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大學學費及宿費相宜,很多課程每年註冊費亦少於 300 美元,因而吸引很多出身微寒的外國青年入讀,追求知識並交朋結友,開闊自己眼界。這些留學生仰賴咖啡師、侍應及店員等服務業兼職,以支付學費、房租及生活開銷,但疫症大流行重挫經濟,各間院校亦改為網上授課,留學生沒了收入亦沒了社交,承受著經濟及心理的雙重打擊。他們不只渴望工作,還渴望回校見人。
學生
|共123篇|
【Soul Monday】舊報紙變環保袋
福島縣的只見町遠離海岸,町內一班中學生卻心繫海洋,不忍塑膠廢料污染美景。年紀輕輕的他們,非但想到以舊報紙摺出環保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甚至親身走訪區內商戶,讓其他居民加入減廢行列。這些孩子希望以熱誠及活力,感染全町一同身體力行,實踐「自己未來自己救」這句話。
不讀商科選理科的年代
疫症出現 1 年以來,流行病學家不斷追蹤並預測病毒進程、生物化學家積極開發疫苗、醫護人員長期留守崗位,為病人作診斷、治療及護理。若論武肺大流行尚能為人們帶來甚麼好處,定必是疫情期間辛勤工作,且貢獻良多的科學家正影響著一眾學子未來的職業取向。著名物理學家 Brian Cox 甚至預測,流行病將創造出「新一代科學家」。
【星 CUP 人物】通識教育的最佳教案:取消?
有關通識教育科的改革引起社會熱議,是去是留,意見兩極。兼容中西教育理念的盧安迪就認為,要真正實踐通識教育,首要的就是取消通識科,到底他何出此言?今集「星 CUP 人物」,讓盧安迪就與陶傑分享其通識見解。
被學校忽視的理財教育
若果沒有父幹,又希望脫貧,就只能靠自己加倍努力,以雙手改變命運。可是,很多人即使胼手胝足,有穩定收入,卻依然無法累積到可觀財富;有不慎者甚至墮入債務陷阱。要改善貧窮問題,除了要靠個人努力,以及政府消除制度和市場不公,有專家認為學校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應該讓學生從小就了解理財的重要性。
艱險我奮進:投考醫護人數急升
過去一年,全球人類目睹醫生、護士、公共衛生官員及研究員,在這場持日曠久的抗疫戰上,如何犧牲時間、體力甚至性命,治療病患的同時,助大眾克服危機。雖然疫症未見平息,近日甚至出現新變種,令前線醫護更加吃力,但年青一代未有因此畏懼,反而深受鼓舞而欲加入其中,報讀醫護的人數喜見增幅。
伍常:香港教育,撥亂反正
教育是智力、品德、情趣和創意的培養。教育就是誘導學生發現自己,學生解放性情之後,才可以講學問,求真理,否則只會培訓一群專事弄虛作假的齷齪小人。
南韓考生:比起病毒,我更擔心考試
由於武肺疫情,南韓大學修學能力試驗由原定的 11 月 19 日,延至今天(12 月 3 日)舉行。考生與父母努力 10 多年只為此刻,它不僅將決定考生入讀哪一間大學,更決定他們未來的職業路向、社會地位及人際關係。所以就算疫症當前,比起染病,他們更擔心能否順利「考好個試」,入讀心儀大學。
陶傑:由第一日起,通識教育之問題所在
為甚麼一開始就出問題?因為刊憲英文,這科叫做 Liberal Studies。
方俊傑:無聲 —— 我們都雙手沾血
問題的開端,是成人的自私自利;讓問題無限擴大,愈演愈烈的,也是成人,是成人的無情無義冷酷無情。
Moyashi:無聲 —— 在加害者與受害者以外
能不能斬斷悲劇的連鎖,不是決定於個體有沒有放下仇恨,而是體制能不能有效地處理內部矛盾。
21 世紀最大型大使館求援事件:布隆迪危機
10 月 27 日,學生動源前召集人鍾翰林、前成員何忻諾和陳渭賢被國安處人員拘捕,其中鍾翰林據指原打算到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尋求庇護。有傳媒報道,有 4 名社運人士希望前往美國領事館尋求庇護,但最終未能進入。在獨裁和戰亂地區,例如委內瑞拉和盧旺達,時有異見者到外國大使館求救,近年最大型的例子,當數 2015 年布隆迪危機,100 多個學生集體到美國大使館求救。
作為搖錢樹的英大學生,卻因武肺被遺棄
復課之後,本港中學及大學相繼出現武漢肺炎個案。而英美等地大學重開校園後,已陷入爆疫危機。「紐約時報」就專文分析英國大學因為收益問題,明知風險甚高,仍急於重開,置學生於風險中。
【Soul Monday】便利店的「孩子角落」
曾任幼稚園老師的真家知子,18 年前開始在日本茨城縣鉾田市經營便利店。她從教學時代,便見盡身世複雜的孩子,尤其是被暴力對待或疏忽照顧的受虐兒童。為免他們感到孤立無援,甚至流連街頭沾染惡習,真家從今年初在店內開闢一角,讓不願回家的少男少女有個容身之所,與同儕學習和玩樂。
疫情併發症:童工大流行
武漢肺炎對全球影響深遠,在個人眼中,影響最大可能是「飯碗」。雖說不少人在疫情期間失業、就業不足,有一類人卻因此變得吃香。「紐約時報」報道,由於學校關閉,家庭迫切需要增加收入,全球數百萬兒童被迫成為童工,從事危險、艱辛及非法的工作。
【短片】語文陶話廊:紅樓夢 —— 二百年前的 4K 鏡頭
考慮到疫情影響教學進度,考評局宣佈明年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刪減「岳陽樓記」及「六國論」兩篇篇章,引發對教材篩選的爭議。陶傑則認為,教育局應選更貼近年輕人的篇章,吸引中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今集「陶話廊」,陶傑就以「紅樓夢」第 3 回的賈寶玉登場一幕為例,看看這部聲畫俱佳的名作,如何貼合當今的影像新世代。
【Soul Monday】青少年 Podcast —— 解鈴還需同齡人
真正了解年輕人的,也許只有年輕人。在美國加州安納海姆(Anaheim),有 5 位 16、7 歲的少年主持在 Podcast 節目 Teenager Therapy 中,自由自在地討論精神健康、學校、家庭、友誼及性行為等同齡人煩惱。這個 2 年前在睡房錄製的「柴娃娃」節目,竟迅速引起年輕聽眾共鳴;在病毒大流行下,他們的聲音也令愁困在家的青少年不再孤獨。
陶傑:最後防線
西南聯大設有文、理、工、法商和師範共 5 個學院 26 個學系。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師資:文科的陳寅恪、朱自清、羅常培、葉公超、金岳霖、錢鍾書;還有理科的周培源、華羅庚、陳省身、吳大猷等,均雲集在昆明,在悲情中上課。
李衍蒨:6 年後,消失的 43 分之 1
在 43 名學生莫名消失的 6 年後,家屬及大眾終於對他們最後的「棲身之地」有所了解。至少,是 43 分之 1。
無需手令、終身監禁:菲國立反恐法清算異己
香港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菲律賓,近日通過反恐惡法,美其名對付分離主義武裝,專家卻直斥政府藉以打壓和平示威、侵犯私隱、管制社交媒體言論,不用法庭手令拘捕異見分子,多個青年異見團體卻聲言不會忍氣吞聲,誓言負隅頑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