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終究是超越法理的,法規背後的道理,比規條的本身更為重要。人類的立法機關之所以不斷運作,不斷修改法規,正因為它們會隨時代轉變而過時,過去對的東西,未必適用於現在。若將法理奉為神聖的規條,只懂得忠實地執行法規而不知變通,在真理面前,只會淪為反派。
機械人
|共58篇|
武肺帶起印度機械人新趨勢?
武肺疫情一波接一波打擊全球各地,醫護人員總是首當其衝。疫情再起,他們每日要治理大量病人,不僅筋疲力盡,更有染病風險。有見及此,印度的醫院就嘗試以機械人代勞,以分擔前線醫護部分工作壓力,減少他們接觸病毒的機會。但成效又如何?
多種科技,令長者們獨立樂活
港人平均壽命超過 80 歲、日本開始踏入百歲時代、近 5 分 1 歐盟公民超過 65 歲…… 1980 年至今,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已經翻倍至約 10 億,預計到了 2050 年更會再翻一倍。但若是百病纏身,仰賴他人過日子,再長壽也沒意義。多國政府及企業正在尋求尖端科技協助,讓長者們擁有健康而獨立的生活。
藍牙技術、機械人玩伴……日本智能幼兒園崛起
科技的有效應用,正擴展到幼兒保育相關的各個環節,而這並非只為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數碼化進展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與孩童的接觸和互動。工作效率化而多出的空閒,並非用於繁瑣的雜務,而是真正投入幼保工作,不同企業正利用科技創造這樣的良性循環。
咀嚼機械人:香口膠口服藥的白老鼠
吞藥丸的感覺並不好受,但若能在咀嚼香口膠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服藥,會否較易令人接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製作一款機械人,內置類人型(humanoid)的顎,可精密複製咀嚼動作,並釋放人造唾液,用作測試香口膠的藥物釋放量,估計會有多少從香口膠轉移至潛在使用者。
鄭立:西世界 —— 你唔當對方係人,你咪西囉。
看劇集時,只要不斷的抽離,投入;你就會發覺,同一件事,是否有罪惡感,分別就只是我們有沒有把對方當成人而已。
從細胞製出活機械
談到機械人,許多人只想到由金屬和塑膠等材料製成的工具,有的像人,有的類似動物,或有的只是生產線上的設備。對於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來說,機械人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學人」報道,他們研究出如何使用生物細胞創造出新型的生物體,可以完成各種工作之餘,更有可能自我繁殖。
機械人技術:日本領先到甚麼程度?
「誰能掌握軟件技術,誰就掌握機械人產業。」機械人軟件新創企業 MUJIN 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滝野一征說。這家成立於 2011 年的日本公司使用獨家高速運算處理技術,可控制不同品牌的工業用機械手臂,實現物流中心的無人分類揀貨,成為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創舉。
一家新創公司,能突破日本創新技術窘境?
因過於著重硬件,日本近 20 年來在科技競賽中落後,有新起人工智能公司就希望改變劣況。Preferred Networks 工程團隊正進行無人駕駛及診斷癌症等人工智能項目,聯合創辦人岡野原大輔表示,他們的軟件可助機械人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該軟件設計能否改變日本現況?
紅眼:在壞掉的人工智能與壞人之間
擾亂社會秩序,破壞法治的,到頭來並不是人工智能,卻仍然是人類。
發展 AI + 機械人上,日本也要失敗?(上)
軟銀集團創辦人兼社長孫正義,堪稱 AI 狂熱信徒,2016 年聯手沙特阿拉伯主權基金成功募集超過 1 千億美元,成立「願景基金」,今年亦將啟動第二期 Vision Fund Phase 2,目標是成為「AI 革命的指揮家」。不過,從軟銀過去 3 年在 AI 的投入與發展,情況恐怕沒有孫正義宣稱的這麼樂觀。
如果有一天,連機械人也會痛
流行文化從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討,到底機械人會否有天演變出情感與自主思想:由「智能叛變」中的機械人叛軍到「觸不到的她」裡的人工智能情人,我們似乎愈來愈接受機械人擁有情感與思想的可能。然而,如果機械不僅能擁有如人類般的思維,甚至還能實質感覺到痛、癢、冷、暖,人類與機器的實質距離還有多遠?
希臘神話的機械人學
隨著科技進步,AI、機械人將在人類生活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人與機械的關係、人如何自處等問題,縈繞人心,成為道德倫理的新課題,除了由科幻作家艾西莫夫提出、經典的「機械人三大法則」外,或許亦可從古希臘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作出借鑒,重新思考現代人在世界的位置。
你敢嘗試以微創機械人洗牙嗎?
現時牙醫主要用傳統的牙科工具,如鐮型刮器,再以超聲波洗牙機清除牙石。最近,一班來自賓夕凡尼亞大學的牙醫、工程師和生物學家,便成功開發了一支能夠有效清潔牙齒的微創機械人軍團,可以精確、深入地消除牙菌斑和牙石,這種技術或會成為牙醫學的新趨勢。
日本機械人酒店開業 4 年,人工智能反遭人類淘汰?
日本機械人酒店今年初逆潮流而行,宣佈「解僱」逾半數機械人,職位空缺由人類補上。究竟「大裁員」是反映人類無可取替?抑或人工智能技術未臻完善?
「銃夢」之夢:會吃會睡的 Cyborg 是否可能?
電影「銃夢:戰鬥天使」中,主角艾莉達擁有人類頭腦、全身上下卻以機械構造。有澳洲科學家分析,究竟從技術層面而論,像艾莉達一樣能吃、能睡、有觸感的生化人是否可能?
機械人 —— 人口老化困境的幫手?
南韓、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面對著人口老化問題,需依靠更先進的機械協助填補勞動力。豐田研究所的行政總裁 Gill Pratt 被問及關於認知障礙症的問題時,就表示自己之所以身任此職,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對於衰老問題的關注:「人們都在變老,我們如何能夠利用科技改善生活質素,是一個與所有人相關的問題。」機械人將如何幫助人類面對此趨勢?
人與機械人的終極關係:戀愛
美劇「西部世界」講述人類在主題樂園中,對模擬真人的機械「接待員」為所欲為。而在現實,的確有人嘗試開設機械人妓院。不過,洩慾工具也許不是人與機械人的最終關係。作家及記者 Greg Nichols 認為,某天機械人將跨過與人類之間的鴻溝,與人類戀愛。
方俊傑:「銃夢:戰鬥天使」—— James Cameron 與觀眾也收貨
「銃夢」畢竟已面世超過 20 年,當年的前衛,在今日看來,就算未去到過氣,也已經見慣見熟。高高在上的統治階層剝削低下階層,失去記憶的天生戰士在追尋自我肯定的過程中力抗強權,故事大綱可能已出現過很多次。「銃夢」的解決方法是用極快節奏轉移重點,高手在用很短的篇幅已經描述到角色的關係、感情、衝突。有賴找來一眾奧斯卡級數的配角演得到位,也有賴 Robert Rodriguez 的敍事能力。這份功課,Jameron Cameron 應該滿意吧。
紅眼:「銃夢:戰鬥天使」—— 人機界線,電影世界的界線
當世人看厭了乏善可陳的 3D 電影,占士金馬倫提醒觀眾,並非 3D 電影已經過時,是別人做得不夠好而已。就像故事裡面橫空出世的女主角艾莉達,甫一亮相,便將賽道上其他三頭六臂的濫製生化人比下去,兩者完全不屬於同一技術規格。與占士金馬倫打造的「艾莉達」相比,過去我們在電玩遊戲和電影中看到的 3D 角色,都好像只是一些稍為立體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