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科學

|共22篇|

【*CUPodcast】面對創傷,人人反應大不同?

人作為韌性極高的物種,無論遭逢任何困難,我們總能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然而,過程中不免經歷各自的創傷,不論是環境使然,或是家庭累積下來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成長中的痕跡。面對創傷,有人會遷怒於他人、有人腦袋會一片空白,甚至以失憶應對。

腦退化觀念革命:長者邁向「第二童年」

搞不清自己身在何方、認不出至親、最後只能吐出幾個單字…… 腦退化的歷程,不論發生在自己還是家人身上都是惡夢。有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學者指出,目前有學說將阿茲海默症理解為逆轉成長的疾病,就如逆向地經歷人生「第二童年」。此說尚未能為治療帶來突破,卻有助我們體諒病者困境,甚至反省主流的線性人生觀。

【*CUPodcast】相反意見為何令你暴跳如雷?

小至家人之間的生活習慣,大至全球矚目的政治議題,人際間都無可避免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這種時刻,有人惱羞成怒,有人卻平心靜氣。能讓人不慍不怒面對相反意見的,是願意聆聽的心。撰寫「你都沒在聽」一書的凱特.墨菲(Kate Murphy),就試圖解釋她建議大眾學習聆聽相反意見的原因。

【*CUPodcast】睡眠與做夢是創意煉金術?

睡眠時,大腦會在非快速動眼期,為我們處理清醒時習得的事實記憶,但要將這些記憶粹煉應用,則是快速動眼期的工作。此外,伴隨快速動眼期而來的做夢階段,成為不少學者和藝術家突破既定思維的關鍵: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在夢境中發現符合規律與邏輯的元素週期;英倫樂隊 The Beatles 創作的經典名曲,同樣拜夢與睡眠所賜。

【*CUPodcast】沉睡時,大腦為記憶忙甚麼?

人類一生平均花 26 年來睡覺,佔生命約 3 分 1 時間,乍聽之下似乎十分耗時,有不少人就將睡眠視為次要,情願將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然而,在我們沉睡之際,大腦其實正搬運白天習得的記憶與知識,將它們變成長期記憶。要保養好大腦,鞏固學習能力,足夠睡眠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CUPodcast】音樂如何啟發大腦?

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下一代在學業、職業、向上流動等能力的整體表現都相對較弱,我們多將這種現象,歸因為家長的教育程度與職業等方面較遜色。其實,還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決定了兒童多方面發展的表現:成長中聽到的聲音與腦部發展,互為關係。

大腦黑客:腦神經治療技術,讓記憶更易被篡改?

大腦黑客像遙距打開電腦檔案一樣打開你的大腦 —— 在本世紀不少科幻小說和敵托邦題材的作品中,類似構想並不罕見。偷偷篡改某人的記憶,甚至透過集體修正,繼而改寫歷史真相,聽來充滿電影味道,但 BBC 綜合腦神經科學家及防黑客公司的推算,認為這種入侵行為並非那麼遙遠,甚至比大眾所想來得接近。

當你心情澎湃時,你的大腦怎樣活動?

當看到一場精彩絕倫的歌劇或音樂演奏會,我們很容易投入演出之中,覺得心情澎湃,甚至激動落淚。當我們心情澎湃,大腦到底是怎樣活動的呢?來自加拿大的太陽馬戲,為了解觀眾的心理反應,在去年 4 月便與科學家合作,探究人們在觀看情感澎湃的表演時,大腦會有甚麼改變。

視覺即錯覺

兩年前,第一世界為一條裙的顏色爭持不下,最後由科學家出面調停:若說白金裙由大腦自動補光而來,其實藍黑裙也一樣,來自腦部一連串對電波的解讀與重構,最後配對出相應的顏色。換言之,所謂現實是一種大腦重構過的現象,視覺只是一種錯覺。美國腦神經科學家 David Eagleman 說法更進一步:所謂現實,就在大腦之內。

高能量飲食有害大腦

對於大眾,糖份和脂肪與肥胖同義,被認為是心臟疾病、肝病、糖尿病的元兇,雖然相關研究不無爭議,但高熱量飲食(多糖高脂肪量)不利身體健康,已有公論;近年亦有不少實驗指出,除了促成身材走樣,原來糖與脂肪亦會影響大腦表現,甚或會削弱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超級記憶是如何煉成的?

「記憶運動員」記憶力超群,即使在壓力下鬥記毫無關聯的資訊,如記牌記字母記數字甚至人名,都能倒背如流技驚四座。近日於科學期刊「細胞」發表的一篇研究就專門探討記憶竅門,並發現一個發明自古希臘記憶法能大幅增強記憶力。

「記憶痕跡」的恐怖由來

電影「沉默的殺機」(Hannibal)中主角漢尼拔在受害人還生存的情況下剖開頭顱,烹調人腦。單是想像,已讓人毛骨悚然。不過,出生於 1891 年 1 月 26 日的加拿大籍外科醫生 Wilder Penfield,就是為大腦外露的病人,進行大腦觸覺測試的始創者,並製作了著名的「大腦地圖」。

神經營銷:神經造影可讀心測謊?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自 1992 年面世以來,為人類觀察大腦的能力,開闢了掌握大腦活動和機能的途徑。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Barbara Sahakian 與神經科學家 Julia Gottwald 近日的新書,探討了神經造影技術如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的看法,fMRI 一方面於神經學和醫學貢獻重大,另一方面亦具備局限和風險。

老鼠的情感世界

老鼠不會笑--起碼不會像人類那樣笑--從何得知牠「快樂」與否?科學家觀察老鼠的腦神經活動,再與表情動作對比,發現當老鼠興奮時,耳朵會放鬆側向一旁;疼痛的表現則似足人類:雙眼緊閉、鼻與頰部拉平、耳朵傾前,甚至有一張「鬼臉表」測量老鼠的痛楚度。不過首先,為甚麼要研究老鼠開不開心?

粗口的起源

據稱,周天子烈王駕崩,齊威王遲到惹眾怒,回嗆一句「叱嗟,爾母婢也」,正是「他媽的」之初試啼聲;美國第一句明文「F 字」遲至 1968 年方才刊於雜誌 Harper’s。不同文化有不同粗言穢語(或者沒有,例如日本),起源演變各異,但在大腦的結構中,所有粗口同屬一個區域,而且不是左腦語言區域--起碼美國認知科學家 Benjamin Bergen 如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