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相反,極權統治的國家的人民,對於許多事情的記憶力卻很短。記憶成為一種政治武器:極權統治者需要不相稱地擁有此一武器,或對記憶壟斷。
仇恨
|共6篇|
Moyashi:政局不安,又是反日的季節
「反日」是一種針對性的策略,不能持久實行,所以每次都是短時間就沉寂 —— 只要收效就好了。黨最怕的不是效果不明顯,而是洩壓閥不受控制,讓假意的反日活動演變成真正的群眾運動。
【烏克蘭戰爭】RAP 出戰時憤怒與傷痛
烏克蘭雖在 1991 年獨立成國,卻始終被鄰國俄羅斯「虎視眈眈」。直至今年 2 月普京開展全面侵略,烏國青年對俄的厭惡和仇恨,被敵軍的暴行激發至最高點,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亦由此形成。他們對戰爭的憤怒及對家國的熱愛,藉著一名親赴前線的年輕 Rapper,以及他的饒舌音樂,終於找到宣洩的出口。
唐明:為何他們仇視「最可愛的人」?
林鄭曾經以「母親管教兒女」來解釋為何動用警察鎮壓年輕人,可以說是揭開了「中國式母愛」的底牌:那不是愛,只是約束和強迫,兒女若不服從,母親是不惜讓他們死的。「管教」這個詞也很點睛,中國的未成年監獄就叫「少管所」。
如何化解社會仇恨?
由示威者耳熟能詳的「黑警」、「黑社會」指控,到警方回罵的「蟑螂」、「廢青」,從這些口號與言辭可見,憤怒不滿燃起的仇恨思想已遍地遍野,甚至有城中學者悲觀地預言,指「一兩個世代深藏的對政權和警察的仇恨,將永遠不能消除」。要如何面對、消弭現時充斥社會的仇恨情緒,共同解決當前的嚴峻分歧,一讀 CNN 專欄作家、曾於 Ted Talk 講解仇恨的 Sally Kohn 著作「逆轉恨意(The Opposite of Hate)」,或能更了解仇恨和可能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