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非洲
|共153篇|
以反殖先鋒自居:俄羅斯如何爭取非洲支持?
在 8 個月內,俄羅斯外長第二度出訪非洲多國,預料將利用非洲對蘇聯支援反殖的記憶,把俄羅斯推銷為反帝國主義先鋒。專研俄羅斯的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 Jade McGlynn 在「外交政策」雜誌解釋,這種「記憶外交」是莫斯科拉攏非洲的故技。烏克蘭又可如何利用先天優勢,以類似外交手腕,呼應非洲的殖民苦難記憶?
書店們:洗白白
2023 年 1 月 19 日是癸卯兔年前的年廿八,這是一個「洗邋遢」的日子,這次為了配合兔的形象,就以「洗白白」為題。有趣的是,「洗白白」總要有兩個「白」,少了一個「白」,就變成了「洗白」即英語的「whitewash」。「whitewash」其實很普遍,它可以是刪除某些名字的記憶。
中國工人在非洲,顯露各國民主與獨裁的差異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一帶一路的地方也有中國工人,非洲多國的基建項目更是有很多中國工人。中國記錄顯示,派往世界各國從事基礎建設工作的中國公民,從 2002 年的 7.9 萬人,增至 2019 年的 36.8 萬;當中約 4 分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 分 1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然而學者 Pippa Morgan 與 Andrea Ghiselli 指出,非洲的民主或專制國家,對大量中國工人的接受程度不一。
【烏克蘭戰爭】烏國急急拉攏非洲,有用嗎?
打仗需要士兵、武器、糧草,還有一些新朋友。過去大半年,烏克蘭抵擋俄羅斯的侵略,還極力爭取國際支持,包括過去沒多來往的非洲大陸。先有外長庫列巴走訪多國打好關係,最近總統澤連斯基再宣佈,明年首季在非增設多間大使館。但俄國早在當地大量投資,影響力持續增強。這場角力會否為時已晚?
【COP 27】歡迎來到主辦國:「恐懼共和國」埃及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在國內積極綠化,試圖將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塑造成綠色城市,展示國家美好的一面。不過,有人權報告指出,有關企業、軍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等敏感話題,已成為埃及的「禁語」,不少當地學者和環保團體也被禁聲,從事污染問題研究的人甚至被逮捕或被迫流亡,令相關研究無法進行。
【COP 27】埃及有幾環保?從尼羅河撈出「垃圾金字塔」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積極綠化城市,不單宣佈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禁用即棄膠袋、引進天然氣巴士,還耗資巨款在這個度假勝地建造太陽能發電廠,為氣候峰會做足準備。與此同時,獲埃及環境部支持的環保組織 VeryNile 也投入工作,數月前他們在尼羅河發起一項垃圾清潔活動,把收集得來的塑膠廢料砌成一座巨型「垃圾金字塔」,藉此提高當地人的環保意識,強調保護環境和海洋生態之重要。
修憲政變:非洲總統齊齊向第三任期進發
從非洲統一組織(OAU)改組而成的非洲聯盟(AU)今年踏入 20 週年。兩者一大差別,在於非洲統一聯盟裡採取不干涉國家事務原則,而非洲聯盟則採取不容忍成員國政府違憲等不漠視原則。非盟顧問 Adem K Abebe 博士指,非盟成立 20 年來,區內國家的政變事件確實比以前減少,但另一種形式的政變 —— 現任總統操縱憲法,延長任期的問題卻變得嚴重。
炸藥、童工……西非國家非法捕魚惹的禍
西非國家加納有一個傳統習慣,每逢星期二許多漁民都不會出海,他們相信這是海神休息的一天,這樣的話,海神可能會生出更多魚。當然,這只是迷信。現實中,加納海域的魚類數量近年不斷下降,尤其是中上層的小型魚類,包括沙甸魚、鯷魚及鯖魚等品種。究其原因,與工業船隊使用破壞性捕魚手法有關,但當地政府一直未有執法。
陶傑:樹上的浪漫,樹下的火光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 1952 年登基。人人都知道:當她在肯雅與菲臘親王旅行、住在一家樹上酒店的時候,丈夫收到倫敦的電報,告訴她父王駕崩的噩耗。
李小龍為何是黑人眼中的英雄?
今天是李小龍逝世 49 周年,這位已故香港武打巨星的影響力從來不局限於本土,名滿荷里活是眾所周知。但其實在第三世界,他亦是廣受敬重的英雄人物、反殖民及反白人壓迫的象徵。有研究分析,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黑人,曾嘗試突破電影審查制度,熱捧港產功夫片,從李小龍電影找到抗爭勇氣。
人在非洲,白化身體帶來的厄運……
據估計,非洲每 5,000 至 15,000 人,就有 1 人患有白化病,在撒哈拉以南國家最常見。由於膚色原因,白化病患者在非洲甚為顯眼,所遭受的歧視及攻擊尤其頻繁,在迷信巫術的地區更有可能遇上殺身之禍。非洲東南部國家馬拉維法院,最近就裁決 2018 年一宗謀殺白化病患者案件。
肯雅 —— 在有飢餓危機的國度中癡肥
東非國家肯雅人口約 5,600 萬,估計現有超過 310 萬人處於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態。然而,肯雅也有另一面 —— 2015 年有調查發現,當地兩成男性以及超過一半女性有超重或癡肥問題。英國「衛報」報道指,肯雅與非洲大部分地區一樣,癡肥人數正在增加,部分原因正是跟難以取得正常飲食有關。
日本:正提供一帶一路替代方案
近年,中國的「一帶一路」方略,鼓勵中資企業到非洲投資,又向多國提供鉅額貸款,以增加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不過,「一帶一路」為非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造成貪污、勞工剝削、環境污染和債務陷阱等爭議。全球民主陣營正調整在非洲的政策,希望平衡中國日益擴張的影響力。法國外交學院的日本研究專家 Céline Pajon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分析,日本正加強在非洲的投資。
2022 年普立茲建築獎得主:綠色建築未來在西非?
今年 3 月揭曉了新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該獎項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是業界最高殊榮,表揚「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今年得主是布基納法索建築師凱雷(Francis Kéré),他不單克服資源限制,更融合傳統技術,展示了綠色建築的未來。
終結古老的疫症?瘧疾疫苗面世
瘧疾是十分古老的傳染病,在羅馬時期已經盛行,若果得不到恰當的藥物治療,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是 2020 年,瘧疾就感染了 2.41 億人,奪去 62.7 萬人的性命,當中 95% 個案來自亞撒哈拉地區,而 5 歲或以下的小童佔總死亡人數的 80%。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帶來好消息: 瘧疾疫苗已經面世。
印鈔如此重任,為何非洲國家統統外判?
作為一國的法定貨幣,理應「自己鈔票自己印」?原來這既非定律,甚至並不常見,尤其 54 個非洲國家當中,逾 3 分 2 也在英國、德國和法國印鈔。但從外地「進口」貨幣,不免令人憂慮國家安全,對自治和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疑。既然如此,為何仍會將此重任外判?未來又會否出現改變?
多哥政府如何利用 AI,發放現金援助?
現屆香港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申請繁複、彈性欠奉、拆分多輪發放的消費劵。在地球另一面,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多哥,就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最有需要的群眾發放現金援助。
非洲也有狂歡節:傳統文化與抗爭歷史之糾纏
提到基督宗教節日,很多人會想到聖誕節和復活節,其實,很多國家還有另一個大型節慶「狂歡節」(Carnival),主要是讓教徒在四旬節守齋前盡情享樂一番,時間大約為每年的 2、3 月,視乎各地的習俗和曆法。在殖民主義時期,西方列強把宗教節日帶到世界各地,當中巴西狂歡節就舉世聞名。這次要介紹的是畿內亞比紹(Guinea-Bissau)狂歡節,了解當地傳統文化與抗爭歷史如何交織。
農電共構:太陽能板下種蔬果
在陽光充沛的非洲大陸,以太陽能板來提供廉價電力並非新奇之事。但在這些板下種植農作物,則是值得期待的發展。「衛報」報道,一項在肯亞進行的試驗,成功利用名為「農電共構」(Agrivoltaics)的技術,以太陽能板「兩度從太陽收集能量」,既能減少水分流失,還令作物長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