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宣游:如何定型通才?

A+A-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 圖片來源:設計智識周

「能一直創作,能以自己的創作養家,這就是我的理想。」在電視台的一個設計節目訪問當中,我脫口說出這句樸實卻困難的總結。回想起來,確實也就是筆者多年來的心聲。

「究竟你係創業定教書?寫書法定做設計?」過往幾年,這種有趣的問題總是不絕於耳,但我似乎從來沒有認真回應過。筆者算是比較早創業,也比較早投身教育,因我不想心中的火焰熄滅或減弱後,再來後悔,雖然我覺得不會。然而這個問題,在上月開學時卻似乎得到解答。

曾為韓國 LG 首席設計長的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自 2020 年引入「綜合設計」科目,提倡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及平台思維(Platform Thinking),主張設計業界最終並不會分門別類,而設計教育亦應該以綜合、融合的方式去實現。筆者有幸加入「綜合設計」科目的教學團隊,探討各設計領域的合作,如何更有效應用到創業之上。不諱言,2 年來學院和學生當中對此教學法之成效,也有不少質疑聲音。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賽馬會創新樓」。 圖片來源:eXpose/Shutterstock

筆者還在大學本科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相對專門和獨立,學系之間互不相通,認識其他設計科系的同學更是寥寥可數。然而創業經年,才發現行業內根本不以專科專才作主導,大部分情況都要求通科通才,最重要是懂得多、懂得因時制宜。回想起來,創業前到今天,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今天的市場更渴求通才,也更有利於通才的發展,也稱斜槓族(Slasher)。

回到李院長的教學遠景,他曾分享道,亞洲已有成百上千專門培訓手藝及技能的學院,它們的師資、時間、環境、制度,均可能更適合此等教育。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片紅海,要爭一席位很難,也似乎無必要。歸根究底,設計的本質是多變的,它的定義也會隨時代和環境改變,現在「設計」的定義應該是一種思維模式,是一種通過了解不同事物,而找到問題和機遇的心態。故此,當代設計教育如希望培養出人才,從微觀入手,最後也應到宏觀思考,只有宏觀地觀察,才能看到全局的癥結。這樣一來,門戶之見、身份定型、職業定型等,也就不再重要了。

筆者一位朋友,白天從事金融業,公餘是位收藏家,是也一位暢銷書作者,同時營運著一個超過 10 萬讀者的社交媒體網頁。這樣的通才朋友,不亞於蝙蝠俠。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為英國回流創意媒體人,設計學院客席講師;並希望利用「圓融載物」專欄與讀者游走於美學與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