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關於讀博(三)—— 讀博之後發展

A+A-
圖片來源:Dragon Images/Shutterstock

之前兩篇文章寫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一些個人意見,包括申請前要有的心理準備、讀博時要注意的事項等。由於篇幅有限,部分內容只能點到即止,現在在此稍作補充,供有興趣的讀者了解參詳。

七、在學術界以外

前文寫到,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博士出路非常有限,這是假設畢業後只在學術界求職。事實上,部分人讀完博士之後都會轉戰商界或文化界,或者為政府、研究智庫或國際組織工作。特別是近年社會學科興起大數據分析,掌握相關研究技能的學者在商業市場都有一定競爭力,而且收入絕對比學術界好。筆者有同學在完成政治社會學博士後,在一間美資法律事務所作政策顧問,一年去幾次歐洲,生活優哉遊哉。

八、在學術界發展

如果讀者和筆者一樣執迷不悟,讀博後決志要在學術界發展,可以參考以下幾條路徑:在英國,絕大部分人在得到博士學位後,會加入自己或其他院校的研究團隊,成為「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 Researcher);少部分人會收到獨立的研究經費去延續自己的研究項目。這些研究職位合約大約為 1 至 2 年,期間,院校會期望研究員參與團隊的研究工作,同時發表自己的博士研究所得,部分院校更會要求研究員參與少量教學工作,吸收教學經驗。

除此以外,一部分在博士畢業後會直接投身教席,成為大學講師(Lecturer)或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相比起研究員,大學講師或助理教授的入場門檻更高,雖然有更可觀的收入,但同時有更大的工作量,以及要面對院校更高的期望。在筆者所在的大學,助理教授一個學期要教 3、4 個教學模組是等閒事,同時亦要負責學系的行政工作、舉辦學術座談會,以及滿足大學發表研究文章的要求。近年英國大學注重研究成果對社會帶來的影響(Research Impact),大學教授又紛紛忙著聯絡 NGO 和政客議員舉辦活動。所以筆者有認識一些同儕,一直在大學負責研究職位,由研究員成為資深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Fellow),從來不涉教職。

九、在學術界謀生存

總而言之,在學術界生存就如八仙過海,各施各法:有些人像筆者的導師一樣走傳統的學術道路,在劍橋大學花了 30 年,一直由研究員做到教授;有些人只想做公共學者,熱衷於電視節目、報紙文章上高談闊論;有些人視教學為兼職,一邊教書一邊發展自己的事業;還有些一人就像筆者一樣,在學術界隨波逐流、患得患失,食不飽又餓不死。讀者如果對學術界的工作有興趣,甚至想要投身學界,筆者之前曾推薦過李連江教授的「在學術界謀生存」,絕對值得一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