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ten Tomatoes(爛番茄)可以算得上是外國其中一個重要的網上影視評分網站。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普羅大眾和影評人能夠各自評分,而影評人分數更被視為該電影藝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但經過深入調查,最近有傳媒指出,荷里活有公關公司會專門收買獨立影評人,在爛番茄上為電影留下正面評價,作為市場推廣的一部分。
這一點其實也頗接近香港的媒體生態。早年寫專欄的時候,就有前輩善意地提點筆者,如果想靠文字搵食,就要多寫讚賞,少寫批評。因為電影公司做邀請場,主要是想要評論人的正面評價製造輿論。如果邀請的評論人寫字針酸刻薄,分分鐘會帶來反效果。久而久之,部分評論人寫字愈見保守,評分隨意五星,然後留下高見一句「食雞有雞味」。
雖然筆者不再在香港媒體的生態圈,但依然遵守著多寫讚美的格言,甚至漸漸變成寫作習慣。直到最近兩期專欄 —— 一是出於劇組自稱極愛「獵魔士」、但又毫不專重原著的不滿,二是對於電影「Barbie 芭比」言過其實的行銷手法的失望 —— 才略有微言幾句。雖然在字裡行間申明了自己的立場,但我依然不認為,自己所寫的是好的評論文章。
一篇好文章,短短一千字,既要詳細交代相關的歷史脈絡,用字又要精簡不能長篇大論。評論是一門科學,因為評論員必須了解評價的各個標準,正如電影人所謂的 film language(電影語言);但評論同時是一種藝術,因為不是所有美感都能透過客觀標準表達,正如意大利人煮意粉講求咬口,但要多硬才叫 al dente(有嚼勁),是一個不能明言的感受,只有透過主觀嘗試去體驗。
近來讀到呂嘉俊所寫的「味緣香港」,發現這是香港近年不可多得的飲食評論作品。作者對於香港飲食文化的理解、各種烹調手法的認識,加上味道的準確細膩描寫,用文字將美食呈現飯桌枱前。更重要的是,作者不視飲食集團為米飯班主,字裡行間五味俱全,值得香港的評論同仁、讀者大眾再三細嚼,滋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