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A+A-
圖片來源:Brian A Jackson/Shutterstock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四、謹慎訂立研究題目

在英國攻讀博士,一般都要 3 年以上。筆者先在 2017 年於英國華威大學開始,後來轉到劍橋,一共用了 5 年時間完成。一個課題要持續研究 5 年,必須要選一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題目,不然中途很難堅持下去。不過選題不能只考慮興趣,要有原創性之餘,又不能完全沒有其他人在做,這一個平衡非常難掌握。筆者在 2017 年寫讀博研究計劃書時,絕大部分工作社會學的研究都是關於平台經濟,但一個題目太多人研究,在博士學位的研究層面是很難創造非常有原創性的成果;原創性不足會影響將來學術發表的可能,或者在發表後被同一領域其他名氣較大的學者蓋過,也會令畢業後求職更加困難。

當時筆者決定選擇一個極少人研究的課題 —— 中國大陸互聯網行業的勞資議題。結果在畢業找工作時,發覺在英國院校大多還在研究平台經濟勞動爭議,因此偏好招聘有研究平台經濟經驗的博士生,筆者的研究對比起其他有相關經驗的同仁,就顯得無競爭力。另外一些院校會有博士學位獎學金(PhD Studentship),資助學生研究一些特定的研究題目,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五、學術發表的經驗

學術發表是畢業找工作的入場券,基本上所有大專院校,都會期望聘請有學術發表經歷的博士生,但同時學術發表又是一個最難掌握的技能。國際學術期刊有各自的運作模式和內在邏輯,加上同儕審查的不確定性,學術發表通常都是充滿挫敗和打擊。發表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文章的數目和影響力,會直接影響大學在國際間的排名。近年英國不少院校允許博士生以發表多篇學術期刊文章(journal articles),代替發表一篇研究專著(monograph)作為畢業門檻,而筆者亦是參與試驗的其中一隻白老鼠。

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的好處,是會有審稿員對你的寫作提供評價,這些意見都大大改進了我的博士研究成果。但審稿需時,加上審稿員未必對所有研究範疇都有深入了解,因此他們的意見並非可以照單全收。最後,學術期刊文章通常都有字數限制,每篇 8,000 字之內。研究專著則可以有較多空間詳細地交待研究細節、引用文獻的歷史背景脈絡等,在答辯(PhD viva)時會較為有利。

六、做兼職工作

讀博期間,學校通常都會期望學生先專注自己的研究,不鼓勵學生在外兼職,避免無法在限時內畢業。我在讀博時做過最任性,亦是個人覺得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在疫情期間回到香港,在 2 間大學做兼職講師和研究員。我在港「秘撈」時,遇上了對我博士研究有重大啟發的教授,擴展了在不同院校的人脈,這些關係成為了我讀博期間重要的精神支柱。

在讀博士的第 3 年,部分同學都開始準備答辯,但我依然埋頭苦幹地寫文章。這些都是因為兼職而失去了的時間,但我認為非常值得。在兼職講師的 1 年間,和學生的交流的樂趣,是與單純在電腦面前做研究無可比擬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