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Shein 與洛杉磯時裝設計商業學院(FIDM)合作展開獎學金計劃,隨即引起學生強烈不滿。
大學
|共94篇|
伊朗抗爭退潮,多名大學教授「被退職」
去年 9 月伊朗爆發反頭巾抗爭,蔓延至全國各大小城鎮,眾多學生和學者都是公民抗命的中堅。隨著抗爭運動悄悄落幕,相繼有知名大學的教授遭解僱。伊朗人普遍認定,這是一場抗爭後的大清算。
Hong Kong Infosphere: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
數個月前,有英國大學的社會學系,推出一個與在英港人組織合作、為期 3 年的全額資助博士學位,其中一位博士論文導師是該組織的創辦人。事件曾在學術界朋友之間引起激烈辯論,其中一個焦點是沒有學術職位的人,為何可以做博士導師。上述事件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文章是想介紹一下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Collaborative Doctoral Partnerships)。
另類「脫英」:歐洲大學抵制英語?
在丹麥、瑞典、挪威、芬蘭這「北歐四國」及近鄰荷蘭,很多人能操一口流利英語。多間大學躋身國際排名,更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課程皆以英語教授。這種被語言學家稱為「領域喪失」的現象,引起不少北歐人憂慮母語將從學術環境消失。部分國家爭取恢復本土語言在大學的主導地位,卻遭受強烈反對。
Hong Kong Infosphere:海外大學的倫理審批制度,和香港研究的小困境
至於為甚麼這篇文章標題會說「香港研究的小困境」?這是因為我和多位朋友,都曾在申請倫理審批時遇過一些困難,主要是「敏感題目」、「對參與者和研究人員造成真實風險」的定義十分模糊,有些外國學者對香港的風險判斷會相對保守一點。
美國大學的中國分校熱,正在退卻
十年前,美國老牌學府杜克大學在中國崑山市開設校區,當時美國學界正值一股中國分校熱。然而去年 11 月一次教職員會議上,杜克大學校長 Vincent Price 一方面表示自己為崑山杜克大學感到驕傲,很高興能幫到一些希望前往美國的學生,但另一方面指領導層考慮是否在 2027 年約滿後繼續與武漢大學合作時,必須要「明確看待」各種問題,例如地緣政治局勢不明朗,以及 COVID-19 期間的校園管理問題。
Moyashi:致公開試失敗的學生們
香港放榜季節另一個傳統,就是大家出來說公開試不代表甚麼,名人網紅以身證成功與成績無關,鼓勵失意的學生們人生充滿希望。然而,在成年人自己都正逃離的香港裡,跟年青人說「人生充滿希望」,無疑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
「慢就業」:不躺平、不就業的中國青年
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應屆畢業生都開始忙於搵工,但受到疫情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困難,促成年輕人「慢就業」現象,畢業後不馬上投身職場。大陸媒體形容「慢就業」並非貶義詞,既不是不就業,更不是躺平,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對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聽起來一切很樂觀,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指,青年失業率創新低,或會引起人們對教育價值的反思。
【亞洲首次】新加坡國立大學躋身 QS 排名頭十
今年的「QS 年度大學排行榜」首次出現亞洲大學的名字。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全球第 8 名,比去年上升 3 位,排名壓過一些港人熟悉的世界級名校,例如英國的倫敦大學學院、美國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等等。
數據分析 —— 美國商學院最熱門科目
短短十數年,商業分析、數據分析或數據科學的領域,已發展成繼工商管理碩士(MBA)之後,美國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根據國際商學院促進協會(AACSB),全美現有 183 間商學院提供相關碩士學位,前年的收生人數更遠多於任何其他類型的專業碩士課程。
【專訪】城大學生會浴火重生 勉勵學界不放棄
走過低迷的日子,城大學生會終於在今年 3 月以自組公司的形式,租用深水埗一座商廈的兩層單位,期望在約 3,000 呎的空間內為城大學生提供活動空間,重新建立學生的歸屬感。由拆毀到重建,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署理會長劉浚傑希望這次浴火重生的經歷,可以勉勵其他學生組織,在困難的日子中,不輕言放棄服務學生的初心。
逃出烏克蘭,非洲留學生前路茫茫
去年 2 月底,烏克蘭受到俄羅斯全面入侵,大約 26,500 名正於當地留學的非洲人,也對局勢感到不安。開戰初期,數以千計學生逃至其他歐洲國家。然而,學分不被承認、生活成本高昂及複雜簽證問題,使他們進退維谷。多年努力和學費可能付諸流水,而失去的不僅是夢想,更可能是性命。
北韓學生向上爬,犯法也要私補
自冷戰結束,北韓學生的成績對前途愈益重要,即使國家不允許私人補習,許多父母仍會冒險為下一代聘請補習老師。
工潮下的英國大學:能做到罷課不罷學嗎?
在 2 月初,第一天罷課剛過後,我的電郵就收到一封系內碩士生傳閱的公開信,信中寫道:學生們明白高教市場化的禍害,天價的學費、每年削減的學生資助,以及教師不合理的工資,三者其實環環相扣,大家應該保持團結,不應該把問題歸咎於教職員。
留學生市場太單一,英國學府正轉移目標……
由於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加上意識到過去 10 年過分依賴中國市場,導致國際收生來源太單一,英國大學現正努力吸引更多中國以外的海外學生,印度、南亞地區及尼日利亞成為目標市場。
當知識生產全面量化: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排行榜
對於大學等大專院校,多地政府會考慮各大院校的研究表現以分配經費。於是,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發佈在甚麼等級的期刊、被引用的次數,都會影響學者能否升遷甚至續約。可是,即使論文的引用數字可以決定學者甚至學校的命運,過去卻甚少統一、具公信力的排名指標。到 2019 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數據專家伊安尼迪斯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就發表了一套全新的引文數據分析方法。
大企業求才若渴,高學歷不再重要?
只有高中學歷,就無緣高薪厚職?這個概念正於美國改變。有分析指,11 月份全美至少需要大學畢業的職位佔 41%,低於 2019 年初的 46%。Google、IBM 及達美航空均降低部分職位的學歷門檻,著重經驗及技能而非大學學位,一些州政府工作也廢除這類要求。各大企業甘願「放下身段」,全因疫後請人艱難。
以獎學金之名:日本青年的學債噩夢
現時近半數日本大學生利用的「獎學金」制度,並非對優材生作出的無償援助,而是等同港人俗稱 Grant Loan 的「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借錢來讀書,工作才還款。但學費和稅率加了又加,收入水平卻未見增長,令愈來愈多大學生貸款,亦愈來愈多畢業生負債。為求早日「歸零」,省吃儉用乃是必然,結婚生子也不用想。教育改變命運,只是不知更好抑或更壞。
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