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供需關係經常會出現走調,例如為了在限時中填滿篇幅,交出「老母係女人」式的廢話評論。廢話只是媒體上的雞肋,其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見解獨到,而是因為需要有人寫些東西來填滿版面上的空洞,讓民眾的手機有東西可以滑。
評論
|共5篇|
鄭立:做評論,不僅寫自己的角度,最好能多寫別人的角度
如果你靚仔如姜濤,別人想知道你想甚麼,那你寫甚麼狗屁都會有人看,所以我們先不討論這個情況。試想想,如果是一個你不認識的評論人,你會想看他寫甚麼?
鄭立:自己不懂的東西,要如何發表意見?
所以在大部分時候,時事評論都是在談自己不懂的事。可是既然自己不懂,又怎樣評論呢?
鄭立:為何時事評論員對事情預期的準確率那麼低?
其實時事評論是很容易出錯的,因為時事涉及人類社會的所有東西,出現經濟問題時要懂經濟,出現戰爭時要懂軍事,出現疫病時還要懂醫學和生物學。但有誰能夠懂得所有事情呢?達文西也做不到吧?
鄭立:評論事情,評論人,還是評論「評論人」?
怎樣可以炒花生而得罪比較少人呢?這就衍生出第 3 個流派,那就是「評論評論人」,不去評論名人,改為評論那些評論名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