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決定攻讀博士學位(PhD)是一個艱鉅的決定,筆者想藉此機會與各位有志之士分享自己報名的心路歷程。要踏入學術界,第一步當然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博士
|共9篇|
Hong Kong Infosphere: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
數個月前,有英國大學的社會學系,推出一個與在英港人組織合作、為期 3 年的全額資助博士學位,其中一位博士論文導師是該組織的創辦人。事件曾在學術界朋友之間引起激烈辯論,其中一個焦點是沒有學術職位的人,為何可以做博士導師。上述事件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文章是想介紹一下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Collaborative Doctoral Partnerships)。
廖康宇:關於讀博(三)—— 讀博之後發展
之前兩篇文章寫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一些個人意見,包括申請前要有的心理準備、讀博時要注意的事項等。由於篇幅有限,部分內容只能點到即止,現在在此稍作補充,供有興趣的讀者了解參詳。
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
為何中國會成為加納博士生首選?
「中國不是我攻讀博士學位的首選。說實在,在加納,人們對中國,以至其制度、產品或任何東西的看法都不是很正面。」最近取得中國大學博士學位的 Courage Simon Kofi Dogbe 如是說。不過,由於中國政府近年積極向非洲國家提供獎學金,推動了不少學生前往留學。僅在 2018 年,就有 800 名加納人負笈中國攻讀博士學位,比 2017 年增長 4 倍。
5 種心態,總結博士生涯
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一份關於博士研究生的調查報告,參與人數達 6,300 人,他們透過回應自選問題,不但披露了求學過程的辛酸、壓力和不安,更常常感到抑鬱和焦慮,但大多數人依然表現出堅韌的個性,亦認為修讀博士可獲取滿足感。
女性不科學:科學界的性別差異
本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將陸續公布,諾獎桂冠之中,女性一直相對匱乏,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物學範疇。男女在學術界存在差異非新鮮事,日前便再有研究發現,女性博士後研究員在地球科學學科比男性較少取得高評價推薦信。雖然該研究未能反映這是性別歧視所致,或是申請者的能力差異造成,卻不免令人再度關注學術界的性別差異,女性如何比男性「差」呢?
讀博士危害精神健康
讀博不讀博?是一個難題。在美國,有一半博士生最終未能完成學業,三分一畢業生表示工作不穩。棄船者眾,普遍歸咎於學生的精神問題。攻博究竟有幾恐怖,令到學生精神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