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共33篇|

【家賊!】博物館大盜何以橫行?

上週媒體廣泛報道,大英博物館一名職員就多件藏品「失蹤、被盜或損毀」一事被解僱。「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多名藝術品修復專家,他們皆指各館縱有防範,館藏失竊仍屬「家常便飯」,但賊人也不一定能轉手大賺。有些被盜文物遭熔掉,也有些價值天文數字的珍藏在黑市賤賣,更有的從此消失。

Hong Kong Infosphere:刻在石頭上的香港離散 —— 捐款碑與海外僑民

講起香港歷史,對大部分人來說,石碑恐怕都不是首先會在腦內出現的文物,甚至對不少香港史學者來說,做研究時也不會想到以石碑為資料。但石碑在香港並不是罕見的東西,在絕大部分的廟內,或在新界不少山野鄉村之間都可以找到。而捐款碑是其中一種在香港最常見的石碑。

Moyashi:信者得救的文化遺產

發掘、辨別和考據事物的真假,屬於考古學的範疇,但探究事物的社會意義,則屬於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範疇。在後者的角度,「真」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物件,而是珍重物件的人。在物質文化裡,即使東西還是一樣的東西,但轉個角度,意義就變得不一樣。

大英博物館的額爾金石雕,爭議何在?

近幾個月,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巴特農神殿額爾金石雕的討論愈趨熾熱。館方最近首次證實,曾就歸還部分神殿石雕與希臘作「建設性討論」。希臘一直不承認大英博物館合法擁有石雕,有指已拒絕館方提出的「借出方案」。這些石雕為甚麼惹爭議?未來它們有沒有可能回到希臘?

歐洲向前殖民地歸還文物,真的有人得益嗎?

近年歐美捲起反殖民主義的浪潮,除了把歷史銅像拉倒,博物館亦主動交還殖民掠奪得來的文物。文化雜誌 The Atlantic 記者深入尼日利亞,調查當地如何保育歸還的藝術瑰寶,卻發現管理極其惡劣之餘,國民政府、地方政府與王室後裔都在爭奪文物擁有權,西方輿論卻但求為殖民歷史贖罪,罔顧這些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下場。

【愛在左右】牛奶公司百年界石 尋找山中舊日香港蹤跡

兩年前,山藝教練 James 和 Ebee 在家中附近行山時,無意中發現了港督府山頂別墅界石。透過自身閱讀地圖和座標的專長,兩人開始了尋找香港界石的旅程,除了記錄座標,還會到檔案處查找資料、了解地段的歷史,甚至建立電子地圖,將「尋寶」成果放到網上與其他歷史愛好者交流。

博物館秘話:不可或缺的「搶救清單」

3 年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失火,2,000 萬件文物付之一炬,令人為之痛心。但天災人禍防不勝防,即使有機會把藏品救走,但每一件都價值連城,要如何在千鈞一髮間作出取捨?「經濟學人」早前揭露,原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皆有張「搶救清單」(grab list)。它們都精簡而隱秘,並最好永遠備用。

邊打仗的中東,邊流到(黑)市的文物

談論中東地區,話題往往觸及當地不穩的局勢。偏偏中東地區擁有不少考古遺址,藏有豐富文物,稱得上寶庫。部分近年陷入戰亂的中東國家,不時傳出黑市商人、犯罪組織及 ISIS 趁火打劫,掠奪文物並出售的新聞。有反「血腥文物」(blood antiquities)人士就向「亞洲時報」(Asia Times)披露,大量遭洗劫的中東文物,到底如何在世界各地流通。

既迷信,亦有其用的中世紀分娩帶

在歐洲中世紀,缺乏麻醉與消毒的生育過程,可能是婦女最致命的時刻。科學不發達加上傳染病肆虐,產婦死亡率高居不下。當時的人相信,產婦若持有護身符,便能獲得神聖加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分娩帶。英國劍橋大學麥當奴考古研究所研究指出,當時孕婦不僅會在懷孕期間繫上分娩帶,即使在分娩期間,也離不開分娩帶的庇佑。

疫下文化遺產 —— 失修、搶劫威脅

肺炎衝擊全球旅遊行業,各地昔日遊人如鯽的名勝變得冷清。不少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乃藉遊客參觀賺取維護資金,而遊客減少又令相關接待、紀念品販售和住宿等生意慘淡,甚至有人乘機盜竊文物。有見及此,不同國際組織開始向營運困難的文化遺產管理者,提供各種支援。

全民考古:鼓勵大眾參與的公共考古學

水務署在深水埗主教山施工期間,發現古羅馬式的戰前圓拱蓄水池。在一眾街坊、區議員和專家爭取下,特首林鄭月娥也終於開腔表示主教山遺址值得保留。城市學家黃宇軒指,早在古蹟未被發現前,一眾街坊、山友已由下而上把主教山營造成有人情味的社區,呼籲守護古跡之餘,也要守護山中的社區寶藏。多年來,學界就有關於「公共考古學」(Public Archeology)的討論。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居家抗疫無聊,他們從後花園尋出瑰寶

一年將過,武漢肺炎卻仍肆虐全球,疫情甚至更趨嚴重,很多人又再被困家中。無法外出消遣,卻又想過得充實一點,不少英國民眾就嘗試在後花園尋寶,結果挖出大批意外收獲。大英博物館表示,過去一年經已記錄逾 47,000 項新發現,當中包括埋藏數世紀的古物,有些來歷更是耐人尋味。

廖康宇:貴族藝術學校撤出香港,與你何干?

SCAD 撤出香港後,政府打算把北九龍裁判法院再次納入活化計劃,很大機會成為另一個和社區脫節的商業項目。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本土情懷,在一個凡事都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中無處生根;沒有本土文化氛圍,亞洲文化創意之都只不過是一紙空談。

大英博物館應該歸還文物?

大英博物館以館藏豐富、海納百川名聞於世。有人戲稱博物館實為「賊竇」,因不少藏品均為帝國擴張及殖民時期,從世界各地「擄掠」得來。近年,歸還殖民主義時期所得文物的呼聲,於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引起迴響,英國亦不例外。然而,英國的博物館普遍拒絕要求。支持歸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化呼籲,與反對意見所提倡的堅持歷史真相,角力仍在英國博物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