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學童上月已重返校園,告別機不離手的日子 —— 當地很多老師選擇還原基本步,重新把教學重點放於實體書、安靜閱讀及手寫作業,減少放在平板電腦、網上研究及練習打字的時間。此舉回應了該國政客及專家對教育極度數碼化的質疑,認為重用傳統方式有助孩子打好根基,但部分學者難以認同走回頭路。
學習
|共140篇|
美國學校,熱到要停課?
新學年剛開始,美國各地都有學校停課或縮短上課時間,讓學生提早放學,原因與高溫有關。由於天氣太熱,課室缺乏冷氣設備,教育界認為這樣的環境可能影響學生學習,學校需要為極端天氣做好準備。
青年失業有罪:16 世紀英國保就業法令
青年失業可以是政府施政、教育制度及經濟環境促成,但原來曾幾何時在英國,失業青年需要負上刑責。歷史學家 Tim Wales 研究指出,英國伊利沙伯時代曾實施嚴苛法令,把青年人無業列為罪行,以穩定疫後勞動力供應,同時確保青年受工作紀律約束,以防社會道德風氣敗壞。
【聯合國呼籲】校內禁用手機,實際可行嗎?
智能電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少學校都默許學生攜帶手機回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新報告卻主張,學校應禁止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減少課堂上的干擾,提高學習效率,又保護兒童免受網絡欺凌。一些教師同意禁令有助課堂管理,亦有同業認為禁令形同虛設,更可能錯失難得的教學工具。
窮有窮教:越南教育的成功之道
越南經濟近年急速發展,人均 GDP 雖然只有 3,760 美元(約 29,400 港元),但當地學生在國際閱讀、數學和科學評分卻表現出色。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越南人的整體學習成績超越泰國和馬來西亞,甚至遠超英國和加拿大的同齡學生,越南國內亦未見性別或地區之間的教育不平等。「經濟學人」近日的專題文章剖析了越南教育的成功之道。
筆是港媽:幼童爸媽的猶豫 —— 何時上學?
24 小時照顧幼童的確需要很多勞力、耐性和心機。雖然曾經是老師,但自問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我也很容易因兒子的無心之失而生氣。儘管有這麼多送兒子上學的理由,我們還是選擇讓他多留在家中 1 年。
數據分析 —— 美國商學院最熱門科目
短短十數年,商業分析、數據分析或數據科學的領域,已發展成繼工商管理碩士(MBA)之後,美國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根據國際商學院促進協會(AACSB),全美現有 183 間商學院提供相關碩士學位,前年的收生人數更遠多於任何其他類型的專業碩士課程。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五】老師應該教些甚麼?
隨著 AI 工具普及,教育界首先擔憂的是學生作弊問題,不少院校都以封殺 AI 強硬回應。然而,AI 作為未來發展大勢,不少技能不再是人類專利,「AI 清零」未必是出路,有教育部門毅然決定「與 AI 共存」,但問題是老師應該教學生甚麼?有甚麼無可替代的技能,值得我們在 AI 時代裡用心栽培?
日本求生書包,竟為小學生帶來負擔?
日本小學生書包以堅固,能在發生地震時緩解衝擊,保護學童免受墜落物傷害為特點。惟近年書包價格飆升,成為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對毋須擔憂家庭開支的學童來說,物理上的負擔 —— 書包太重的問題,應該更切身。
我認識的兩個香港 20 後的在英生活
想起他們昔日的孩子氣,轉眼間,已離鄉別井,照顧自己的大小事,不禁有點感觸。20 出頭沒有太多的顧慮和包袱,可以嘗試更多的新事物。他們渴望分享心中的掙扎,而我也樂意當這個樹洞。
廖康宇:關於讀博(三)—— 讀博之後發展
之前兩篇文章寫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一些個人意見,包括申請前要有的心理準備、讀博時要注意的事項等。由於篇幅有限,部分內容只能點到即止,現在在此稍作補充,供有興趣的讀者了解參詳。
戰亂中,堅持教學的烏克蘭教師
在烏克蘭,有些老師教授網課時,附近一片頹垣敗瓦,甚至正在燃燒。而學生也陷於困境,有些要遠離家園尋找避難所,有些則離散到其他國家。但顛沛流離之中,雙方都未有放棄教育及學習,烏國總統澤連斯基亦強調教鞭之重要。
人要持續學習,人工智能也要?
每當人類接觸新事物,就會結合以往所學,精進技能和擴闊知識。但人工智能欠缺這種不斷學習的能力,只能根據特定目標,於訓練階段學習;在執行任務或完成後,均無法接收其他新知識 —— 換言之,每次學習新事物,都要重頭開始。為此,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電腦科學家 Christopher Kanan 正在研究讓人工智能不會遺忘、持續學習的演算法。
在英國學府,西方全人教育的初體驗
在這個學期,我要帶兩個課程的導修課。我工作的部門是「人文與科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Science),學生會在 3 年時間裡,經歷極度跨學科的訓練。他們會按興趣,選擇文化、社會、科學與工程,以及衛生與自然等其中一條路徑。可是,在第 1 年和第 3 年,他們都要學習一些跨領域的必修課,以走出既有學科的思維局限。
為何全球愈來愈多人近視?
全球近視人口愈趨上升和變得年輕。自 1980 年代後期至今,新加坡年輕人近視率已高達約 80%;美國的成人近視率由 1971 年的 25% 上升至約 40%;南韓、台灣和中國的青少年近視率更介乎 84% 至 97%。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而愈早近視,日後愈可能患上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近視黃斑病變等嚴重眼疾。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禹英禑熱潮,助南韓人更易接受自閉症?
在南韓,發展障礙仍是許多人的禁忌話題,若家中幼兒有相關情況,甚至會被視為羞於啟齒的事。「紐約時報」專文指出,早前大熱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成功引起討論,提高當地人對自閉症的認識,但也有專家擔心劇中塑造的形象,會引起公眾誤解。
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
課室暗角:韓國教師遭遇的騷擾、羞辱與暴力
韓媒近日廣泛報道,忠清南道一名中學男生在上課期間,躺在面朝黑板講解的女老師身後,以手機從下而上偷拍對方,部分學生還在訕笑,女老師則無視一切,繼續授課。相關影片在網上瘋傳,隨即引起全國嘩然,直指課堂秩序混亂失控、難以相信此事是在韓國發生。但多項調查顯示,學生侵犯教權或妨礙教學的事件持續增加,令教師身心受到威脅甚至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