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口

|共7篇|

唐明:粗口的道德悖論

台上那些道貌岸然的政客,雖然不講粗口,英語也很流利,使用的似乎是很有教養的詞彙,但是嘴裡吐出的每一句廢話,錄音機式的反反覆覆,是對社會主流意見最大的蔑視,實在難聽過粗口。但街邊一名斬叉燒的廚師,即使滿口髒話,但他的話有道理、有良知,他的粗口反而是正義的聲音。有些人從不講粗口,不代表人格高尚;有些人嘴裡污穢,內心卻有一片磊落。

講粗口者,做人較真,坦白誠實

講粗口的壞處人人都知:既傷害別人,更有損自己形象,總之「失禮」。然而,講粗口亦有不少不容忽視的好處,以前報道過粗口不但口語表達能力較為優秀、有止痛及減壓效果、IQ 較高,更加能增進社交力,現在再有研究指出,講粗口的人較為可信,髒話與誠實之間存在正面關係。

粗口的起源

據稱,周天子烈王駕崩,齊威王遲到惹眾怒,回嗆一句「叱嗟,爾母婢也」,正是「他媽的」之初試啼聲;美國第一句明文「F 字」遲至 1968 年方才刊於雜誌 Harper’s。不同文化有不同粗言穢語(或者沒有,例如日本),起源演變各異,但在大腦的結構中,所有粗口同屬一個區域,而且不是左腦語言區域--起碼美國認知科學家 Benjamin Bergen 如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