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A+A-
圖片來源:James Jiao/Shutterstock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

一、先計劃出路

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博士出路非常有限;雖然筆者留意到近年的移民潮令香港大專院校職位空缺比之前略多,但每年博士畢業人數依然遠超空缺數目,因此連最初級的教學助理競爭都非常之大。香港大專學界還有另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就是極少聘請自己院校畢業的博士生。筆者不只一次聽前輩講過如果他日想在香港執教,最好就到外國讀博,因為香港的學院都怕招聘自己畢業生會形成「山頭主義」。因此人文社科博士生需要及早計劃出路,和思考在大專學界以外求職的可能性。

二、注意精神健康

讀博就如學游水,是一個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的過程,因此讀博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絕對比其他職業工作更大:英國的數據顯示,有 42% 的博士生相信自己有精神健康問題,因此學校的精神健康輔導服務(Wellbeing service)非常重要。筆者有一段時間都覺得自己已經用盡全力,但依然無法達到合格的門檻。在快要被壓力「浸死」之際,我的博士導師鼓勵我向輔導服務求助;後來每次有同學或同事覺得自己精神健康不勝負荷,我都會主動鼓勵他們尋找輔導。承認自己精神健康有問題,就是踏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三、與導師的關係

師生關係絕對是影響讀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通常年資愈高的博士導師需要負責的行政工作愈多,因此可以放在學生身上的時間愈少;同時年資較淺的博士導師會有較大誘因和學生合作、願意花時間於學生身上,但這當然不是絕對。時間多少亦不是唯一考慮因素,更不代表會導師和自己合作得來。筆者的導師在收我做學生時已近退休之年,因此在我讀博的第二年開始已經是一個學期只見面一兩次;有些同學的導師每個月都會要求匯報進度,我就從來沒有這一種壓力。我在讀博期間做兼職、回港教書、做其他研究,自由度大,但在學業上得到的指引較少,這都是一種取捨。我認為只要導師指導的風格適合自己,年資名氣等都不是最重要。最後,如果能夠找到一個願意和學生共同發表文章的導師,絕對是福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