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能呈現出繪者及城市的不同狀態,而這次刺點畫廊與藝術機構艺鵠的合作項目 —— 楊東龍個展「日課」,便展出藝術家於 2019 年至 2020 年間的最新作品,以及 2015 年至 2018 年間的精選作品。各種城市景象,呈現出不同階層的生活面貌,擴闊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想像。
藝術
|共241篇|
肥貓亂入名作中
俄羅斯肥橘貓 Zarathustra 最近為應牛年到來,走入唐代畫家韓滉筆下的「五牛圖」。近年,遭這頭肥貓「亂入」的名畫及電影名場景多不勝數,牠不僅沒有破壞畫面,更為作品倍添新趣。Zarathustra 為大眾帶來快樂之餘,亦助主人兼創作者 Svetlana Petrova 走出喪母之痛。
Hallie Tam:Men Crush 系列 —— Alain De Botton
可見 Alain 厲害的地方,是他將學術知識貼地化,融入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實際地利用知識改善人生。
藝術家們的密碼 ——「不可告人的話」
藝術家敏銳地觀看世界,並將其理解的事物與情感的堆疊融入作品之中。這次於藝穗會陳麗玲畫廊舉行的展覽,名為「不可告人的話」,當中展示了 13 位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蛙王、廖智恆、李紹忠、曾鎧婷、劉學成等。經過社會運動與病毒洗禮後,他們的創作會是如何?
本博物館即將展覽的是:烹飪
政府晚市禁堂食,加上很多企業鼓勵在家工作,令不少港人多了動機和空間磨練廚藝。近年,市民崇尚健康生活,住家菜就是其中一個富營養、少油鹽的上佳選擇。而家居烹飪除了展現生活態度及地方文化外,也可以成為博物館認可的美術。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分享了美國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的新展覽。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 個展 —— 心之旅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奧高古曼)於過去兩年,一直自我沉澱,與自己的黑暗面對話,嘗試尋找及期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繪畫,就是她的出口。她所創作的 Cosmic Girl 是一個宇宙小精靈,嘗試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關注,表達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然而,這次於 JPS 畫廊展出的「旅」(Inside),Cosmic Girl 成為抒發感情的替身,可說是藝術家最深情的剖白。
當倫敦成為虛幻城市
英國泰晤士河旁早前成為當代藝術家的幻想空間,出現大冰塊飄浮在半空、巨型蜘蛛四圍走動、一堆陀螺不停轉動等另類風景,甚至會有一些樣貌奇趣的人物粉墨登場。不過,參觀者光靠肉眼,並不能看見這些景像,必須靠要 AR(擴增實境)應用程式,才能一睹這等奇觀。
「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與兵頭花園
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伍常:楊東龍的童心
楊東龍藝術最可貴之處,從來是那種「拒絕過度美學化的符號和說法」;他的藝術之所以能於過去多年間,在沒有甚麼國際級大畫廊代理和宣傳下仍然大受歡迎,從來不是靠學者專家的美言巧語,而是他在過去 40 年創作生涯中,始終不懈如一的努力和真誠吧。
伍常:許鞍華給我們的藝術課
所以說,有時候,不妨少一點「一窩蜂」,多一點「獨立見解」,然後像許鞍華一樣嚴格遵守與付諸實行,說不定你也能夠創造出真正合乎自己性情的動人作品。
安坐家中睇展覽 探索過去與未來
疫情爆發至今快一年,因應防疫措施及社交距離的需要,展覽與劇場亦隨著疫情發展,時而開放,長期閉館。然而經歷種種洗禮,大家也漸漸尋找另一種體驗模式,讓生活能繼續下去。網上展覽或虛擬實境展覽便因此而生,但當中亦分為很多種類,有些只是將圖片配以文字介紹,就像在閱讀資料;而其實本地有不少具有互動元素的網上展覽,有些更如親臨其境。
電子遊戲有何藝術可言?
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作品類型,電子遊戲有其無可比擬的獨特之處,例如玩家的參與和故事的互動性。在遊戲中,玩家時常要在兩難中作出抉擇:是應該尊重當地的信仰,還是阻止女巫?應否鼓勵村民信守祖先的約定,儘管已經不合時宜?而玩家的每個選擇,都有機會為獵魔人的世界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
從視像會議虛擬佈景,回顧佈景攝影的時代
疫情下視像會議頻繁,但在家工作的大家未必希望房間入鏡,應用程式內置的虛擬佈景就派上用場。史丹福大學藝術史學家 Kim Beil 教學時發現,學生選用的佈景千奇百怪,令她聯想到 19 世紀流行的肖像攝影,當時人亦喜歡以油畫佈景拍攝,究竟背後心理與今日是否相同?
無人講?誠品書店內的小展覽
面對疫情,無論是身心,總想有喘息的空間。當你走進書店尋找精神食糧時,可曾察覺,不一定在某些特定的藝術場所內,才可觀賞作品展,反而在書海中的一隅,也能感受藝術帶來的力量與平靜。
方俊傑:消失的情人節 ——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現在是政府全力配合,為了藝術創作不怕不方便,反而大開綠燈,才成就到一段討到觀眾歡心同時言之有物的佳作。台灣電影像踏著南韓電影的成功方程式,在當權者的遠見和支持下,把商業與藝術平衡得愈來愈好,繼續發展下去,相信總會發展成一門可自給自足的工業,兼且成為代表台灣向外國推銷的形象工程。
神秘巨柱現象:不完美的奇異事件?
自美國猶他州發現金屬巨柱以來,模仿品陸續在不同地方發現。英國藝術評論家 Jonathan Jones 批評,2016 年最先在猶他州樹立巨柱的人,為大眾帶來年度最神秘的藝術,卻因為各種媚俗模仿(kitsch parodies),讓事情「變成另一種無聊的惡作劇」。如果我們真要製造奇異現象,到底有甚麼要注意?
足不出戶,也可打開五官感受藝術?
政府因應疫情急速惡化之勢,週三起已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結果展覽場所、劇場再一次關閉,這得來不易的小陽春瞬間即逝。線上展覽或演出成為疫情下的藝術新生態,足不出戶可以怎樣感受藝術?香港藝術館推出「五官感應藝術館」網上節目,冀以跨感官、跨媒介形式,以另一角度欣賞藝術館的藏品和建築空間,甚或可撫平在逆境時煩躁的心。
藝術與機器的對話 「藝術機器.過去/現在」展
21 世紀,生活與科技密不可分,科技更漸漸成為當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雖然科技與藝術看起來像互不相連的兩極,一個予人不帶情感的冷調,另一個則是帶有溫度的情感結晶。但人文與科學,兩者是割裂的嗎?
伍常:後疫情時代 —— 本地藝術市場的兩大趨勢
可以想像,當有一天中國大陸的藝術交易條例和稅項進一步放寬的時候,就是國際畫廊撤出香港,進駐內地的 tipping point,而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的地位,也無可避免地將要被上海取代。
「尹秀珍:補天」以線把世代記憶縫合
藝術家尹秀珍,從 90 年代起以收集得來的舊衣物創作各種裝置藝術,探索過去與現在、記憶、全球化等主題。在她眼中的衣物,都是承載著每人的故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次於本地的首個大型展覽「尹秀珍:補天」,以針線為刃,呈現個人經歷的觀察,世代的回憶及對全球化,甚或是宇宙作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