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冷戰結束,北韓學生的成績對前途愈益重要,即使國家不允許私人補習,許多父母仍會冒險為下一代聘請補習老師。
大學
|共82篇|
工潮下的英國大學:能做到罷課不罷學嗎?
在 2 月初,第一天罷課剛過後,我的電郵就收到一封系內碩士生傳閱的公開信,信中寫道:學生們明白高教市場化的禍害,天價的學費、每年削減的學生資助,以及教師不合理的工資,三者其實環環相扣,大家應該保持團結,不應該把問題歸咎於教職員。
留學生市場太單一,英國學府正轉移目標……
由於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加上意識到過去 10 年過分依賴中國市場,導致國際收生來源太單一,英國大學現正努力吸引更多中國以外的海外學生,印度、南亞地區及尼日利亞成為目標市場。
當知識生產全面量化: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排行榜
對於大學等大專院校,多地政府會考慮各大院校的研究表現以分配經費。於是,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發佈在甚麼等級的期刊、被引用的次數,都會影響學者能否升遷甚至續約。可是,即使論文的引用數字可以決定學者甚至學校的命運,過去卻甚少統一、具公信力的排名指標。到 2019 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數據專家伊安尼迪斯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就發表了一套全新的引文數據分析方法。
大企業求才若渴,高學歷不再重要?
只有高中學歷,就無緣高薪厚職?這個概念正於美國改變。有分析指,11 月份全美至少需要大學畢業的職位佔 41%,低於 2019 年初的 46%。Google、IBM 及達美航空均降低部分職位的學歷門檻,著重經驗及技能而非大學學位,一些州政府工作也廢除這類要求。各大企業甘願「放下身段」,全因疫後請人艱難。
以獎學金之名:日本青年的學債噩夢
現時近半數日本大學生利用的「獎學金」制度,並非對優材生作出的無償援助,而是等同港人俗稱 Grant Loan 的「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借錢來讀書,工作才還款。但學費和稅率加了又加,收入水平卻未見增長,令愈來愈多大學生貸款,亦愈來愈多畢業生負債。為求早日「歸零」,省吃儉用乃是必然,結婚生子也不用想。教育改變命運,只是不知更好抑或更壞。
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
疫情與經濟危機:高等教育泡沫爆破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過去不斷膨脹,多間學府升格為大學。然而,在少子化和移民潮雙重夾擊之下,今屆文憑試考生數字再創新低,在 41,196 名日校考生當中,有 17,269 名學生考獲「3322+2」的最低門檻成績,數字遠低於專上院校的 2.3 萬個學士學額。在美國和英國等眾多發達國家,近年均面臨高等教育泡沫爆破的危機,這些案例或可讓香港借鏡。
全面管治權後:中共對高等院校的大整頓
5 月 30 日,香港英文媒體 Hong Kong Free Press 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將會分別重組政治科學部門。其實在 1952 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對大陸的全面管治權兩年多後,就大規模調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把民國時代貼近西方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維埃式高等教育體系。
倫敦也有「歸北者」
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說,或者從來沒有想過「歸北」與否,因為他們的留學生活根本從未開始過。
東大隨機傷人案背後,是對學歷社會的報復?
作為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多年來菁英輩出,而日劇「龍櫻」及問答節目「東大王」大收旺場,更讓人倍加憧憬。但日前一名立志報考東大的高二生,偏在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當天,於該校考場外隨機刺傷 3 人,事後說是學業受挫而犯案。大眾為此震驚、難過及憤怒,一些專家則分析釀成此案的社會因素,對升學壓力同樣高企的香港等地,不無反思。
為何中國會成為加納博士生首選?
「中國不是我攻讀博士學位的首選。說實在,在加納,人們對中國,以至其制度、產品或任何東西的看法都不是很正面。」最近取得中國大學博士學位的 Courage Simon Kofi Dogbe 如是說。不過,由於中國政府近年積極向非洲國家提供獎學金,推動了不少學生前往留學。僅在 2018 年,就有 800 名加納人負笈中國攻讀博士學位,比 2017 年增長 4 倍。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第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煩惱:冒名頂替症候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屋邨學校走到一流大學,發現四周同學都十分厲害,總是講起一些你沒有聽過的事情。經過努力後,你拿了不錯的成績,卻又總覺得自己只是僥倖,不配有這樣的成就,甚至常擔心自己的「無能」會被識破。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學生」較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張樂芹:從全班倒數第一,到考進亞洲第一
事實上,修讀公共行政,以往較多是政府部門進修、Public Sector 的人士,但隨著社會發展,跨界別合作愈來愈受重視,所以不論你是從事政府工作、公營機構還是非牟利組織、社企,甚至是私人企業,其實也有機會申請到相關課程。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想想自己跟這個課程有何關係。
沒有學生會的大學:巴基斯坦的軍政府惡法
如果難以想像大學沒有學生會,我們不妨放眼巴基斯坦,當地軍政府在 37 年前取締所有學生會至今,但凡學生入學都必須宣誓承諾不會在校園內「搞政治」。名義上,禁令是要讓校園遠離政治,實際上卻是放任親政府勢力在校內為所欲為,令校園暴力猖獗,教育質素每況愈下。
南韓學生為何不再學主流外語?
南韓學生數十年來基於政治、經濟等因素,都傾向在英文以外,學習德文、日文或普通話,作為第三種語言學習,但據德國之聲(DW)報道,這些「大路」選擇似乎已經過時。有學生轉而學習非傳統科目,例如阿拉伯語、電腦程式語言或編碼,為的是更輕易入讀名牌大學。
向公眾開放大學校園,為何是世界潮流?
如今香港的大學校園都嚴格管制人流,接連有大學規定師生出入使用入閘機,昔日開放作風不再。環顧全球,很多大學反而傾向開放校園,把大學設施融入城市之中,模糊校園與城市分界,鼓勵師生與公民社會互動,背後關乎大學使命的根本。
陶傑:極左放水陋習吹襲英國
美國大學的極左放水陋習,開始吹襲英國。英國至少兩家大學:侯城(Hull)和窩士打(Worcester)—— 也就是香港人熟悉的英國喼汁老字號出產的那個地方 —— 都採取極左的教育方針。一旦外國或少數族裔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不夠,例如文法錯誤、太多串錯字、英文語法句子結構有嚴重缺陷,批改這種試卷時,不應該扣分,應該尊重少數族裔或該外國學生的「文化差異」,不要以白人精英優越主義思想為標準,判決這個學生的功課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