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共12篇|

【展覽】Patricia Piccinini 個展「希望」:超現實風格雕塑探討人與世界的依存、關係的各種構想

這次大館再次帶來奇異想像下創作的一場視覺盛宴,邀來澳洲著名藝術家 Patricia Piccinini 作香港首個個展 ——「希望」,展出超過 60 件超現實風格的雕塑、攝影、畫作和影像作品。她關切倫理議題、「生命」的元素以及人類對社會的態度和責任。這次展覽探討人類與各種事物的關係,尤其是社會發展及科學所帶來的影響而引起的希望和恐懼,但同時亦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愛、關心、共情和相互依存的重要訊息。

大英博物館的額爾金石雕,爭議何在?

近幾個月,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巴特農神殿額爾金石雕的討論愈趨熾熱。館方最近首次證實,曾就歸還部分神殿石雕與希臘作「建設性討論」。希臘一直不承認大英博物館合法擁有石雕,有指已拒絕館方提出的「借出方案」。這些石雕為甚麼惹爭議?未來它們有沒有可能回到希臘?

意大利雕塑,應靠工匠還是機械臂

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鯨尾救車】荷蘭鹿特丹:古怪雕塑城市

荷蘭港口城市鹿特丹(Rotterdam)郊區,日前發生列車出軌意外,幸而一座高十米的鯨魚尾巴雕塑「托住」出軌車廂,拯救了駕駛員一命;這座建於 2002 年的雕塑,恰好名為「被鯨尾所救」(Saved by a Whale’s Tale)。歐洲各地有許多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雕塑,不過鹿特丹就比較奇特,除了「被鯨尾所救」,這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城市,藏著不少造型奇異的雕塑與裝置藝術。

游離聖俗之間:文藝復興裸體畫是神聖,抑或色情?

文藝復興使西方藝術史改弦易轍,透過考掘羅馬和希臘的古典藝術,藝術家重新學習欣賞完美身軀,能否逼真描繪出健美體格,成為衡量藝術造詣高低的基準,但這股潮流卻遇過教會阻力,有教堂聖人畫像被斥挑起信眾性慾而禁止展出。

Moyashi:國立西洋美術館史話(中)

戰後,在日法簽訂舊金山和約之際,當時首相吉田茂向法國提出歸還「松方收藏」。然而天意弄人,事成之日已經是松方幸次郎逝世的一年後,他在有生之年都無緣再見自己的藏品一眼。法國最終寄贈/歸還共 370 件藝術品,同時附帶一系列條件,包括日本全數負擔藏品的運費、負擔羅丹的作品「加來義民」的鑄造費、還有最重要的是,負責興建用於展示藏品的美術館。跨越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兩場世界大戰的因緣,這當時籌劃興建、暫稱「法國美術館」的建築,就是現今的國立西洋美術館,而 370 件的「松方收藏」便成為了美術館最初的展品,也是今日常設展覽廳的核心。

小便藝術的演變

所謂「道在屎溺」,不僅指「道」的無所不在、每下愈況,即便放在藝術身上亦如是。小便題材的雕繪作品,隨文藝復興而興起,且經常暴露人物的性器官。繪畫對象有男有女,但更多的是以小孩為對象,學者們甚至特地賦予這些「童子尿」作品一個拉丁術語:puer mingens。人們透過便溺此一題材,隨時代發展,投射出從傳說、神聖到色慾、褻瀆等不同想像。

阿嬋:到明斯特除了看雕塑 還有這些精彩建築

托十年一遇的明斯特雕塑展的鴻福,近幾個月,大批遊客從世界各地千里迢迢來到這隔涉的德國小城市,為小城市增添人氣。各大師的作品已被許多媒體介紹過,在此不贅,難得來到,除了欣賞雕塑作品之外,市內也有不少出色的當代建築,「跑景點」期間路過不妨望多兩眼。

雷米諾雅:不可思議的蒙眼少年雕塑系列

身兼設計師及雕塑家的謝克,承認他的一系列「蒙眼少年」作品深受毛澤東少年時期的詩詞「咏蛙」所影響。這系列是他近年來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從當年的木刻版畫至今充滿現代感的金屬雕塑,謝克既繼承民俗傳統精粹,又創作出新穎及富幽默感的現代作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