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共149篇|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土耳其「抗震」建築,為何倒成如斯慘狀?

土耳其週一連續發生兩次強度 7 級以上的地震,超過 1.2 萬人喪生。不少現代高樓呈「熱香餅式」(Pancake mode)結構性倒塌,被詬病為傷亡慘重的主因。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報道,一些近年興好、聲稱抗震且建築質素佳的大樓,同樣不敵地震而迅即崩塌。專家質疑,即使這次地震強烈,但建造得當的建築物,理應不易倒塌。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包容神經多樣性?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組裝房屋:嶄新技術的局限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建築雙年展】「集籽種城」—— 重新發現城鄉之美

在高樓林立的建築物及社區之中,香港是否有著不為人之的活力與美感呢?近日有一個以「集籽種城」為主題的建築雙年展,邀請了 50 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如建築團隊、NGO、大學的研究團隊、民間組織等,共同探索怎樣令社會上的不同元素共存,並取得平衡。

英王查理斯三世規劃的夢幻樂園:龐德伯里

查理斯三世苦等 70 年後終於登基為英王,其一舉一動繼續受到各界關注。有媒體就發現,查理斯三世原來精通藝術,更戲稱他為「皇儲身份耽誤的水彩畫家」。其實,這位新任英王還有另一個身份 —— 城市規劃師。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講述他獨定的規劃準則,如何應用於多塞特郡一個名為龐德伯里(Poundbury)的新市鎮。

抗震、耐火還能屹立 90 年!木造大樓成日本建築新主流

日本建築業近年掀起節能減碳風,木頭取代鋼筋水泥成為重要建材,一般人很難想像木造大樓的安全性,但許多新建案已經以純木來建造。「日經商業」指出,純木造大樓的價值,在於其除了以石膏板覆蓋梁柱的耐火結構,還使用承受水平力的格狀耐力壁。格狀耐力壁使用一般販賣的木材,經預切加工後,以接頭等和小螺絲接合,小型承建商也可輕鬆施作。一位負責設計的建商強調,不同於傳統的石膏板被覆,這是進化後的耐火建築物。

「活化」鬥牛場:西班牙的舊地新用

鬥牛這項西班牙傳統競技,已不復數十年前般興盛,2019 年舉辦的賽事較 10 年前少近一半。兩年多的疫情再加快其式微步伐,全國約 1,700 座鬥牛場大多變得凋零。但問題是,這些場館不只佔地龐大,還多坐擁市中心的優越地利,任其空置未免浪費。如何「活化」此類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成為當地重要課題。

【消失的香港建築】爐峰塔:一代人記憶中的山頂

山頂凌霄閣的前身,原是香港本地建築師鍾華楠設計的爐峰塔。由 1972 年落成至 1993 年拆卸,不過 21 年,混合了現代主義及中式元素的爐峰塔已盛載了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也標誌著 60 年代香港建築的發展。最後一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帶大家回到記憶中的太平山頂。

【消失的香港建築】曾經香港 —— 新古典與哥德的華麗結合

今日站在中環的環球大廈前,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棟紅磚與花崗岩相間、富有倫敦特色的建築 —— 第三代郵政總局。它的風格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及哥德式元素,在香港現存建築中並不常見,可惜於 1976 年因填海及地鐵站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就將這棟常被稱為「最美香港建築」的舊郵政總局,再次呈現大家眼前。

【消失的香港建築】皇后碼頭:低調的權力象徵

1925 年,第 17 任港督金文泰在第一代皇后碼頭登岸履新,自此皇后碼頭便成為港督及英國皇室來港必經之地。然而,即使被評定為一級文物建築,第二代皇后碼頭還是在 2007 年因中環填海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我們將再訪這個低調的權力象徵。

【消失的香港建築】歷經多場社運的天星碼頭

擁有 60 年歷史的香港大會堂,最近成為「最年輕」的一棟法定古蹟;不過屬於同期建築的天星碼頭,卻早在 2006 年就被拆卸,當時的保衛行動,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從建築風格、歷史、社會議題等不同層面,為大家導賞這個消失了的天星碼頭。

【消失的香港建築】德國會所:殖民時代的上流娛樂場

若曾經歷 50、60 年代的香港,便有機會見過一棟充滿殖民地特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 德國會所。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經歷過日佔時期,從德國上流社群的聚腳點,變成聖若瑟書院的校舍,隨著 1962 年拆卸,它背後的故事也漸漸被忘記。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就帶大家回到過去,看看這棟風光一時的德國會所。

【短片】NFT藝術 再現消失的香港建築

面臨清拆的古蹟,固然是保育行動的焦點所在,但那些已經拆卸的歷史建築,是否除了「懷舊」和「哀悼」之外,便再沒有討論意義?研究香港建築歷史 10 年的黎雋維,就決定展開一個不一樣的保育行動 —— 用 NFT 藝術品的形式重構舊建築,在數碼世界將之永久保存,再將得益重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