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

|共201篇|

反璞歸真:瑞典讓學童多翻書寫字

瑞典學童上月已重返校園,告別機不離手的日子 —— 當地很多老師選擇還原基本步,重新把教學重點放於實體書、安靜閱讀及手寫作業,減少放在平板電腦、網上研究及練習打字的時間。此舉回應了該國政客及專家對教育極度數碼化的質疑,認為重用傳統方式有助孩子打好根基,但部分學者難以認同走回頭路。

美國新學年,由虛擬教師上課?

學生回校上課,教壇卻不見人影?美國調查顯示,全國多個州分的教師短缺情況正在惡化,遲遲請不到人手。很多學校遂聘請「虛擬教師」來遙距代課,各學區為此花費數千甚至數百萬美元。這種教學方式會否對學生構成影響?有聲音批評,與其花錢請代課,倒不如改善教師薪酬福利,留住人手。

南韓教師罷工,抗議家長欺凌成風

今年 7 月中旬,南韓一名 23 歲小學女教師在校內自殺離世。她輕生前,班上一名女學生用鉛筆劃傷一名男同學的額頭後,被涉事學童家長辱罵「沒有當老師的資格」,以及深夜時不斷致電及發短訊騷擾。悲劇激起全國同業憤怒,陸續自白也遭專橫父母及不守規矩的孩子欺凌,又集體請病假或年假以進行「迂迴罷工」,並將女教師死後第 49 天定為「公共教育暫停日」,希望防止悲劇重演。

【Soul Monday】不登校的孩子們,圖書館歡迎你

暑假結束,有些學生期待回校與同學見面,有些卻對重返學校感到難受。這時離家不遠又可免費使用的圖書館,或可成為學童暫時的避難所。8 年前起,鎌倉市中央圖書館在社交媒體 X(前稱 Twitter),呼籲不登校的孩子前來。學童們可在寧靜的環境看漫畫及輕小說,而且坐一整天也不會有人說甚麼。

英國 A-Level 放榜,成績大「通縮」?

上星期四 2023 年英國 A-Level 高考放榜,近年移民潮下愈來愈多港人報讀海外升學課程,相信有些香港學生和家長都十分關注英國情況。這一年的 A-Level 不單沒有放水「派 grade」,拿 A 和 A* 的平均比例更由 2022 年的 35.9% 降至今年 26.5%,跌幅接近 10%。諾定咸特倫特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Chris Rolph 便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今年的「成績通縮」現象。

美國大學的中國分校熱,正在退卻

十年前,美國老牌學府杜克大學在中國崑山市開設校區,當時美國學界正值一股中國分校熱。然而去年 11 月一次教職員會議上,杜克大學校長 Vincent Price 一方面表示自己為崑山杜克大學感到驕傲,很高興能幫到一些希望前往美國的學生,但另一方面指領導層考慮是否在 2027 年約滿後繼續與武漢大學合作時,必須要「明確看待」各種問題,例如地緣政治局勢不明朗,以及 COVID-19 期間的校園管理問題。

南韓鼓勵生育之道:減考試難度

南韓家長為確保子女贏在起跑線,自幼便提供各類私人補習,盼望他日在大學修學能力試驗(CSAT)考取優異成績。近年社會各界都意識到背後的連串問題,如教育不平等、年輕人不堪壓力患精神疾病,以及嚴苛考試制度減低國民生育意欲等。有見及此,南韓政府宣告降低入學試難度,有期望新措施能間接鼓勵生育。

借 AI 之力,能否防止下一宗校園槍擊案?

後疫情的美國有更多學生持槍回校,令其同儕、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更憂慮人身安全。安裝武器探測儀的學校明顯增加,尤其是在發生小學生槍擊教師事件的維珍尼亞州,事後多個學區引入人工智能(AI)支援的掃描系統。但部分人質疑,校方花費數百萬美元來增設的探測器,會否只能為師生營造出安全幻象。

【Soul Monday】中學生創業,自己賺錢支援兒童

善意的傳播,往往無遠弗屆。2020 年,年僅 15 歲的大阪女孩想空成立公司「株式会社 SOS」,經營玩具等面向兒童的廣告服務,並把 1 成收益撥作福利用途,旨在「為孩子們帶來歡笑」,首年銷售額便突破 3,000 萬日元。而當初驅使她創業的契機,正是一則發生於千里之外的捐款新聞。

【只有黑暗沒有榮耀】校園暴力,南韓人的「集體記憶」

Netflix 劇集「黑暗榮耀」帶動南韓社會討論校園欺凌問題,但諷刺的是,導演安吉鎬亦被爆出在年少留學時曾參與欺凌。欺凌事件在南韓異常普遍,目前卻只能靠受害者長大後站出來指控,欺凌者才會受社會譴責,但他們仍不必為造成他人身心創傷負上刑責。受害者希望往後不必靠自己「復仇」,欺凌者也能得到應得懲罰,甚至是學校及當局能從源頭杜絕欺凌問題。

【專訪】城大學生會浴火重生 勉勵學界不放棄

走過低迷的日子,城大學生會終於在今年 3 月以自組公司的形式,租用深水埗一座商廈的兩層單位,期望在約 3,000 呎的空間內為城大學生提供活動空間,重新建立學生的歸屬感。由拆毀到重建,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署理會長劉浚傑希望這次浴火重生的經歷,可以勉勵其他學生組織,在困難的日子中,不輕言放棄服務學生的初心。

【綁架生意盛行】尼日利亞式安全:輟學

不時都有廣告呼籲大眾捐款,以幫助非洲兒童接受教育。當地兒童失學問題值得關注,不過在西非國家尼日利亞北部的學童及家長們,卻有另類學習煩惱 —— 孩子上學可能會被綁架。單是 2021 年,當地就有過千名學生被武裝團夥擄去。許多尼日利亞人一直活於被綁匪綁架勒索的恐懼中,只好讓孩子停止上學,遠離校園。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五】老師應該教些甚麼?

隨著 AI 工具普及,教育界首先擔憂的是學生作弊問題,不少院校都以封殺 AI 強硬回應。然而,AI 作為未來發展大勢,不少技能不再是人類專利,「AI 清零」未必是出路,有教育部門毅然決定「與 AI 共存」,但問題是老師應該教學生甚麼?有甚麼無可替代的技能,值得我們在 AI 時代裡用心栽培?

移民家庭最關心的問題:在哪裡養育孩子最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近發表一項有關兒童福祉的報告,根據全球最富裕國家的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環境、教育體系、育兒假政策等進行排名。英國廣播公司(BBC)參考了其中一些評分,為準備移民家庭尋找養育孩子的理想地。

日本學校午餐保質素外,更是一場教育

在日本,學校午餐不只是提供溫飽,以及為發育中的兒童供給足夠營養,更是與食相關的最好教材,並可作為學童日後健康飲食的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學校尤其重視午餐,不但嚴格講求營養均衡及衛生,更會提供相關教育配套。

工潮下的英國大學:能做到罷課不罷學嗎?

在 2 月初,第一天罷課剛過後,我的電郵就收到一封系內碩士生傳閱的公開信,信中寫道:學生們明白高教市場化的禍害,天價的學費、每年削減的學生資助,以及教師不合理的工資,三者其實環環相扣,大家應該保持團結,不應該把問題歸咎於教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