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介紹給讀者的,並不是 Naval 的致富或投資心得,而是他實際又貼地的心靈哲學。要繼續應對這漫長的瘟疫戰,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靜下來的時間,訓練內心。
學習
|共90篇|
口罩會阻礙兒童發展嗎?
學童即將重新上學,不少家長都擔心,兒童與照顧者或老師長期戴著口罩交流,或會影響其發展,包括說話、語言及社交互動。不過,專家相信兒童適應力強,將會找到溝通方法,而父母及老師可從旁提供幫助。
陶傑:A-Level 放榜那天的我
Jupas 放榜,今年正逢病毒疫情,不知道考試當局會不會以人道理由,改卷給分,略為鬆手。千萬名中學考生,命運成敗,繋於今日放榜。
歐美國家陸續復課,卻怕學生一去不返
為對抗武漢肺炎大流行,大部分國家均實施停課。聯合國統計,直至 4 月中逾 15 億名學童留在家中,佔全球學生人口高達 90%。現時隨著疫情放緩,西方國家陸續復課,但多個政府憂慮孩子們被迫離開校園,便會自此一去不返。各地校方及教育機構費煞思量,如何阻止兒童永久輟學。
【Soul Monday】教外國人學日文,創建多文化共生時代
截至去年 6 月底,在日居留外國人近 283 萬,佔日本總人口 2.24%,創下歷史新高。雖然他們可以彌補日本人手短缺的情況,但由於語言不通及文化差異,很多人都難以融入社區。在島根縣出雲市,卻有一個成立 21 年的志願組織,為定居當地的外國人提供日語指導,讓他們身在異鄉也能安居樂業。
拉脫維亞的哀歌:獨裁時期的歷史教育
香港的歷史教育成為新一波政治角力的戰場,先是爆出林則徐爭議,然後又有文憑試歷史科試題風波,較早之前,林鄭月娥更直指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有評論人就認為政府準備清算教育界。獨裁政府向來視教育 —— 特別是歷史教育 —— 為重要的政治工具。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拉脫維亞,曾經歷長達超過半世紀的獨裁統治,當時歷史教育就被政府牢牢控制。
印度新嫁妝:IELTS 分數
面對結婚這件人生大事,小心選擇伴侶可謂天經地義。不同的文化對「好丈夫」、「好妻子」都有不同演繹,基準亦往往隨時代流變。在現代印度,能令二人結為姻親的,除了愛情、名譽、地位、金錢,還有 IELTS 分數。
陶傑: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錯在哪裡?
馬克思主義者可以就歷史事件提供某種解釋,但須由讀者決定信不信由你。馬克思主義不可壟斷史觀,尤其不可壟斷中國三千年的史觀。
SEN 學童如何渡過隔離難關?
病毒大流行,學童被迫停課,留家日久,失去社交往來及原本規律的學習生活,或開始感到無力及焦慮。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困擾更大,失去平常有序的生活、不能親身接受治療,容易錯過學習黃金時期,而且他們的網上教學資源不及主流多,家長該如何幫助這些孩子渡過困難時期?
【通才指南】如何像愛因斯坦一樣……演奏?
有研究發現,得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能歌善舞比例是沒得獎同行的 25 倍、創作藝術機會高出 17 倍、寫詩比例高 12 倍、會演奏音樂比例高 4 倍,愛因斯坦和達文西正是精通文藝與數理的鳳毛麟角。究竟是甚麼特質讓他們文理全才?跨領域的學習如何相得益彰,全面發揮人類的潛能?
舊電話勿丟,可轉送給兒童
大多數人覺得科技不利於兒童發展,甚至有可能損害他們的學習能力,但生於這個世代,孩子無可避免會接觸智能電話,甚至更先進的設備。有專家認為可以家中無用的舊電子設備作為兒童的科技啟蒙,使其善用科技。
迂迴語言講數字,腦筋要多轉彎?
世上大多數文化皆使用十進制,系統將數字 0 至 9 排列、數到十後再數到百,如此類推。中文裡的「六十三」就是六十加三、「七十七」就是七十加七,看起來一目了然。然而,諸如一些歐洲語言命名數字的方法並不如中文般「直接」。
動物也有青春期?
在家嫌父母囉嗦,在校跟師長對抗,看甚麼都不順眼,同學間卻人做我做。這種青蔥歲月,你我或都經歷過。不過,原來青春期並非人類獨有,年少動物在其成長之時,亦有衝動、壓力,需要學習。專家認為,那些瘋狂、氣人的舉動,不僅在大多數物種成長時無可避免,而且有其真正價值。
文盲長者,患腦退化症風險高 2 倍
識字與否,與晚年健康可能有關?上週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幾位科學家於期刊 Neurology 網絡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文盲長者患上腦退化症的風險,或會較一般老人高出 1 倍甚至 2 倍。為何目不識丁會令失智的機會率增加?
家長查閱子女成績成癮?
在凡事由數據先行的年代,對家長來說,能夠隨時隨地查閱子女的課業成績,預防其學業走下坡,無疑是吸引的工具。但當美國實時檢查學生成績的系統開始普及,家長卻要思考,全天候監控學生成績,會否成為病態行為?
在多語環境,讓人更易學習語言?
多語環境讓人更易學習語言?華盛頓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基於觀察大腦活動,生活在多語言社區的人比單語環境中的人,在識別另一種語言單詞時有更佳表現。研究由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和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Kinsey Bice,及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語言科學教授 Judith F. Kroll 共同發表,刊登在 9 月號的「大腦與語言」期刊。
元素週期表應反轉來展示?
今年是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元素週期表的 150 週年。元素週期表理順了化學元素的各種屬性,使人容易理解。不過,最近就有化學家,對這個每位理科生都熟悉的元素表提出大膽想法,表示如果把元素週期表上下反轉(橫軸旋轉 180°)展示,或能更有效傳遞圖表的信息。期刊「自然化學」日前刊登了兩名化學家及兩名心理學者共同撰寫的評論文章,提出「顛覆」這個傳統、行之有效的工具。
【終身學習】工種尚未存在,兒童就要為此準備
小朋友長大後要找到工作,或要從小準備,因為他們面對的,可能是現時尚未出現的工作。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現今全球教育正為快速變化的數碼職場做好準備,提供以技術主導的學習環境及機會。
STEM 教學:用玩具學習編碼?
幾年前,香港政府教育局開始推動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政策,市面上出現各種 STEM 教學課程,包括補習班、網絡教學和遊戲軟件等,更有不少聲稱適合兒童學習電腦程式編碼(coding)的組裝玩具,讓小孩從小接觸和熟悉編碼語言。為此,Vox 就刊文分析 STEM 玩具的興盛和未來趨勢。
推翻傳統教育,塑造「不被 AI 取代的人才」(下)
「所有學生都必須要在畢業前創業!」這種幾乎是強迫學生提前成長、像母鷹把小鷹踢下懸崖學飛一樣的課程目標,是由一家暫名為「i 專門職大學」所提出的,2020 年即將在東京都墨田區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