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記憶
|共61篇|
懷舊:我們為何懷緬不曾經歷的舊?
面對崩壞的社會政治現實,愈來愈多人懷緬黃金時代的舊香港,當中更不乏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他們,究竟何以懷舊?美國神經科學學者 Felipe De Brigard 文章分析,類似的不解背後,往往牽涉對懷舊心理的錯誤認知。其實懷舊不必靠個人真實經歷,也未必令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轉化為龐大政治能量,足以改寫現實。
無痛戒毒:直接刪除記憶?
愉悅感可使人沾上毒品,戒斷後的急性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疼痛、抽筋,往往驅使癮君子重投毒品懷抱以求緩解。美國史丹福大學就此作出研究 —— 若能刪除腦內與毒癮相關的記憶,是否解決之道?
【*CUPodcast】全部都係雞之三:懂得算術的雞?
雞在古代文明扮演接通神與人的橋樑,作為提醒人每日祈禱的使者。雞的神聖性,令他備受上古及中古人類的敬畏,甚少人會認為雞是愚蠢的。今天在城市難以接觸活雞,現代人對雞的態度亦愈趨冷淡,雞甚至成為電影及小說中,愚笨與拙劣的象徵。直到 20 年前,科學家開始研究雞隻,發現雞有能力理解幾何圖形、認人、保持記憶甚至加減運算,絕非常人想像般笨拙。
為何總有些字詞與事情,令人想忘未能忘?
我們曾以為,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簽過的字,至少在我們大腦之中生而平等,但原來有些記憶就真的比其他記憶更平等。明明都是常用詞,為甚麼有一些字比其他字更易記起?科學家就結合記憶測試、腦電圖以及常用字普查,試圖破解腦袋的儲存方程式。
Moyashi:煲底復國主義
然而情懷也有一部分屬於在 TV 版重複出現的台場風景,台場是角色們生活居住的背景城市,電影也繼續沿用。雖然媒體作品是虛構的,但記憶與場所始終無法完全切斷。
Moyashi:就當我沒有說過
我們從來都不可能真正地「撤回」任何言論,我們只可以投降,假裝自己從來沒有說過。內心是否相信並不重要,也沒有人關心,因為終有一天大家都會相信。當只剩下一種聲音的時候,你除了相信外別無他選。
為何大人總是不滿年輕人?
香港示威由 6 月延續至今,輿論總是圍繞於所謂「不讀書、不工作、受人擺佈」的年輕人身上。有如早前紐西蘭 25 歲議員 Chlöe Swarbrick 使用網絡術語「OK boomer 」回應在座議員,被轟年輕人沒有基本尊重。世代之間的指罵,似乎從未停止過。到底為甚麼大人總是看年輕人不順眼,覺得他們自大又一事無成?「Vox」文章嘗試揭開謎底。
Moyashi:如何記得一件事
存在並不代表被認知,反而應該倒過來說,所謂存在即被認知。所以要確保香港人記得某些事,例如在 3 年後的今天,大家仍記得 2019 年 7 月 21 日的元朗發生甚麼事,依靠的不應該只是我們的腦袋,可能是一本還未出版的書、一個資訊整合網站、哪怕只是一條 Timeline。
才能幻覺:不懂以為學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我們習得了更多知識,確是令人喜悅的事。可是,如果「時習之」時不得其法,除了事倍功半,還有可能墮入「才能幻覺( illusions of competence)」的陷阱 —— 不知以為知之,高估學習成果。
藝評:評「5 月 35 日」—— 我們(為你)守護記憶,直到最後一人
「5 月 35 日」的劇情借鑑難屬經歷寫成,六四事件的新聞我們早已讀過不少,見證者以及天安門母親的控訴也是晚會的主要分享,觀眾對此或早已耳熟能詳。唯獨此刻,這些亡魂看似拍打著阻隔著台上和台下的一道牆,令觀眾從代入難屬的劇情中猛然驚醒,讓我們知道,對,這些亡魂仍然昭雪未可期。
提防記憶騙徒:你的記憶不是你的?
不少父母愛跟子女訴說年輕時的「威水史」,當孩子的則總認為父母在說謊。近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專題報道指出,這種懷疑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假記憶」現象十分常見,我們會自行或被誘導,在腦海中形成虛假的記憶,相信一些沒有發生過在自己身上的事。
為何總是記不住夢境?
一覺醒來,能否記得夢中發生何事?事實上,很多人難以記住夢中細節,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出,原因大多出自睡眠中的複雜週期。記得記不得,有時取決於睡眠時是否「醒瞓」。
人類有沒有主動忘記事物的能力?
令人不快的回憶,會不同程度困擾我們生活,例如熱戀的時候,想起糟透的前度;臨到比賽,卻不斷想起過去失手的畫面。有一些回憶,更是創傷性的,例如慘劇,令人們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患上情緒問題。
紅眼:「東京二十三區女」—— 被繁華景象掩飾的城市記憶
日本收費電視台 WOWOW 的劇集,素來別樹一幟,由小說家長江俊和原著及親自編導的「東京二十三區女」,於上月開播,堪稱本年度的鎮台之作。凌晨深夜小劇場,邀得中山美穗、倉科加奈、壇蜜、島崎遙香等 6 位知名女優參演的 6 個單元短篇故事,劇情奇幻詭異,鬼魅陰森,亦相當符合 WOWOW「暗黑電視台」的台風。
在你的大腦建立小精靈專區
童年時若著迷於寵物小精靈遊戲,比卡超、噴火龍、奇異種子等一眾小精靈的模樣,便可能深植於大腦的視覺皮層中,一直伴隨成長。
大腦黑客:腦神經治療技術,讓記憶更易被篡改?
大腦黑客像遙距打開電腦檔案一樣打開你的大腦 —— 在本世紀不少科幻小說和敵托邦題材的作品中,類似構想並不罕見。偷偷篡改某人的記憶,甚至透過集體修正,繼而改寫歷史真相,聽來充滿電影味道,但 BBC 綜合腦神經科學家及防黑客公司的推算,認為這種入侵行為並非那麼遙遠,甚至比大眾所想來得接近。
善用睡眠頻率,邊睡邊記不是夢
挑燈夜讀的學生時代,總會幻想如果睡覺時都可以學習,就不用徹夜不眠,以致身心疲累。現在,幻想有機會成為現實,有研究顯示要學習的新事物,或可趁睡眠時,悄悄利用頻率,將資訊在無意識之中植入記憶。
包大人:長話短說 —— 公關的關鍵詞操作
作為公關,就是要利用關鍵詞對於形象管理的影響力,為你的客戶訂立某個「關鍵詞」,並確保在你所傳遞的訊息,譬如公司所舉辦的活動、政策、廣告設計,都是圍繞著這個關鍵詞而制定的,讓客戶能在大眾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和形象。
數碼年代,紙製地圖為何仍然重要?
相信很多人出國旅行,都會依靠 Google Map 之類的電子地圖,前往任何目的地,只要簡單搜尋即有答案,沒有翻遍地圖卻一無所獲的煩惱。但紐約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 Meredith Broussard 指出,雖然紙製地圖確實式微,但不代表電子地圖有絕對優勢,在認知科學研究上,紙製地圖還是有難以取代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