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多就一定能提供好教育?其實用得其所,反而能令學生進步。在跨國評估學生能力計劃(PISA)中,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憑藉經過精心設計的教育制度,撃敗歐洲各國學生,在全球排名位居前列。
學生
|共94篇|
陶傑:所謂「埋地雷」
香港「六月風暴」持續半年,反送中修例演變為大學生與警方的武裝對抗。許多社會學人士研究是何原因、往何處去。以親中愛國人士的思維,除了「外國勢力」在唆擺,另一因素當然是所謂前殖民地政府「埋地雷」。前殖民地政府有沒有埋地雷呢?確實有。地雷在哪裡?看看泰國就知道。
Moyashi:拯救世界的小學生
在應該奔跑在操場上踢足球的時間裡,他們被時代強加了本來不存在的責任,要在戰場上抵受怪物的砲火。
前仆後繼,無畏無懼的學生記者
美國新聞業步入寒冬,但有賴現任總統對記者的「支持」,加上充斥全球的假新聞,催生了新世代入行的決心。美聯社報道,多間大學指報讀新聞系的人數,在緩降多年後止跌回升。學生記者積極裝備自己,終日在編輯部摸索學習,但他們尚未入行便有同樣難題。
學校午餐太難吃?市長回應訴求,推行給食改革
作為一市之長,首要工作自然是為民服務,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抑或是年青學生。早前在日本大阪府寢屋川市,有中學生去信市長廣瀨慶輔,表示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太過難吃,希望能夠作出改善。結果?他隨即回應訴求,以「零剩菜」為目標,積極推行改革,並且將見成效。
【短片】語文陶話廊:真正的通識是甚麼?
「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有聲音狠批通識科「將政治帶進校園」,教育局更指長遠會考慮將課本強制送審。今集「陶話廊」,陶傑就再談通識。通識 —— Liberal Studies 一名的真意,到底是甚麼?又,怎樣的問題才像「通識」?
拒跟黨走,在家自學的中國學生
在家自學(home school)是一種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放眼中國則鮮有聽聞。不過,「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2017 年,北京有智庫組織估計,全國約有 5.6 萬名學生接受在家教育,比 2013 年的數字增加 3 倍。英國「經濟學人」記者走訪內地多個城市,報道在家自學者在中國的掙扎。
【短片】語文陶話廊:學高官答通識
「反送中」運動令人們再次聚焦通識科,有人將今日局面歸咎於通識,甚至有內地節目主播批評通識教材「煽動抗爭」。但「通識」就必然反政府嗎?今集「陶話廊」,陶傑再次回帶 2019 年 DSE 通識題,看看如何在「保育」一問上,幫政府解畫。
延遲中學返校時間,是福是禍?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上週初通過一條史無前例的法案,將初中和高中學校的上學時間,分別定為早上 8 時和 8 時半後,並在 2022 年 7 月 1 日起試行 1 年,觀察成效。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延遲上學時間可改善青少年的健康和學習質素,甚至能節省國家開支,但這個以學生利益出發的「善舉」,仍有隱憂。
【Soul Monday】高中女生免費教同學仔游水
16 歲的 Sylvie Goldner 既是女高中生,也是紐約市的泳手。自幼愛水、小二便學游泳的她,沒想過很多同學都是「旱鴨子」。於是在今年初,她展開名為 First Strokes 的課後計劃,向鄰近學校的體育中心租用水道,向紐約市的高中生 —— 至今絕大部分是其同窗 —— 免費教授游泳。
CASIO 最暢銷商品:不是 G-SHOCK,而是計數機
說到 CASIO 這個品牌,電子錶 G-SHOCK 絕對是其招牌貨。耐摔兼型格的設計令其聞名於世,銷量及利潤分別佔全公司的 30% 及 20%。不過,CASIO 的重大支柱,其實是科學計數機及電子辭典等教育相關產品。在少子化的時代,何以面向學生的產品反而暢銷全球?
成年人何以忌諱為氣候罷課者?
有年輕人為要求國際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在 9 月發起為期一星期的罷課活動,全球超過 760 萬人參與。然而,新生代保護地球的使命感,卻遭不曾盡力限制全球碳排放的成年人非議,甚至群起批評攻擊。英國巴斯大學心理治療師 Caroline Hickman 就撰文解釋,成年人對學生為氣候罷課感到不耐的原因。
護瞳行動:學校,是保護學生的第一度防線
為了在第一線預防學童的近視問題,「護瞳行動」在印尼、中國等地學校,推出學童基本眼睛健康計劃。其中訓練學生成為「小醫生」的計劃,是能使學生和老師雙贏的方案。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墨西哥學生失蹤案
2014 年 9 月 26 日,伊瓜拉市經歷不尋常的一天,警方當晚鎮壓示威時殺害 6 人,有 43 名學生銷聲匿跡。事隔 5 年,失蹤者家屬堅持「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為徹查真相奔波,但學生始終下落不明,令事件淪為墨西哥政治暴力的污點。
包大人:開學面對示威,中小學公關怎麼辦?
最後,不論是甚麼學校,最重要的還是謹記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品德和操守,懂得關懷學生,不然學校有再好的硬件、再多的宣傳也是徒勞。
【勇者無懼】學生記者上庭,捍衛新聞自由
初生之犢不懼虎,年青人面對強權壓迫,意志有時比成人還要堅定。在印尼棉蘭市,北蘇門答臘大學一個學生網站刊登「女同性戀愛情故事」,引起巨大迴響。參與網站的學生其後皆被開除,他們遂與校方對簿公堂,質疑此舉的合法性。當地人亦靜觀其變,看當局審查制度對新聞自由和同性戀權利的限制。
石 Sir:當香港老師示威遇上中國學生
遊行當日,有從中國來的示威者,低調參與香港人的集會,甚至偷偷送上小字條表達對港人支持。我得知以後,也暗暗希望或奢想,在對面的示威區那些中國留學生,只不過因受壓力不得不參與而已。但願這不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Yondr 手機袋,專心上課的尤物?
現代生活人人手機不離手,尤其是從小就電話旁身的學生。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更發現,95% 的青年擁有手機,45% 的青年長時間上網,手機也因此成為學校教師頭痛的根源。最近,美國有幾所教育機構開始使用「Yondr」手機袋,在校園裡將手機密封,讓學生與手機分離。「衛報」就刊文分析使用這種手機袋的好壞。
土耳其政府「焚書坑儒」:清算仍未結束?
自 2016 年軍事政變失敗以來,土耳其政府銷毀超過 30 萬本來自學校和圖書館的書籍;首都安卡拉一條名為「居倫」的街道也被重新命名。200 間媒體和出版機構被關閉,其中 29 間出版社的罪名為「散播恐怖主義思想」;另有 80 名作家被調查和起訴。然而,政府的清算行動並未停止。
包大人:建制派 「譴責暴力」的公關
對於政府而言,今次最大作用是令到自己有個台階,可以走出來說話,可以自己圓滿自己的論述。「譴責暴力」不但成為主要訊息,更成為整個建制派的最大公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