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作家收多少稿酬才算合理?美國前雜誌編輯 Terry McDonell 出版的著作談及美國文壇稿酬升跌,指出大文豪海明威曾經憑藉自身名氣,索取雙倍稿酬,雜誌社卻總是滿足其要求,其稿費經常被視為文壇天花板。
文字
|共34篇|
鴻若遠:細思極恐 —— 當四小龍蛻變成青頭龍
早前網上瘋傳著一組照片,一個指示前往青龍頭的中英文路牌,中文名字由「青龍頭」錯變成了「青頭龍」。被網民嘲笑其製作粗疏,還附上另一張照片,見一名身穿反光衣的警員,不知道是正在貼上,還是要把中間一字撕下來。但從警員戴著口罩可知,應該是這近年發生的事,而不是舊圖重溫。
ExplainerHK:金管局的 MS Office 錯誤示範
香港的公營或官方機構在傳達訊息時,一向較著重行文用語,追求用字準確,文案設計和圖像運用往往不是他們的強項。儘管近年一些大型項目的文案設計開始與私人大企業的水平看齊,例如「北部都會區報告」不再使用漸變淡色背景,但設計粗疏的官方簡報和數據展示依然常見。金管局在今年 5 月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簡報,共有 37 頁,當中可以挑剔的地方有很多。我們就姑且只抽取簡報中一張圖表,看看問題在哪裡,以及怎樣可以改得更好。
Moyashi:禁欲的機器
Pomera 的定位算是在 Netbook 和 Chromebook 的延長線上,把上網的功能都摘掉,但以輕便、更長使用時間作為賣點,成為純粹公務用的機器。在這種思維下,單一功能反而是它的優點 —— 不給你使用其他功能的機會,讓你專心文書工作。在物理層面上逼你專心的禁欲機器,也許電子閱讀器亦可以算在其中。
Moyashi:你的原稿含有違法訊息
在網絡已經發展成無處不在的今天,檔案不再需要在本地儲存,連作業系統運作都可以雲端處理。不過當所有資料都交出去後,就會衍生私隱的問題 —— 你不知道系統會不會審查自己的資料。
網絡科技為英文帶來的五大改變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日常所用的語文,其實一直有變。在香港的學校,學生很多時依然在學習電子時代之前的英文。可是,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家 Vaclav Brezina 近日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在網絡世代下,英國人的日常英語,出現了五個明顯轉變。
鄭立:當使用太多括號或者引號時,你也會感到視覺上不快嗎?
如果要寫一段像這樣的文字,當中有很多「括號」、「引號」,或者「各種不是很常用」的標點符號,例如「冒號」、「破折號」,再加上大量的註解(比方說寫一堆英文再用括號括著),而在一段裡出現多過一次(即是在一段中佔比很高)的話,我就會覺得很不順眼(就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日本小學「潮物」:10B 鉛筆和沾水筆
日本家長近來發現一個現象,自己童年時常用的 HB 或是 B 鉛筆,已經快被淘汰。很多學校指定或建議使用 2B 鉛筆,10B 鉛筆甚至成為最新「潮物」。同一時間,有推動電子學習的小學仍然重視手寫,並向學童提供沾水筆。在打字遠多於寫字的 21 世紀,一支筆到底反映了甚麼變化?
鄭立:我不喜歡用感嘆號的原因
這種強烈的情緒,其實很容易擾亂讀者的感受,除非你的文字功力非常好,否則很可能傳達了錯誤的感情,惹人誤解。
鄭立:情緒文字不會感動人心,樸素反而更動人
寫感動人心的文章,依靠的是自身的真誠。若你足夠真誠,就算寫得平實,削去一切情緒性的文字,文章還是能夠感動人,甚至更能感動人,因為它根本不需要多餘的修飾。
鄭立:從熱門中探究冷知識,從冷門中找大眾趣味
故此,寫文章,就要先看題材是冷是熱,熱中求冷,冷中求熱,這樣文章才會變得有趣。
鄭立:寫冷門題材文章,可讓你的讀者數突破同溫層
冷門題材在網絡上的流通量較少,有興趣的人找到的機會就大很多了。加上網絡能夠打破地區限制,全世界的讀者都能找到你,就算感興趣的人只有百萬分之一,也能夠有幾千位讀者。他們找到文章後還能用機器翻譯,只要你寫的文章能吸引某些群體的興趣,就多了一群讀者。
林靖風:陶傑與林夕「瞬間印記」—— 鄉愁三韻
作家陶傑與填詞人林夕首次攜手合作,以「瞬間印記」為創作主題,舉辦書法與畫作並存的展覽。從一段視覺上的旅程,覷看內心絮語的風景。
鄭立:為甚麼我喜歡寫怪論?
最吸引我的作者,並不是分析型的評論家,也不是護航型的文棍,而是有創意並幽默地作出嘲諷的作者,他們用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出世道的荒謬與憂患。所以我最喜歡看的作品類型,其實是「怪論」。而我最有印象的,就是以前報紙上一個叫作「哈公怪論」的專欄。
鄭立:評論事情,評論人,還是評論「評論人」?
怎樣可以炒花生而得罪比較少人呢?這就衍生出第 3 個流派,那就是「評論評論人」,不去評論名人,改為評論那些評論名人的人。
鄭立:你以為在杯葛別人,實際上是杯葛自己
你跑去杯葛他人,往往是以卵擊石,損失的比對方還要多,最後變成杯葛自己。不要高估自己受歡迎的程度,更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控制讀者的行為,寫文章的人就該保持謙卑,你不過是個寫字佬而已,別人看了也不一定同意你的話,更不會聽你指揮。
鄭立:寫文章時如何利用各種「可能」去推卸責任?
去廁所或會觸犯法例、睡覺或會觸犯法例,到底有沒有犯法呢?其實他們也不知道,多數是沒有。他們用一個「或」字,就可以隨意利用公職身份,去拿不存在的法例恐嚇公眾,你若然追究,他又可以辯稱自己只是說「或」,即是可能犯法,也可能不犯法。
黃宣游:Presentation 第一戒 —— Show, don’t tell.
長篇大論的教學內容,配合久違了的 PowerPoint「文字藝術師」,以及苦心卻又拙劣的 Office 過場動畫…… 這份目測跟筆者年紀相若的 PPT,實在不像一份會在設計學院出現的教材,哪怕講者飛天遁地,配合這樣的簡報瞬即自廢一半武功。
【星 CUP 人物】捨正取簡,有理由嗎?
多年來,香港各界都就中文教育應採用正還是簡體字而爭論不休,今集「星 CUP 人物」,專欄作家盧安迪就與陶傑分享,為甚麼用捨正取簡,並不可行。
社交媒體下一站:Clubhouse
互聯網在過去三十年迅速普及起來,主宰了市民大眾的溝通模式。隨著時代變遷,科技不斷進步,人們有不同需要,由千禧年代初的 ICQ、MSN,再到 Facebook、WhatsApp,以及近期的 Signal 和 MeWe,互聯網已經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交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預測,語音程式或會牽起下一波社交媒體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