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共40篇|

「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新詞】共享權威:口述及影像歷史的倫理學入門

過去數十年,隨著後現代理論崛起,學界和文化業界都意識到,在知識生產過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權力關係並不平等。於是,有學者致力研究口述及影像歷史的倫理原則,以求保障雙方,也能更好表達被研究者的聲音。其中一項經典原則是由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歷史學教授 Michael Frisch 提出的「共享權威」(shared authority)。

超級概念:進行跨學科思考的工具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壟斷健康的定義權:醫學霸權

這場長達接近三年的「抗疫」戰,令不少人明白醫學其實可以存在不同觀點,同一種病毒,有歐美頂尖學府的專家會支持與之共存,又有香港學者認為共存即是共赴黃泉。但醫學問題不單是科學,也是政治的問題,醫學專家的判斷足以影響數以百萬人的生活。其實早在疫情爆發前,就有學者呼籲大家關注醫學霸權的問題。

在科學至上的時代:神秘生物學還有甚麼意義?

人魚、尼斯湖水怪、大腳怪、神農架野人…… 相信不少讀者都曾經為各樣神秘生物傳說感到著迷。21 世紀科學發展空前進步,很多人會覺得這些傳說只是無稽之談,可是依然有人視之為終生志業。神秘學家、作家 Richard Freeman 就在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分享神秘生物學(cryptozoology)的現代意義。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記者真空】愈來愈難說的中國故事

面對西方媒體無端指責,「你了解中國嗎?你去過中國嗎?」,驟聽似是有力反駁。當然,今天也有不少外國媒體進駐中國採訪,這些記者又是否了解中國?曾在「金融時報」、「大西洋」雜誌等媒體評論中國時事的 James Thorpe 表示,近十年來,身在中國的外國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偵查新聞的空間愈趨收窄。

一代政治學大師:英格爾哈特

前密芝根大學政治學講席教授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在 2021 年 5 月 8 日與世長辭,享年 86 歲。70 年代,他的研究把政治科學帶到後物質主義時代;80 年代,他所牽頭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大大推進了有關政治文化的研究,並完成了民主化理論。

先審查,後誹謗:一名泰國教授的哀歌

大學理應是兼容並包,孕育創新思維,推動社會進步的地方。可是在專制國度,言論自由無法得到保障,就更難言學術自由。即使只是做研究,都隨時可以被人上綱上線,引來人身威脅。近年泰國走向獨裁,大學也被波及。東南亞學術網站 New Mandala 就報道,一名泰國教授先是被審查作品,後來更被皇室成員控告誹謗。

市民健康的守護神:醫學期刊的變遷

2 月 9 日,林鄭月娥表示不能「僵化處理」疫苗接種事宜,並指科興疫苗不一定要在醫學期刊刊登數據,才獲認可在香港緊急使用。有前線醫生批評政府的決定,認為醫學期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在疫情之中,我們常常會見到記者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也因而時不時聽到「醫學期刊」四個字,現時正好來回顧醫學期刊的變遷。

AI 心法:人工智能需要「睡覺」嗎?

人工智能研究員、電子遊戲設計師 Demis Hassabis,在 2010 年與友人創立了研究公司 DeepMind,並開始研究在玩遊戲上更勝人類的人工智能。DeepMind 訓練的 AI 程式 AlphaGo 在 2016 年擊敗頂尖棋士李世乭,使 DeepMind 和 Hassabis 聲名大噪。Hassabis 在「新科學人」專訪中表示,他們希望能從根本上理解並人工再造「智能」(Intelligence),以助我們了解世界、影響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加快科學發現的步伐。

重組中國研究聖城:微妙的中共與漢學關係

多間媒體報道,中大將會在 2021 年重組有中國研究「聖城」之稱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該中心收藏大量關於中共國情的第一手資料,被指「勾結外國勢力」,「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曾是該中心主任,故這次決定重組被質疑是政治打壓。現代漢學發展有其冷戰背景,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加上其創辦人之一、中國研究大師傅高義在 2020 年底逝世, 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