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處熱帶地區,城市高度發展,熱島效應對於城市氣溫影響很大。「紐約時報」報道,為應對氣候變化,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正在找方法為城市降溫,從建築設計入手,使城市變得更宜居。
建築
|共160篇|
防洪技術、抗震塗料、救災旅館…… 日本防災產業正火紅
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 1.1 度。世界各地都引發了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日本在防災與抗災的技術與商業應用,正不斷受到關注。日本不僅大型企業,連新創公司也都已準備好將防災相關產品和服務,致力拓展到海外。
漫天烽火,烏克蘭樓價不跌反升?
受俄羅斯入侵影響,去年烏克蘭經濟萎縮 3 分 1,通脹率升了 4 分 1 以上,需要仰賴西方社會的數十億美元資助來替政府買單。但戰事持續至今,僅得靠近前線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樓市重挫,反觀西部的樓價增幅高達 75%,就連首都基輔北部的樓房也熱賣當中。為何漫天烽火之下,地産交易如此旺盛?
時至今日,科學家仍未能準確預測地震何時發生
9 月 8 日,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是當地至少 120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超過 2,800 人死亡。如此強烈的地震在北非甚為罕見,但即使在經常發生地震的地區,仍難免傷亡嚴重。近日美國新聞網站 Vox 就整理了有關測量地震的最新資訊。
希特拉出生故居,怎改建好?
1945 年 4 月 30 日,希特拉在德國柏林元首地堡自殺。蘇聯曾於 1947 年嘗試炸毀地堡,戰後 1949 至 1956 年又與東德拆除附近的帝國總理府。1958 年,東德更徹底拆除整座建築群。拆毀象徵希特拉掌權及最後留駐之地,能避免成為後世新納粹分子的朝聖地。不過在奧地利,如何處理其出生房屋成為棘手問題。
蝸居亦成美國人置業首選?
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烏克蘭戰爭】重建家園,先從組裝屋開始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突破 500 天,烏克蘭各處受到嚴重破壞,大批逃至外地的國民無家可歸。世界銀行估計重建費用多達 4,110 億美元,意味當地需要更省錢、省時、省力的方法,以迅速增加住屋供應。由烏國本土公司 HOMErs 設計的簡易組裝屋,或許會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瑞典「木城」計劃:未來城市的想像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舊工業區,滿是荒廢的廠房和停車場,發展商計劃在這裡建造一座「木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木材建築項目。現代木材結構建築好處多,既廉價且防火,採用木質建材更是應對氣候暖化的方案。
夏海安:底特律真的是生人勿近嗎? (上)
去年冬天,我趁美國旅遊簽證尚未到期,就和家人從加拿大租車自駕前往美國來個短途旅行。我居住的城市,距離兩個美加邊境 —— Niagara Fall/Buffalo 及 Windsor/Detroit 要兩小時起計的車程,自駕遊來說是合理距離。加上有些老香港人推薦我去底特律參觀,介紹說在那邊購物抑或飲食都比多倫多優勝,我就聞名而去,看看到底大家口中的汽車、破產、罪惡之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Hong Kong Infosphere:從建築察看香港的世界脈絡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計劃
我們成長的環境之中,不少建設也是在戰後才出現。從街市、學校、大會堂等日常生活的場所中,我們往往可從它們簡潔的結構及外表,辨認出這種被界定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風格。風格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去欣賞我們身邊的建築,但同時我們不應拘泥於教條去為這些建築定格。一座建築物之所以如此模樣,除了反映建築師本身的主意及其接受的訓練,也是取決於業主及用家,當時社會的態度以至地緣政治等形成。
【你不知道的毒品】大麻 —— 建築界的未來?
建築物及建築施工,佔全球能源使用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37%。在全球約四分之三國家已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的今天,逐步實現淨零建築也是重要一環。其中,生產石屎涉及使用化石燃料,將石灰和粘土的混合物加熱至 到 1,400 °C 以上;僅水泥行業就佔去 8% 全球碳排放量。尋找可持續建築材料替代石屎的建築師們便想到大麻。
書店們:舊區
時移世易,陪伴我們成長的「舊區」,有很多建築物可能只會存在於歷史照片裡。「舊區」與我們一起成長、衰老,究竟它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土耳其「抗震」建築,為何倒成如斯慘狀?
土耳其週一連續發生兩次強度 7 級以上的地震,超過 1.2 萬人喪生。不少現代高樓呈「熱香餅式」(Pancake mode)結構性倒塌,被詬病為傷亡慘重的主因。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報道,一些近年興好、聲稱抗震且建築質素佳的大樓,同樣不敵地震而迅即崩塌。專家質疑,即使這次地震強烈,但建造得當的建築物,理應不易倒塌。
Moyashi:磯崎新逝世
2022 年許多名人過身,12 月連續傳來訃聞,有幾個捱久一點就能夠看見 2023 年的日出,例如英國時裝設計師 Vivienne Westwood,還有著名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包容神經多樣性?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一間美術館,如何改造畢爾包?
25 年前,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在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自治區城市畢爾包(Bilbao)開幕,掃走沒落工業區的陰霾,其外觀、感覺、氣味自始變得截然不同。
組裝房屋:嶄新技術的局限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短住倫敦社會房屋的第一身觀察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建築雙年展】「集籽種城」—— 重新發現城鄉之美
在高樓林立的建築物及社區之中,香港是否有著不為人之的活力與美感呢?近日有一個以「集籽種城」為主題的建築雙年展,邀請了 50 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如建築團隊、NGO、大學的研究團隊、民間組織等,共同探索怎樣令社會上的不同元素共存,並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