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共241篇|

禁止即棄食品包裝,真的更環保?

法國今年起實施新法,禁止快餐及休閒用餐場所為堂食客人提供即棄包裝及餐具。結果,麥當勞為薯條新推出的鮮紅色橡膠容器極受歡迎,有顧客甚至視之為「紀念品」帶回家,使食店頭痛不已。而且重用容器必須再洗及烘乾,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比即棄包裝更環保。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歐洲各國退休年齡差異

法國近日因退休制度改革計劃而有大型示威,當中建議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 62 歲提高至 2030 年的 64 歲,一旦落實,預計由 2027 年起,法國打工仔要工作 43 年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結果引發國內大罷工。當局聲稱延遲退休年齡是「挽救退休制度」,歐洲其實同樣面對退休金壓力,老年人口近年大幅增長,勞動人口大幅下降,在這情況下,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會否成為仿效對象?

不用「走塑」,法國只要重用餐具

香港政府近年推動「走塑」,提早在 2023 年第 4 季起禁止食肆提供即棄塑膠餐具,不少連鎖餐飲集團開始作部署。在歐洲,法國餐飲業界更快一步,即將禁止堂食用即棄餐具,連鎖快餐店必須提供可重用塑膠杯碟。不過要額外添置新餐具和食物容器,將大大增加食肆營運成本。

【能源系列之三】誰阻礙了法國「核能復興」大計?

法國目前 70% 電力來自核能,核電一直是其能源安全關鍵。不過,當地核電設施近來出現問題,於核心管道中發現裂縫和腐蝕,56 座核反應堆中有 26 座目前中斷運作,處於離線或維修狀態。隨著俄羅斯減少對歐洲供應天然氣,法國核電營運商正加緊修復核能設施,尋求在冬季來臨之前,盡可能重啟更多反應堆。

巴黎省電之秋:暖水澡、樽領衫、早關燈

相隔兩三年重遊巴黎,你或會驚訝這座「光明之城」,似乎變得又冷又暗。鑑於俄羅斯中斷對援烏國家的天然氣供應、法國核電產量跌至 30 年來最低點,總統馬克龍促請國民準備「能源節制」,多省電力好過冬。當局建議地方政府、家庭及企業,把恆溫器降至攝氏 19 度、天氣轉涼也只洗暖水澡。就連艾菲爾鐵塔等地標,也要提早關燈。但別說是普羅大眾,一些官員也質疑這些措施是否合理,對能源危機又能造成多大實質影響。

勇氣與敏銳:202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其中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在 10 月 6 日公佈,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殊榮,亦是歷來第 16 位奪獎的法國作家。負責評審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安妮艾諾能夠「以勇氣、客觀、敏銳,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其作者與學者雙重身份,令其「自傳式社會學觀察」成為創作一大特色。

Parkour,不只得危險一面

日前,一名 17 歲少年疑在大廈天台練習極限運動 Parkour 時,意外墮樓身亡,不少網民認為這是「玩命」行為,同時質疑運動的危險性。Parkour 一詞源自法文 parcours,沒有太大規限,主要通過跑步、跳躍、攀爬及借助周遭物件,穿越不同地形。運動多年來備受爭議,然而,在參與者以安全為上的前提下,Parkour 其實也是一項能鍛鍊身心的運動,甚至令社會受益。

法國第戎芥末為突然短缺?

法國人平均每年消耗 1 公斤芥末,其中大部分是以勃艮第首府第戎(Dijon)命名的第戎芥末。第戎芥末是法國家庭常備調味料。但最近數個月,這款調味料在法國神秘失蹤,即使一些商店有售,亦要限制顧客一人一罐。除了尋找第戎芥末的替代品,有人亦聯想到各種食品短缺陰謀論。

巴黎百年老樹:抵禦熱浪的屏障還是絆腳石?

熱浪侵襲,不少巴黎人都躲到樹蔭下避暑,但市政府為應對氣候暖化,計劃犧牲市內多棵老樹。當局強調,長遠計劃植樹 17 萬棵為城市降溫,數目將遠遠超過砍樹。但有市民不肯退讓,堅持百年老樹的降溫能力,遠勝年輕小樹。市政府最終在連場抗議下妥協,究竟這是應對氣候暖化的勝仗還是敗仗?

法國大選:分左右翼已過時

媒體分析民意調查,指馬克龍目前僅以 52% 支持度領先對手 5%,選情似乎比五年前更艱難,不過在巴黎生活了 12 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觀察法國不同年齡、階層選民的投票取向,認為不論誰獲勝,都要面對一個分裂的法國,而這種分裂,並不以左右翼為界。

細菌點亮法國小鎮

去年,法國小鎮朗布依埃(Rambouillet)疫苗接種中心的等候室內,安裝了一排會發出柔和藍光的圓柱。不久後,這些幽幽的藍光更開始照亮附近綠樹成蔭的廣場,並陸續出現在法國各地。這些藍光燈獨特之處在於其非靠電力發光,而是由細菌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