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關、搶口罩、搶購廁紙、在家工作、Staycation、六點後無堂食、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 3 年疫情步入尾聲,這些經歷似乎沒想像般刻骨。有别於醫護人員、長新冠病患或親友染疫身亡的人,我們或已開始忘記大流行歲月。專家相信,這種善忘乃人腦的機制使然。
記憶
|共80篇|
「黑鏡」成真,平面圖像可轉為 3D 場景
孩子第一次微笑、18 歲生日的情景…… 隨著年紀增長,記憶裡的畫面早已模糊不清,有工程師正在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以 3D 方式重現生活片段,並上傳到 VR 頭戴裝置,讓使用者再體驗一次。
Moyashi:然而我不知他是誰
每當有關於名人的新聞,不管是結婚生子、得獎抑或過身,在網絡論壇上總會有人說一句:「Who?」,也許再配上一張「銀河守護隊」的迷因,意思就是「我不認識他,他有這麼重要嗎?」
快思慢想模式:標誌設計造成的公關災難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為慶祝 60 周年校慶推出新校徽,放棄此前的分割用色設計,希望令校徽中的鳳「形態更清晰靈動」,其中簡化版校徽甚至刪去校訓「博文約禮」。結果惹來社會各界的批評,由親中的校董成員到學生代表皆批評事前缺乏諮詢。如何改造知名機構的標誌,一直是設計界的大難題,有專家就從神經科學角度分析。
3D 打印出來的氣味回憶
最近有研究發現,食物的味道能夠增強老年人對過去事件的記憶。透過細味 3D 打印的食物球,50 年前婚禮上吃的烤鯖魚、分娩後在醫院吃士多啤梨的情景立即活現眼前。
【展覽】「新活」展:記憶的城市
無論是因為出國讀書、工作或移民,不少人也在經歷與親友別離的時刻。我們的生活模式、社會、城市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亦不斷在變。面對各種變遷,我們對城市有何感受、有何思緒呢?展覽「城市新活(展)第三站:記憶的城市」,邀請了不同界別的創作單位及人士,以他們的作品、設計或收藏,分享他們對城市的看法與體驗。前兩站分別為家和自然,現在到了第三站,人或城市每刻都在變的時候,有甚麼留在各自的記憶中?
陶傑:記憶是一種武器
但相反,極權統治的國家的人民,對於許多事情的記憶力卻很短。記憶成為一種政治武器:極權統治者需要不相稱地擁有此一武器,或對記憶壟斷。
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大腦可自動「忘記」傷痛?
人總有不想再想起的事,但大腦又能否控制這些記憶不要再度浮現?近日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個信號,或能抑制不堪回首的記憶。若更深入了解其機制,未來有望找到強迫症、焦慮及抑鬱的新療法。
Moyashi:防疫盛世
「盛世」故事有趣的地方是,雖然「國家救援」是政治宣傳的劇本,但遺忘卻是人民主動配合的結果,而且效果出奇地驚人。對於大眾來說,與其真確地牢記過去,如何修改記憶的意義,讓自己可以更舒適地理解現在其實更重要。
新生柬埔寨的歷史遺禍
當全球多國苦於人口老化,3 分 2 柬埔寨人未滿 30 歲。他們不曾經歷 1970 年代的赤柬血腥統治,亦對越戰時美軍在此地的猛烈轟炸毫無記憶。相比飽受殘害的父祖輩,新世代沒有歷史負擔,更獲現任政權助長遺忘。但往昔遺留的種族滅絕及殺人地雷,以至威權主義的逐步復興,都在威脅這些渴望前進的年青人。
林喜兒:生活割離術 —— 我有兩個
像 Mark 那樣,一踏進辦公室就像變了另一個人,工作與私生活互不相干,這就是理想的 work-life balance 嗎?
不記得細節才是善用記憶力?
與舊友相聚、回憶過去時,往往會發現大家談的明明是同一件事,細節卻不盡相同,有人甚至會對某些細節毫無印象。近日有認知科學家指出,忘記某些細節或者是一件好事,因為日常生活充滿大量細碎片斷,人類有限的大腦容量無法記住所有事情,選擇性記得,才能善用記憶力。
Moyashi:當戰爭的體驗成為記憶
吉田事件成為了 1990 年代日本歷史修正主義的引爆點之一,也成為右翼團體否定戰爭罪行的其中一項證明。記憶與證言由「歷史的證明」變成「說法的展示」,歷史說法面對自我統一性的問題,記憶傳承也產生了龜裂。
【Soul Monday】認知障礙丈夫再次向妻子求婚
中年早發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開始失去記憶,忘記自己已結婚,但兜兜轉轉又再向妻子求婚,像浪漫電影般的情節,現實中就發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56 歲的 Peter Marshall 在 3 年前確診患病,他 54 歲的妻子 Lisa 坦言:「這令人心碎。雖然我們創造出更多新的回憶,但這很痛苦,因我總是想說:『還記得那一次嗎?』我想與他一起懷緬往事,但 Peter 現在甚麼都不記得了,更別提 20 年前發生的事情。」
大腦如何記住時序?
起床梳洗、早餐吃三文治、出門卻塞車…… 不少人會在夜深人靜時躺著回想是日經歷,回憶時,我們常按照發生的次序重構事件,但大腦如何做到順序回顧、連貫串起記憶,卻是科學謎團。法國神經生物學家 Leila Reddy 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就從腦部爬梳出負責記錄及回憶時間的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
世代遺忘:請記住曾經失去了甚麼
長江後浪推前浪,但不再年輕的人,對一代新人是否勝舊人或者有異議。「一蟹不如一蟹」效應並非新鮮事,研究相關效應的心理學家指出,對下一代有抱怨,反映這些批評既不準確,亦非基於特定文化或時代而提出,純粹是普遍人性的遺忘特質產生錯覺所致。不過,這些錯覺往往不論年紀,發生在大部分人身上;當中,下一代人對前代的遺忘,又會帶來其他影響。
腦霧:記性變差也與疫症有關?
武漢肺炎疫症踏入第二年,全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部分人連記性都變差,常會丟三忘四或是心不在焉,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現象。由於當中不乏武肺病人,故被視為後遺症之一。但令人在意的是,不少「患者」從未確診,為何也會有此困擾?多名專家作出分析,並提供紓緩方法。
用音樂對抗認知障礙症?
一首樂曲對不同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會勾起快樂或傷心的回憶。音樂治療師 Alaine Reschke-Hernández 向一位老人播放 60 年代末歌曲 Sweet Caroline 時,曲調雖然輕快,老者卻流下眼淚,正是因為這首歌喚起了他的悲傷回憶。這個情況反映,音樂若夾雜個人特定記憶,甚至會影響情緒,或可進一步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記憶及情緒問題。
鄭立:宇宙騎士 —— 當你要殺光自己的親友
這有沒有令你想到甚麼?對,現實多的是。我並不只是說政府走狗,可能還有你的父母、朋友、舊同學,明明仍是同一個人,卻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而跟你冷淡疏遠,或視為仇敵。你甚至還有可能在戰場上與其相見,親自解決他們。「宇宙騎士」就是類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