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破偏見」這件事,說來「耐人尋味」。似乎許多時候當我們想要撕去某種標籤,便得大肆地承認它們的存在,彷彿要先對這種標籤予以肯定。
性別平等
|共42篇|
護瞳行動:氣候變化是世界議題 也是婦女眼健康議題
每一次,都要當作最後一次。COP26 關注氣候變化;飽受脆弱氣候和極端天氣影響的婦女和女童,她們的眼疾健康和生存力,同樣與地球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穆罕默德是社會平權改革家?(上)
塔利班剝奪女性工作、教育和行動自由,背後總是奉伊斯蘭教之名。宗教研究學者阿斯蘭(Reza Aslan)在著作「伊斯蘭大歷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卻指出,伊斯蘭教不總是剝削人權,穆罕默德在世時便推動過平權改革,把男女價值等同、允許女性擁有財產、賦予女性財產繼承權,甚至讓女性擔當政治及軍事領袖,徹底顛覆 7 世紀的阿拉伯秩序,甚至比 21 世紀的塔利班更開明。只是改革成果都被後來的保守伊斯蘭教士抹殺,繼而編成保守壓抑的伊斯蘭教法。
杜拜公主與阿聯酋家庭虐待
2018 年,阿聯酋杜拜公主拉蒂法(Latifa Al Maktoum)逃離本國失敗。回到杜拜後的拉蒂法一直杳無音訊,直至上星期,一段公主向朋友發放的短片公諸於世。公主稱自己諸到父親,杜拜酋長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綁架,現囚於杜拜一棟別墅中。號稱性別平等領先阿拉伯世界的阿聯酋,上至公主尚且遭受囚禁虐待,是否真如官方所宣稱,推動國家實現性別平等?雜誌 Newlines 主編,Ola Salem 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撰文批評阿聯酋虐待女性親屬的情況。
印度主婦,勞動有價?
來到 2021 年,「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似乎仍根深柢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全球女性花在家務等無薪工作的時間,每天平均多達 265 分鐘,較男性的 80 分鐘高出 3 倍。不過,印度一個新成立的政黨承諾,若在選舉勝出,將會給主婦「出糧」。家務勞動同樣有價的一天,終於有望來臨?
【白俄大選】三個女子,勝過一個獨裁者?
白俄羅斯將於週日舉行總統大選,在位 26 年的盧卡申科尋求第 6 度執政。這名剛從武漢肺炎康復過來的真.強人,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對浪潮。當地爆發連場大型示威,抗議經濟慘淡、政府專制及抗疫無能。盧卡申科大力打壓,5 月至今拘捕數百人。但有 3 位女子仍然無畏無懼,決意挑戰「歐洲最後一個獨裁者」。
方俊傑:不死軍團 —— 自然而然的平權
平權不需要拍一齣「爆炸性醜聞」出來煞有介事。像「不死軍團」,飾演不死人中最早出生的一個,於是做了領袖、做了主角,是很順理成章,也不用刻意強調為何是女人不是男人,為何是同性戀不是異性戀,為何新加入成員是個黑人不是白人。當所有設定,也不用刻意計算來達成大眾對公平的期望,才是真正的平權。
疫情之後:4 天工作制,to change or not to change?
一場全球瘟疫,令人類生活產生劇變,包括我們的工作模式。提倡多年卻仍未普及的 4 天工作制,隨著各國逐步解封、民眾陸續重返辦公室,再次成為國際的討論焦點。抗疫成功的紐西蘭表示會身先士卒,向來傳統保守的日本,也有知名企業跟隨。這次多國重推週休 3 日制,能否成為我們的新常態?
家務性別不平等,津貼能解決嗎?
現今全職工作的女性不比男性少,但家務事多數仍由女方完成。就連性別平等指數排在榜首的瑞典,亦有家務分工不平等的問題。瑞典有 74% 的女性每日花至少一個小時做家務或煮飯,男性則只有 56%。政府為提倡兩性平等,推出聘請家務助理的津貼,該政策將有助解決問題。
喜馬拉雅的功夫女尼
在尼泊爾加德滿都(Kathmandu)山上,有一座尼姑庵,裡面住著一群自小習武的女尼。天剛破曉,身穿棗紅色長袍的比丘尼們在寺廟前排練。她們有著「喜馬拉雅的功夫比丘尼」稱號。這看似古老的傳統,實則是新穎的做法。當中也承載了尼泊爾如何通過宗教,擁抱平等的價值。
【運動涉及政治】伊朗人求制裁伊朗隊
國家做甚麼都要撐?體育不應涉及政治?伊朗人似乎並不這樣想。近日,一些對政權沮喪絕望的伊朗網民在 Twitter 發帖,要求伊朗被禁在國際體壇上參賽。在短短 24 小時之內,#BanIRSportsFederations 這個意味「禁伊朗體育總會」的 hashtag,已被用上逾 6 萬次,呼籲外界對「政權干預體育運動」的伊朗下禁賽令。
李衍蒨:從解剖看兩性死後平等
一直以來,解剖學背後都有一個假設:屍體解剖以男士的優先,因為男士身體內的肌肉組織相對發達。最近兩名考古學家的研究,似乎可以論證這個假設的對錯。
陶傑:聖誕節的初心
為何一個老男人一年到頭獨居在北歐,只為了每年一次穿上大紅袍,驅駕著鹿車,去小朋友家中偷偷摸摸,從煙囪裡塞進聖誕禮物?
生不生子都是錯,日本女性的職場兩難
東京醫科大學近日被揭發自 2011 年,下調女性考生成績約 10%,導致不足三成的女學生能夠考上。校方的理由是,女性一旦結婚並生兒育女,更難應付醫院緊急的輪班制度,因而造成醫生人手短缺。但諷刺的是,就在較早之前,自民黨議員杉田水脈投稿週刊,批評 LGBT 性小眾族群不會生育,欠缺生產力,引起牽連大波。生又錯不生又錯,日本女性何以兩邊不是人?
世上再無國家禁止女性駕車,是階段性勝利?
沙特阿拉伯於 2018 年 6 月正式開放向女性發放駕駛執照,在這之前,沙特是世界上唯一禁止女性開車的國家,這道新令被視為是沙特人權的一大突破,但沙特女性,真的能看到更開放的將來嗎?
唐明:一個貨真價實的父親節
但是,中國曾經確實有過自己的父親節,而且合情合理。1945 年 8 月 6 日,上海「申報」刊文,呼籲將 8 月 8 日設立為父親節,因為 88 唸來和「爸爸」相似。當時杜月笙、吳稚暉、宋漢章等上海名流聯名呼籲,效法美國人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向他們的母親和妻子致敬而發起的「母親節」,以「父親節」紀念中日戰爭裡陣亡的國軍將士,和他們的父兄。
小灰:軍隊內沒有男女之分?
軍隊內沒有男女之分是一句好有趣的說話,尤其是在近年軍隊鼓吹大愛包容文化。在陸軍最新的宣傳物品當中,包括特寫一位由「男」轉「女」的跨性別指揮官的故事。但事實上性別在軍隊是否完全沒角色呢?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奧比斯:非洲女性的的性別腳鐐
在非洲,女性失明的機率是男性的 1.4 倍;在南非,視力受損的人中有女性比率佔 57%;在許多非洲國家,女性患白內障的人數是男性的 2 倍,而男性得到手術治療的機會率比女性高 1.7 倍。女性的身份,在非洲,就像是一個腳鐐阻止她們接受適合的治療及步向光明。若非洲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治療機會,非洲因白內障而失明人數將會減少 12%,許多女性會從黑暗中釋放出來,像蘇珊娜一樣。
樂施會: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在家門貼上「我 18 歲前不會結婚。」為甚麼?
在孟加拉,雖然法例訂明女性的最低結婚年齡為 18 歲,但童婚問題在當地僻遠的鄉村地區依然普遍,很多父母將女孩視為家庭負擔,她們往往在 13、14 歲時,就被迫輟學,由父母安排嫁給陌生男子,一生未嘗自由戀愛,更無法探索個人志趣,發展潛能。全球,有超過 7 億名女性,在兒童階段(即 18 歲以下)便被迫結婚,而孟加拉是童婚率最高的 10 個國家之一。
爭取男女同酬,不是打場波就辦得到
電影「男女單打戰」中,網壇傳奇女將 Billie Jean King 為爭取男女球手獎金相等,毅然自立門戶,創辦女子網球聯合會(WTA),舉行全國巡迴賽,並與男網名宿 Bobby Riggs 對戰,為女性贏得尊重。但現實生活中,要令整體勞動市場做到男女同酬,哪有這麼容易?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Claudia Goldin 近日於「紐約時報」商業版撰文,探討在這場性別平權之戰,為何會如此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