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AI 工具普及,教育界首先擔憂的是學生作弊問題,不少院校都以封殺 AI 強硬回應。然而,AI 作為未來發展大勢,不少技能不再是人類專利,「AI 清零」未必是出路,有教育部門毅然決定「與 AI 共存」,但問題是老師應該教學生甚麼?有甚麼無可替代的技能,值得我們在 AI 時代裡用心栽培?
學生
|共186篇|
移民家庭最關心的問題:在哪裡養育孩子最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近發表一項有關兒童福祉的報告,根據全球最富裕國家的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環境、教育體系、育兒假政策等進行排名。英國廣播公司(BBC)參考了其中一些評分,為準備移民家庭尋找養育孩子的理想地。
日本學校午餐保質素外,更是一場教育
在日本,學校午餐不只是提供溫飽,以及為發育中的兒童供給足夠營養,更是與食相關的最好教材,並可作為學童日後健康飲食的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學校尤其重視午餐,不但嚴格講求營養均衡及衛生,更會提供相關教育配套。
日本求生書包,竟為小學生帶來負擔?
日本小學生書包以堅固,能在發生地震時緩解衝擊,保護學童免受墜落物傷害為特點。惟近年書包價格飆升,成為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對毋須擔憂家庭開支的學童來說,物理上的負擔 —— 書包太重的問題,應該更切身。
工潮下的英國大學:能做到罷課不罷學嗎?
在 2 月初,第一天罷課剛過後,我的電郵就收到一封系內碩士生傳閱的公開信,信中寫道:學生們明白高教市場化的禍害,天價的學費、每年削減的學生資助,以及教師不合理的工資,三者其實環環相扣,大家應該保持團結,不應該把問題歸咎於教職員。
戰亂中,堅持教學的烏克蘭教師
在烏克蘭,有些老師教授網課時,附近一片頹垣敗瓦,甚至正在燃燒。而學生也陷於困境,有些要遠離家園尋找避難所,有些則離散到其他國家。但顛沛流離之中,雙方都未有放棄教育及學習,烏國總統澤連斯基亦強調教鞭之重要。
800 萬人僅得小學運算水平的英國,辛偉誠能否逆轉?
英國人數學之差,因前首相算不出 8 乘 9 而眾所周知。教育部遂仿傚亞洲的填鴨式教學,讓孩子去背「九九乘數表」,還引入上海所用的教科書,惟改革未見成效。全國 800 萬人僅得小學水平的運算能力,16 至 19 歲人士中更只有一半學數。如今換辛偉誠上台,新年依始便銳意「掃盲」,倡議把數學列為 18 歲前的必修科。但不少評論家質疑,此舉未能對症下藥。
金正恩導彈威脅下,日本朝鮮學校步向末路?
金正恩最近瘋狂試射導彈,構成日本重大安全威脅,波及到戰後遺留至今的在日朝鮮人問題。日本全國尚存 63 間朝鮮學校,為朝鮮後代提供北韓式教育,近來頻頻受到恐嚇及抗議,加上東京政府修例,令經費不足的朝鮮學校正骨牌式倒閉。
在英國學府,西方全人教育的初體驗
在這個學期,我要帶兩個課程的導修課。我工作的部門是「人文與科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Science),學生會在 3 年時間裡,經歷極度跨學科的訓練。他們會按興趣,選擇文化、社會、科學與工程,以及衛生與自然等其中一條路徑。可是,在第 1 年和第 3 年,他們都要學習一些跨領域的必修課,以走出既有學科的思維局限。
【Soul Monday】離島留學,不登校的孩子重新上學
突如其來的抑鬱,侵襲就讀初中二年級的掃部曉里,令他成為日本眾多「不登校」孩子之一,直至畢業也沒再上學,終日躺床而睡。不過,當掃部通過「地域未來留學」制度,隻身遠赴北海道的禮文島,入讀只有 58 名學生、全國最北的高中,新的生活環境和校園生活,反而讓他找到歸屬感,甚至成為島上名人。
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文革時的戰狼:在莫斯科紅場被警察毒打的中國學生
近年,中國的戰狼外交受到世界關注。在中國外交史中,也曾經出現過極端激進、勇武的時代 —— 文化大革命。其中,1967 年更爆發一場「莫斯科紅場流血事件」,令中蘇本來緊張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在事件中,中國留學生大鬧紅場,最終慘被蘇聯警察毒打。
以筆敵槍:緬甸政變下的青年雜誌 Oway
緬甸政變以來,軍政府被指強烈打壓言論自由,包括新增刑法第 505A 條,把發布「引起恐懼」言論或傳播「假新聞」的評論定罪,令多間知名調查報道機構被吊銷牌照。據指現有 57 名記者身陷獄中,數百名新聞工作者流亡國外。Oway 這本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青年雜誌,因而成為碩果僅存的獨立媒體。
【Soul Monday】以單車取代校巴,孩子更健康快樂
每逢星期三,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居民都會走到窗前或門前,觀看約 170 個踏單車經過的孩子。穿著黃色安全背心的體育老師 Sam Balto 從早上 8 點 10 分左右,就會帶領孩子們用單車通勤上學。以單車取代校巴近半年來已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上學方式,社區亦非常歡迎,因能減少交通擠塞和污染,還促進體育活動與社區發展。
以獎學金之名:日本青年的學債噩夢
現時近半數日本大學生利用的「獎學金」制度,並非對優材生作出的無償援助,而是等同港人俗稱 Grant Loan 的「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借錢來讀書,工作才還款。但學費和稅率加了又加,收入水平卻未見增長,令愈來愈多大學生貸款,亦愈來愈多畢業生負債。為求早日「歸零」,省吃儉用乃是必然,結婚生子也不用想。教育改變命運,只是不知更好抑或更壞。
課室暗角:韓國教師遭遇的騷擾、羞辱與暴力
韓媒近日廣泛報道,忠清南道一名中學男生在上課期間,躺在面朝黑板講解的女老師身後,以手機從下而上偷拍對方,部分學生還在訕笑,女老師則無視一切,繼續授課。相關影片在網上瘋傳,隨即引起全國嘩然,直指課堂秩序混亂失控、難以相信此事是在韓國發生。但多項調查顯示,學生侵犯教權或妨礙教學的事件持續增加,令教師身心受到威脅甚至傷害。
茶里:香港及台灣的神奇校規
我們都知道,校規的重點根本不在於內容,而是學校要透過校規來訓練學生的服從性,以便日後有一群「溫馴乖巧」的齒輪可用。所以像是「髮圈只能用某幾款顏色」、「襪子不能穿黑色」等規矩,雖然仔細一想有點莫名其妙,但也無傷大雅,大家從小都在乖乖遵守著。
疫情與經濟危機:高等教育泡沫爆破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過去不斷膨脹,多間學府升格為大學。然而,在少子化和移民潮雙重夾擊之下,今屆文憑試考生數字再創新低,在 41,196 名日校考生當中,有 17,269 名學生考獲「3322+2」的最低門檻成績,數字遠低於專上院校的 2.3 萬個學士學額。在美國和英國等眾多發達國家,近年均面臨高等教育泡沫爆破的危機,這些案例或可讓香港借鏡。
隱性課程:校規的社教化和規訓作用
相信很多讀者在中學時期都有過犯校規、被老師「捉儀容」,大家當時又有沒有想過要推翻校規?7 月 19 日,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男生林澤駿就在社交媒體表示,已向平機會投訴學校不允許男同學留長髮,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稱投訴獲接納,希望藉此推動學校廢除男生「髮禁」。現時亦已有不少教育社會學研究,分析校規對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作用。
【Soul Monday】小學生仿公司運作 銷售自家種洋蔥
充滿水分、味道帶甜的「沙律洋蔥」(サラダたまねぎ),是日本熊本縣津奈木町的名產之一。不過,近年成功把它推銷全國,甚至吸引縣外人慕名來買,則全靠當地約 200 名「小社長」。這些小學生成立公司,從洋蔥的培植、宣傳、銷售甚至網購,全都親力親為。孩子們從中學習,還能夠回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