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共87篇|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拒絕遺忘之二】記憶外判數據庫,人類瀕臨「數碼失憶」?

在沒有手機與電腦不行的年代,我們都習慣把部分記憶工作外判給數碼設備。坊間有說法認為,人腦會因此遺忘重要資訊,甚至可能造成大腦記憶力退化,形成「數碼失憶」(Digital Amnesia)現象。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人類退化與失憶的集體危機?

【拒絕遺忘之一】從失憶症病例,神經科學家解拆甚麼是記憶

記憶是人類學習與經驗世界的重要能力,但要遺忘與改寫記憶,從來不如想像般困難。上世紀的神經科學研究,以大腦機制拆解記憶之脆弱,年屆 104 歲的神經心理學家米娜(Brenda Milner)正是貢獻卓著的學界翹楚,她在數年前曾憶述其經典的失憶症病例研究,解釋記憶的本質。

【展覽】「新活」展:記憶的城市

無論是因為出國讀書、工作或移民,不少人也在經歷與親友別離的時刻。我們的生活模式、社會、城市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亦不斷在變。面對各種變遷,我們對城市有何感受、有何思緒呢?展覽「城市新活(展)第三站:記憶的城市」,邀請了不同界別的創作單位及人士,以他們的作品、設計或收藏,分享他們對城市的看法與體驗。前兩站分別為家和自然,現在到了第三站,人或城市每刻都在變的時候,有甚麼留在各自的記憶中?

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Moyashi:防疫盛世

「盛世」故事有趣的地方是,雖然「國家救援」是政治宣傳的劇本,但遺忘卻是人民主動配合的結果,而且效果出奇地驚人。對於大眾來說,與其真確地牢記過去,如何修改記憶的意義,讓自己可以更舒適地理解現在其實更重要。

新生柬埔寨的歷史遺禍

當全球多國苦於人口老化,3 分 2 柬埔寨人未滿 30 歲。他們不曾經歷 1970 年代的赤柬血腥統治,亦對越戰時美軍在此地的猛烈轟炸毫無記憶。相比飽受殘害的父祖輩,新世代沒有歷史負擔,更獲現任政權助長遺忘。但往昔遺留的種族滅絕及殺人地雷,以至威權主義的逐步復興,都在威脅這些渴望前進的年青人。

不記得細節才是善用記憶力?

與舊友相聚、回憶過去時,往往會發現大家談的明明是同一件事,細節卻不盡相同,有人甚至會對某些細節毫無印象。近日有認知科學家指出,忘記某些細節或者是一件好事,因為日常生活充滿大量細碎片斷,人類有限的大腦容量無法記住所有事情,選擇性記得,才能善用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