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清拆的古蹟,固然是保育行動的焦點所在,但那些已經拆卸的歷史建築,是否除了「懷舊」和「哀悼」之外,便再沒有討論意義?研究香港建築歷史 10 年的黎雋維,就決定展開一個不一樣的保育行動 —— 用 NFT 藝術品的形式重構舊建築,在數碼世界將之永久保存,再將得益重投研究。
建築
|共130篇|
【烏克蘭戰爭】抗俄之際,不忘保存蘇聯建築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上月指出,至少 98 座烏克蘭文化及宗教場所被毀或受損。前蘇聯的標誌性建築及多處世界遺產受威脅,引起國際關注。蘇聯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則較少人過問,甚至充滿政治和歷史爭議,但一些志願人士仍想拯救它們,在戰火下搶救下一磚一瓦,以及烏人的遺跡。
2022 年普立茲建築獎得主:綠色建築未來在西非?
今年 3 月揭曉了新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該獎項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是業界最高殊榮,表揚「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今年得主是布基納法索建築師凱雷(Francis Kéré),他不單克服資源限制,更融合傳統技術,展示了綠色建築的未來。
荷蘭城市 Almere:自建住房、居民參與城市建設典範
一直以來,相比其他歐洲國家,荷蘭自建住房的比率較低,但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當地迅速發展自建住房概念,進而強調居民參與規劃社區,Almere 就是其中甚得注目的城市。
黃宣游:建築以外的屋邨美學(上)
香港舊時公共房屋的建築設計享譽國際,各界學者專家已著墨不少,惟每當談及近代的設計,往往讓人唏噓不已。香港城市整體美感的病徵,也許已是陳腔濫調,我卻不禁好奇,到底是大家已經失去了分辨好壞的能力,還是對刺眼之景視而不見呢?
未來城市,將以 3D 打印製造出來?
衣食住行是人民的基本需要,住屋問題則是當中最難解決的一環,牽涉大量的土地及財政資源之餘,也需要相應的建築技術。建築學家、工程學家過去一直研究如何以更快捷、更便宜、更安全的方法興建大量房屋,以滿足日漸膨脹的人口。而近年新興的 3D 打印技術,或者可以為整個建築業界,帶來新一波的科技革命。
【展覽 】在家看展覽 ── Zaha Hadid Architects 的城市境築
疫情持續,即使想外出看展覽,場地也未必開放,安在家中有辦法看展覽嗎?近日的 HKDI Gallery 年度旗艦展覽「Zaha Hadid Architects:城市境築」,就是由國際著名建築事務所 Zaha Hadid Architects(ZHA)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策劃,當中展示出多個建築模型、建築繪圖及圖解、電腦成像等裝置及展品,向大眾呈現 ZHA 因應不同環境及需求,而出現的破格創新建築設計。此外,它們亦提供虛擬展覽體驗,觀客安在家中,便可透過網絡遊走實地展覽,可說是疫情中的另一選擇。
失落的平昌人:4 年過去,冬奧只剩一場空
作為南韓最窮的地區之一,平昌這個鄉郊地方本來毫不起眼。直至 2018 年,當地作為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在那 16 天吸引住全球目光,欣賞各國健兒競技較量。但那些鎂光燈,卻是剎那光輝。4 個寒暑過去,平昌人寄望的外國旅客和經濟繁榮,兩者皆沒蹤影。如今只有場館拆卸後的空地,以及冷清蕭條的食肆和景點,紀念那場體育盛會。
安靜、低成本、無過敏的被動住宅
隨著氣候問題加劇,新興的節能建築設計「被動房屋(passive house)」正在紐約及其他城市流行。此類房屋的通風系統會為室內空間持續換氣,加上超級絕緣的結構,即使有鄰居正在做飯,其他單位也不再聞到任何氣味,在客廳也不再聽到交通噪音。而且該類房屋具有高節能效益,有利於環境之餘,也為居民省下不少帳單費用。
抵禦超級寒冬的冰島鐵皮屋
北大西洋島國冰島,鄰近北冰洋,是全球十大最寒冷的國度之一,冬季平均溫度低於零下,北部的話,零下十度也並非罕見。彭博社就有專題報道,向讀者介紹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別樹一格的鐵皮屋,如何保護國民渡過漫長的寒冬。
我們要經商場回家:香港商場上蓋屋苑是如何誕生?
在香港稍有生活經驗都必定知,商場是無數市民回家必經之路。但究竟以商場作為平台(Podium)、在上蓋興建住宅物業的發展模式,在香港是何時出現?它們是如何主宰香港城市發展,成為新城鎮最常見的建屋模式?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臨近春節,又會有風水師傅在各大媒體出現,分享如何移動擺設,在新一年催旺運勢。很多現代都市人會覺得風水沒有科學根據,只是一種迷信,但其歷史可追溯至晉朝,是華人傳統文化一環。在港英時期,香港曾經是一個華洋混雜的大熔爐。香港知名保育家華德斯(Dan Water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分享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烏茲別克名城撒馬爾罕 —— 偏離歷史的復修
公元 1370 年,帖木兒建立帝國並定都撒馬爾罕(Samarkand)。這座歷史名城位於烏茲別克,是絲綢之路在中亞的重要路口。15 世紀初建成的比比哈奴清真寺今天仍閃閃生輝,矗立在撒馬爾罕;因為經過大幅重建,歷史痕跡通通不見。多年來,應否修復、如何修復清真寺等撒馬爾罕歷史建築,一直是遊客、當地人、學者、政府及國際機構的爭論話題。
倫敦的舊發電站與 2021 年最後一束光
那天 4 點鐘日落,剛好是香港踏入新年的時刻。在 2021 年,倫敦最後一束光下,我們用手機上香港天文台,以香港時間倒數一次。十、九、八…… 三、二、一,一班人自 high 地相擁,然後說聲 Happy New Year,旁邊的當地人則像巴特西公園的湖畔一樣平靜,釣魚的還是釣魚,談情的還是談情。
火星混凝土原材料:太空人的血汗?
太空任務危機四伏,太空船暴露在宇宙輻射、太陽粒子及微流星的危險之中。假如真的要進行遠程載人飛行任務,例如派遣飛船在火星建立基地,船隊需要有建造保護屏障的材料和器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太空員產生的尿液和血液中的化合物,可製成堅固的混凝土,未來或能在太空旅行和建立殖民基地中發揮關鍵作用。
【傳統波斯智慧】捕風塔可助城市渡過熱浪?
由古埃及到波斯帝國,一種巧妙的捕風方式助人們保持涼快數千年。在氣溫急遽變化下,熱浪頻繁出現,人們希望在降溫之餘,同時達致溫室氣體零排放,「捕風塔」這種古代智慧,或可再次幫助人類環保地度過酷熱天氣。
英國最缺甚麼工種?
自去年開始,香港出現移英潮,但港人要在他方安身立命,就職會是一大關鍵。BBC 新聞近日引述最新調查指,英國在取消防疫限制的 3 星期內職位空缺迅速增加。在 8 月首星期,英國各地合共刊登 170 萬個招聘廣告,其中對攝影師、農夫、泥水匠等職業需求最大。
為何中國建築業愈來愈吸引女性?
建築工人講求繁重體力勞動,通常以男性為主。不過「華爾街日報」報道,近年中國愈來愈多女性一反傳統成為建築工人。鑑於生育率低下及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短缺,僱主們亦開始招聘更多女性,從事各類重度勞力行業。
世上最古老家族企業,1443 歲的金剛組如何屹立至今(下)
高松會長獨排眾議,決定對金剛組伸出援手,由高松建設派任金剛組的現任社長刀根健一回憶,當時會長只說了一句話:「金剛組如果倒了,就是大阪同業之恥。」
世上最古老家族企業,1443 歲的金剛組如何屹立至今(上)
被譽為「現存世上最古老的家族企業」,2018 年盛大慶祝創立 1,440 週年,金剛組在日本飛鳥時代就已存在,對比中國歷史約是南北朝時期,比隋唐盛世還早上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