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英式粗口更好聽?

A+A-

以 BBC 為代表的英國 RP 口音,由於優雅端莊的派頭,常令人產生英國粗口也更好聽的錯覺 —— 這不是英不英奴的問題。確實,比起通行全世界的 F 字,英文裡頭還有一些特具英國特色的粗口,今天聽起來甚至有點過時的「雅趣」。

英國「國罵」首屈一指要數 Bloody。我永遠也忘不了以前看的一齣喜劇,就有中文字幕將 “I am the bloody prince” 這句話翻譯成「我可是血腥的王子!」可嘆翻譯這片苦心真是全部照了溝渠。

“Bloody Hell!” 是「老派」英國人怒氣沖沖最接近爆粗的表達,可以翻譯成「真他媽見鬼!」

Bloody 據說是起源於 17 世紀一班叛逆的貴族青年,他們外號 “Bloods”,大概也是一群憤青。和古往今來所有叛逆的年輕人一樣,叛逆搗蛋都由喝酒開始,由於這群人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導致 “Bloody drunk” 之說,Bloody 由此誕生。

有說 Bloody 來自德語 Blutig,意思是「極端的」;有說是英荷戰爭時由荷蘭語 Bloote 引入,意思是「徹底的」,兩者大同小異,都是用來加強語氣的助詞。其實完全算不上粗鄙,直到 18 世紀中葉才開始變成髒話,偉大的莊遜先生在他那部千秋萬世的字典裡就界定了 Bloody 十分粗鄙(very vulgar)。更不幸的是,把關印刷的人認為 Bloody 是暗諷「基督的血」,因此等同褻瀆;還有人說 Bloody 是  “By Our Lady ”(聖母瑪利亞)的縮寫,這顯然也有褻瀆之嫌 。

但是在等級大過天的英國,尤其是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由於 Bloody 多數為窮人,哦不,基層市民所使用,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當然要避之則吉,所以由 Bloody 又衍生了一連串讀音近似的助語詞,譬如 Blimey、Blasted、Bleeding、Blinking、Blinding、Blooming,甚至連 Blessed 也不能倖免。

另外兩個國罵也都由 B 字開頭 —— 大概英國人有不列顛(Britain)情意結?

其一是 Bollocks。Bollocks 顯然是從 Ballocks 而來,也就是卵蛋。貫穿古今中外,粗話都離不開性器官,但 Bollocks 比較輕描淡寫,通常指胡說、放屁、見鬼等,用法接近中文的「鳥」。「水滸」裡俯拾皆是的鳥人、鳥說、鳥賊、鳥事,都可以用 Bollocks 概括,最貼切的翻譯可能是「扯淡」,當然,中文的這個「淡」也是委婉化的結果。唯獨 “Dog’s bollocks”,字面意義上的「狗蛋」,用法恰好相反,是稱好的意思,可以表達「好極了」;這個用法有點近似「蜜蜂的膝蓋」,Bee’s knees。「蜜蜂膝蓋」或許可以說得通:Bee’s knees, sweet! 「狗蛋」到底好在哪裡?願請教大神。

另一個 Bugger,一望而知就不是好事。Bugger 一般用來表達衰咗、玩完、弊傢伙,但也可以用來罵人笨蛋、蠢材、爛人 —— 而並不一定是特指那些在性交上有這種癖好的族群,如果有人說 “We’re all buggered”,絕對不是說他們剛參加完一場狂歡大會。十分相似的還有一個 Sod,一般解釋說字源是「一片草皮」,但草皮有甚麼骯髒粗鄙可言呢?我覺得最有可能還是由 Sodomize 衍生,根源和 Bugger 一樣。Sod 的用法和 F 字差不多:Sod off,滾開;Sod it,討厭;Sodding,該死的;Sod 單用也是罵人死蠢、鳥人、討厭鬼、倒楣蛋,但又比 Bugger 的惡意稍微少一點,譬如 “That poor sod”,有一半憐憫一半看戲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Bugger 雖然粗鄙,卻還有一層奮鬥、堅持、咬緊牙關的意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不是有 “Keep Calm and Carry On” 的口號嗎?其實也可以說 “Keep Buggering On”,簡寫 KBO,這三個字最先還是由邱吉爾加持:”We must just KBO!” 據說邱吉爾和羅斯福每次通話之後,也會用 KBO 道別。人生的雞毛蒜皮,日復一日,憂愁煩惱,生離死別,是全人類不分貴賤的共同命運,任誰都要想辦法好好過下去,KBO 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