題,從藝術創作透析變遷與傷痛。
藝術
|共404篇|
【展覽】林靖風「孤獨三部曲」最終章 ——「孤獨的優雅」
林靖風(Cyrus Lamprecht)策劃的「孤獨三部曲」,由年初的「孤獨之紗」,到上回的「孤獨之宮」,其三部曲近日於 JPS Gallery 迎來終章「孤獨的優雅」。策展人邀請了 12 位香港藝術家,如門小雷、李思汝、b.wing、鄺詠君、廖紫婷等,以建築物、風景、人像及抽象作品,描繪各自的心理狀態,引領觀賞者經歷一段從家中走到街上的日常行程。
【展覽】21 位香港插畫家的「人間氣場」—— 專訪 Maf Cheung 的繪影世界
天趣當代藝術館現正舉辦「人間氣場——香港插畫展」,展示 21 位香港插畫家的作品,表達出他們於「現實生活以外的幻想、祈盼、精神寄托或點點的幽默感。」他們所傳達的童真、幻想、戀愛滋味、人與社會及自然的關係等觀點與感受,冀以此引起觀者共鳴或在理解中找到慰藉、能量,而這些充滿生命力的奇想,正是這次「人間氣場」的要素及魅力所在。
【展覽】「花神」到港 提香與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 —— 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
烏菲茲美術館位於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並收藏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品,這次借出 50 幅提香及威尼斯畫派的鉅作,大部分更是第一次於亞洲亮相,當中不得不留意的是烏菲茲美術館的「女神」——「花神」亦於香港藝術館內登場。
【展覽】空間的詩意 靜聽靈魂的細語
畫廊 VILLEPIN 近日舉辦展覽「Whispers of the Soul」,重點展出澳裔美籍畫家 Lawrence Carroll 的作品。他的創作常以淺淡、柔和的色調,融入不同物料與素材,營造出一種脆弱、懷舊和靜謐的氛圍,並透過獨特的視覺語言引起觀眾共鳴。
【展覽】快樂何尋?——「賈凱.斯里布特:人人嚮往快樂」
泰國曼谷藝術家賈凱.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tr)擅長運用紡織品及刺繡創作,並以編織與縫合探討及表達自身對於社會、宗教及政治的觀察及反思。這次展覽展品包括藝術家的掛牆織品、雕塑作品,以及於泰國和海外所展開的社區活動,展現出斯里布特對其祖國及全球所面臨的當代議題的關注,從而以藝術啟發思考與人心。
【展覽】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 飽覽逾 200 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展
近日,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展覽,有超過 200 位香港藝術學院校友及藝術家參與,展出逾 300 件藝術作品。當中包括繪畫、雕塑、陶瓷、裝置藝術、攝影及錄像等多元化媒介,目不暇給。不只可讓觀者一次過盡覽多位本地藝術家的創作,亦可欣賞本地藝術教育下孕育的成果。
沒有佛陀,早期佛教如何展現佛陀?
作為佛教教主,佛陀造像在大量寺廟受供奉瞻禮。不過佛陀的面相形象並非在涅槃後馬上進入各種佛教藝術中。美國紐約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題展覽「樹與蛇:印度早期佛教藝術」(Tree &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就匯集了從印度南部德干各地借來超過 125 件早期佛教藝術展品,可追溯至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400 年,探討佛教藝術的起源,以及早期敘事傳統。
【展覽】「好物有型」—— 你的氣質類型與哪類藝術品相近?
「 每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和個性都是獨特的,藝術品亦然」為是次香港藝術館「好物有型」展覽的引子,展覽從其四大館藏中精選近一百件藏品,展品類別涵蓋書畫、陶瓷、雕塑、裝置與擴增實境元素等,再以四大氣質類型設四個主題展區,藉此嘗試以另一角度及有系統的呈現藝術的不同面貌。
【展覽】Pokémon X 梵高博物館 —— 超想像跨界聯名特展
誰會想到一幅「戴灰氈帽的自畫像」中的梵高會變成比卡超?今年是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成立的第 50 週年,為慶祝這別具意義的時刻,館方為全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日本 Pokémon 公司合作,推出 Pokémon X Van Gogh Museum 跨界聯名特展。
【展覽】法國攝影師 Willy Ronis 香港個展 —— 那些年的巴黎日常
Willy Ronis 生前已把大多數照片捐予法國政府,並於 1985 年在巴黎東京宮舉辦回顧展。這次展覽主要展出他於 1946 年至 1956 年的經典作品,全都是來自他孫子的私人收藏,可謂極為珍貴。
【原創漫畫發佈展】「Storyverse」—— 日常中的非日常
「Storyverse」是一部漫畫合誌,由六位本地漫畫創作人製成。這次他們於 WURE AREA 舉辦原創漫畫發佈展,除了可觀賞漫畫原稿、紙本「Storyverse」外,亦展出以「另類漫畫」為題的藝術作品。來一趟新一代的漫畫宇宙之旅,可能會讓你對漫畫有更多的看法及想像。
【展覽】藝術不設限?學藝再玩?創意高齡?
當長者投入藝術世界,會否有更多可能?賽馬會「學藝再玩」創齡藝術計劃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主辦、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金齡薈推行,於年半前正式展開。計劃為期 3 年、以藝術作媒介,實踐創意高齡(Creative Aging)的社藝合作計劃。首階段為 7 組藝術家與 7 間安老單位、合共超過 100 位長者參與其中,現於 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階段展覽。究竟甚麼是創意高齡?長者的藝術火花又會多具創意,甚或「鬼馬」?
維納斯的誕生:逆轉歐洲藝術觀念的裸體
天空之神烏拉諾斯陽具被割下跌入大海後,所產生的泡沫誕下了象徵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在基督教世界裡,這個異教的神話故事啟迪無數藝術家,文藝復興巨匠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更改變西方藝術對裸體的認知,由罪惡和羞恥變成美感的象徵。
【展覽】林靖風的「孤獨三部曲」——「孤獨之宮」
「孤獨之宮」由畫廊 SEEFOOD ROOM 及 SHOUT 合辦、林靖風(Cyrus Lamprecht)策劃,亦是林靖風的「孤獨三部曲」中的第二個策展項目。繼上回陳海欣個展「孤獨之紗」揭開序幕後,這次群展邀請了十位藝術家,就希臘牛頭人及迷宮的神話,探討孤獨和主奴關係的議題,亦延伸至透過孤獨所找到的,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從杜象到人工智能:有關「作者」身份的爭論史
20 世紀,更多理論家和創作家開始反思何謂「作者」,而人工智能程式 ChatGPT 和 Midjourney 的誕生,又把討論更推進一步。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創意技術教授 Thomas Hajdu 便爬梳「作者」身份的爭論史。
Moyashi:明日的核災神話
提到澀谷,大多數人立即想起林立的購物商場,或者那個幾乎成為日本都市代表風景的擠迫交通口。在 Mark City 四樓 —— 或者說 JR 線和井之頭線之間的聯絡通道較好懂,有一幅恐怕所有曾經到過澀谷的人都會有印象的壁畫,那就是岡本太郎的「明日的神話」。
【Soul Monday】審美由嬰幼兒開始
不少人認為長大才能建立個人美感,年紀太小理應不懂看畫。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能為成年人帶來愉悅的畫作,對嬰兒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人的觀賞偏好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一直延續到成年,像受成人喜歡的梵高畫作,也得到幼兒青睞。
【展覽】Barminski 的黑色幽默:「Moon Lands On Man」
藝術家 Barminski 以紙板雕塑藝術為人熟悉,畫廊 JPS Gallery 就邀請他於這夏季帶來最新個展「Moon Lands On Man」,同時亦是畫廊開業 10 周年的首部曲。Barminski 以其黑色幽默手法,諷刺即使已被科學理論所推翻,但至今仍備受討論的美國登月計劃陰謀論。
Moyashi:如何用一個魔法打中兩個 Boss
從效果來看,作品非常成功,用一個魔法就打中了兩個 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