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共257篇|

巴黎奧運試金石 —— 法國欖球世界盃 2023

9 月 8 日,法國在揭幕戰以 27 比 13 擊敗勁敵紐西蘭,比賽在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可容納 8.2 萬人的球場幾乎座無虛席,官方預計整場世界盃會有 60 萬球迷到法國觀賞。當局視這次賽事為重要機會,為還有不足十個月便舉行的巴黎奧運會作最後準備。

法國人口味有變,政府助農拔葡萄藤減產

法國是著名紅酒產區,但過去 30 年國內紅酒銷量一直下跌,從 1995 年約 800 萬百升降至 2020 年約 400 萬百升。在波爾多,Grand Cru 特級酒莊出產的紅酒仍不乏捧場客,但入門紅酒的需求一直下降。對一些釀酒師來說,倒不如拔除原本種植的葡萄藤,減少產量,換取政府補貼。

陶傑:法國黑暴為何有恐怖主義的本質?

法國發生大暴動,引起國民普遍反感。他們不明白:以法國豐厚的社會福利,人人平等的教育和醫療機會,漫長的假期,全球獨一無二四季分明的好天氣、好土壤、紅酒與美食,是連英美澳洲等英語國家也羨慕的人間樂土,這些北非和黑人為何還小題大做,藉一個少年被警察誤殺、警察馬上被捕的理由,展開規模瘋狂的焚燒與搶掠?左翼的社會學家,當然將所有罪惡的源頭歸咎於殖民主義。

法國乾旱,全因 Volvic 礦泉水?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今年夏天法國各地受乾旱禍害,就連礦泉水源之一的法國城鎮沃爾維克(Volvic)也無法逃過一劫,當地村落已實行限水禁令。不過,許多人將問題歸咎於 Volvic  等知名礦泉水品牌,控訴這些工廠每年大量抽水。到底法國人被迫減少用水,跟礦泉水工廠「搶水」有關嗎?

法國青年司機被殺,再掀「警察暴力」爭議

法國巴黎西部市郊楠泰爾人口近 10 萬,與鄰近城市相比,較多工人階級聚居。近日一名 17 歲青年司機在楠泰爾因拒絕停車遭警察開槍擊斃,該名警員已因殺人罪被捕。事件引發當地民眾不滿,許多人上街示威,再次掀起有關「警察暴力」的法律爭議。

法國示威「主菜」—— 北非香腸 Merguez

居法多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年初撰文,分享一次參與巴黎反退休改革示威的見聞,提及自己在現場的美食車買了北非香腸 merguez 來吃,形容「遠比一塊肉精緻」。美國「紐約時報」亦採訪向遊行群眾賣 merguez 三文治的攤檔,檔主坦言「我們賺得可多」。至今法國人曾為各種議題走上街頭,唯獨這款「主菜」始終如一。

盧沙野:以「戰狼」稱號為傲的外交官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近日接受法國電視台專訪時聲稱「前蘇聯國家沒有如同主權國家的確實地位」,言論一出,震驚歐洲多國,其中波羅的海三國政府同時宣佈召見中國駐當地大使抗議,令剛剛才完成訪華之旅的法國總理馬克龍大為尷尬。近年,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戰狼外交」政策,盧沙野就是當中佼佼者,他更曾公開表示以「戰狼」稱號為傲。

陶傑:由彭定康日記解讀馬克龍問題

熟知西方民主政治者,就知道每一個民主政府,只要有多黨制,有選舉,有政府公務員,就有語多出源、政出多門的亂象。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香港日記」,就揭開了英國政治決策的帷幕,顯示其在香港五年,與英國倫敦互動的大量細節。

能在塞納河暢泳的那天要來了?

巴黎塞納河在藝術、文學及歌曲中的形象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這條河在生態上已步向死亡。以往除特定情況外,塞納河一直被禁止游泳,因污濁的河水對魚類及游泳者毒性太大,只適合用作船運,或成為廢棄單車及其他垃圾的墳墓。不過,褐綠的河流因作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比賽場地,而得到加快淨化及改造機會。

馬克龍的戰略自主大計,只會撕裂歐盟?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聲言,台灣事務與歐洲無關,歐洲不應成為美國「附庸」,要做中美以外「第三勢力」,隨即惹來歐美政壇反響。縱然有輿論抨擊馬克龍奉承中方,但其實有關言論可不是為中國度身訂做 —— 他數年來致力提倡歐洲「戰略自主」,但都惹來歐盟內部反響,最新言論恐進一步撕裂歐洲。到底馬克龍在盤算甚麼?

垃圾圍城:由來已久的歐美工會抗爭策略

巴黎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由於衛生工人罷工,當地行人道已經變成垃圾倉庫,秀麗的塞納河岸暫時變成彌漫惡臭、充滿老鼠的小巷,在多座蜚聲國際的地標建築襯托下,反諷意象更為強烈。彭博社就追溯,垃圾圍城如何成為歐美工會的抗爭策略。

巴黎奧運:沒有冷氣的選手村,真可行嗎?

2024 年奧運將於法國巴黎舉行,為貫徹低碳理念,當地正於興建設施的過程中採用低碳建築技術。巴黎奧委會計劃在選手村採用一種冷卻系統,就像羅浮宮去年應對酷熱天氣所使用的系統一樣。有金牌得主支持這類可持續發展計劃,但亦有人始終擔心,沒冷氣的選手村會否太熱。

哲學家的風流韻事:是偷食抑或實踐?

有哲學界 KOL 捲入背妻偷食醜聞,引起連番網絡討論。事實上,哲學界有外遇絕不稀奇,最著名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他們是唇齒相依的終身伴侶,但各自發展出其他浪漫與性關係 —— 大前提是雙方都事先有協議共識。

禁止即棄食品包裝,真的更環保?

法國今年起實施新法,禁止快餐及休閒用餐場所為堂食客人提供即棄包裝及餐具。結果,麥當勞為薯條新推出的鮮紅色橡膠容器極受歡迎,有顧客甚至視之為「紀念品」帶回家,使食店頭痛不已。而且重用容器必須再洗及烘乾,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比即棄包裝更環保。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歐洲各國退休年齡差異

法國近日因退休制度改革計劃而有大型示威,當中建議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 62 歲提高至 2030 年的 64 歲,一旦落實,預計由 2027 年起,法國打工仔要工作 43 年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結果引發國內大罷工。當局聲稱延遲退休年齡是「挽救退休制度」,歐洲其實同樣面對退休金壓力,老年人口近年大幅增長,勞動人口大幅下降,在這情況下,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會否成為仿效對象?

不用「走塑」,法國只要重用餐具

香港政府近年推動「走塑」,提早在 2023 年第 4 季起禁止食肆提供即棄塑膠餐具,不少連鎖餐飲集團開始作部署。在歐洲,法國餐飲業界更快一步,即將禁止堂食用即棄餐具,連鎖快餐店必須提供可重用塑膠杯碟。不過要額外添置新餐具和食物容器,將大大增加食肆營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