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聖節扮演怪物邪魔或卡通人物到街上玩鬧、小孩討糖果吃,從來是西方世界的傳統,但據「紐約郵報」報道,10 月 29 日晚上,有一名身穿納粹制服、佩戴納粹標記的男子,走進美國紐約市蘇豪區一間咖啡酒吧時,遭到其他顧客集體聲討。
萬聖節
|共13篇|
梨泰院人踩人事件原因:代溝
萬聖節週末晚上,南韓梨泰院發生駭人的人踩人慘劇,當中約 150人受傷,大多數是 20 到 30 多歲的年輕人。事後有目擊者及專家表示,受社交媒體及西方影響的年輕一代,與長輩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年長一輩大多忽視外來的影響,認為萬聖節並非需要重視的節日,這或可解釋為何梨泰院雖然夜店及酒吧林立,也適逢今年是疫後首個沒有防疫控制的萬聖節,預計有大量人潮湧入,當局卻沒有提供足夠安全措施。
Moyashi:「慶祝」萬聖節
儀式本身的確是無意義之事,隱藏於儀式背後的共同體才是意義所在。萬聖節的搞怪裝扮與派對都是消費勸誘,但向附近的小朋友派糖果卻可以促進鄰舍關係。消費主義只是寄生在社會關係上,卻沒有取代社會關係本身。
方俊傑:怪誕黑巫后 —— 還是聽睡前故事比較好
驟眼看,電影似是拍給小童看的,很多缺點,我也包容了。不過,不知是為了貪方便,還是過分低估小童能力,接近所有劇情,都利用旁白平鋪直敘說出來,的確很落後,你媽媽在你臨睡前說故事,可能也更有趣。
廖康宇:海洋公園的本土與不本土
單純從顧客體驗角度出發,海洋公園的「本土情懷」是絕對失敗,並且叫人作嘔作悶。失去本地人口支持,出現持續虧蝕是可以預見的。
鬼屋無鬼,何以嚇人?
每年慶祝萬聖節,除了扮鬼就是「撞鬼」。光在美國,每年就有 5,000 間鬼屋供人「被嚇」。但為何長久以來,它們的建築和佈置均是大同小異?原來這與心理學大有關係。專家指出,那些鬼屋的標準特徵,能觸發大腦的警報按鈕,為人提醒潛在的危險,促使我們謹慎行事。
李衍蒨:萬聖節與無言老師
在外國,「刻南瓜」是萬聖節的習俗,但很少人提及的是,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受傷。更加沒想到,我們常聽到的「無言老師」也因而派上用場呢!
李衍蒨:萬聖節的骸骨
每逢萬聖節,外國屋前面都裝飾得格外有氣氛。形形式式的骨頭、南瓜都放好在門前。在晚上,當小孩前往去敲門,大叫「trick or treat」時,整個萬聖節的氣氛在詭異的裝飾前都變得和諧。不過,今年萬聖節,美國紐約 Lake Grove 的一家人除了準備過萬聖節之外,更在這天找回了自己失蹤多年的爸爸。更弔詭的是,這位爸爸的骨頭是被埋在住處地牢下!
又到萬聖節:與其扮鬼,不如談死
你知道今天是萬聖節,但恐怕你不知道它的起源,也對此毫不在乎,反正如今就只是個「小孩討糖吃、成人鬧著玩」的狂歡日子。甚麼鬼怪幽靈,純粹噱頭而已。一批遠在紐約的義工卻不這樣想,他們在這星期舉行名為「反思生命盡頭(Reimagine End of Life)」的活動,為參加者提供一個機會,探索生與死這個大問題。
喪屍.惡魔.吸血鬼:哪類超自然生物電影最賣座?
每逢萬聖節,人們都愛喬裝打扮,入夜後的主題樂園和酒吧,盡是喪屍、狼人、惡魔或吸血鬼的出沒勝地。難以衡量哪一種超自然生物是最受人類歡迎/最畏懼的終極怪物,不過,比對歷年的電影票房,可以在某程度上觀照這股文化現象。恐怖電影的趨勢,往往反映了社會上的文化恐懼。對幽靈和惡魔的長期恐懼,怪物電影的迷戀,以及萬聖節的嘉年華式狂歡,極端的情感背後,最終還是指向了人類永恆的課題:生命與死亡。
為萬聖燈籠續命的南瓜
萬聖節離不開南瓜燈。人們熱衷慶祝萬聖節,也鍾情可愛的南瓜燈,據講美國人未到十月已買定南瓜鎮宅,提早感受萬聖節氣氛。但原來最開始的萬聖節燈籠用的不是南瓜,而是一種叫蕪菁的蔬菜。
快樂小丑如何成為驚慄象徵?
第一個恐怖的小丑形象可追溯至 1970 年的小丑殺手事件,曾經裝扮成小丑逗弄小孩的 John Wayne Gacy,背後竟是殺害了 33 人的連環殺手,衝擊了當時美國社會。隨後荷里活電影掌握人們對於小丑的矛盾心態,創造各種恐怖小丑角色,當中以 Stephen King 塑造的 Pennywise 最為駭人。自此以後,小丑便與精神變態的行為劃上等號,並成為集體潛意識。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浮現。
紅眼:不要衝出去自殺
萬聖節就快到,不知道特首 CY 的千金梁齊昕今年會否一如去年,夜鬧蘭桂坊。但是,不少港男港女都已經有不祥預感,心裡有數,今年「哈佬喂」的港男港女熱門造型,九成會是 Cosplay「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的「小丑」Joker 和「小丑女」Harley Quinn。這現象,可以用一個四字成語來形容,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