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烏克蘭武裝部隊在東部反攻俄軍,首都基輔有賴本地警力確保市民安全,但由於很多執法人員加入軍隊或駐守檢查站,令維持秩序的人手嚴重短缺。偏偏藏械、家暴到間諜活動,各類問題都在戰時特殊環境下惡化。「自由歐洲電台」近日透過兩位年輕警員的一次執勤,揭露威脅基輔乃至烏國的治安問題。
警察
|共160篇|
法國青年司機被殺,再掀「警察暴力」爭議
法國巴黎西部市郊楠泰爾人口近 10 萬,與鄰近城市相比,較多工人階級聚居。近日一名 17 歲青年司機在楠泰爾因拒絕停車遭警察開槍擊斃,該名警員已因殺人罪被捕。事件引發當地民眾不滿,許多人上街示威,再次掀起有關「警察暴力」的法律爭議。
林喜兒:Black Ops —— 黑人無間道
BBC 半小時的警匪喜劇 Black Ops,是 Gbemisola Ikumelo 和 Akemnji Ndifornyen 繼以黑人演員為主的喜劇節目 Famalam 後,再度合作。Gbemisola 說希望創作一個平日不會有人找她演出的劇集,她希望拍的警匪片包含追逐、槍戰場面,也要好玩、要惹笑,於是和 Akemnji 創作兩個低級警員做臥底的故事。
世界潮流:多國警隊為何走向高學歷化?
放眼全球各地警察部隊,其實都正步入高學歷化以應對新挑戰。荷蘭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學的犯罪學家 Jan Terpstra 和 Dorian Schaap 曾發表研究,分析三個歐洲地區警察的「高等警察教育」(higher police education)改革。
私刑直播:印度的法外暴力問題
印度北方邦日前發生駭人兇殺案,惡貫滿盈的前國會議員 Atiq Ahmed 及其兄弟於警方護送下,接受電視直播訪問時遭人射殺。行兇者落網時公然向印度教大神致敬,兩名政府官員更予以讚揚,形容處決這名本在服刑的穆斯林為神聖的正義。事件再次令人憂慮,法外暴力嚴重滲入國家治理,成為執政黨打壓異己的手段。
緬甸內戰時,罪案急升中
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香港尚且有「國際大刀會」之名,2021 年 2 月開始緬甸軍事政變至今近兩年,引發內戰之餘,軍政府優先追捕政敵的做法,已令法律及社會秩序陷於崩潰。自政變以來,緬甸暴力及和輕罪個案皆飆升,當地不斷傳出光天化日之下搶劫、入室盜竊的報道及片段,更不時發生政變以前罕見的銀行、珠寶店、電話舖搶劫案。
文革時的戰狼:在莫斯科紅場被警察毒打的中國學生
近年,中國的戰狼外交受到世界關注。在中國外交史中,也曾經出現過極端激進、勇武的時代 —— 文化大革命。其中,1967 年更爆發一場「莫斯科紅場流血事件」,令中蘇本來緊張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在事件中,中國留學生大鬧紅場,最終慘被蘇聯警察毒打。
北韓警察腐敗,成就市場活動
北韓實行計劃經濟,理論上所有財產都屬於國家。北韓警察如到市場巡邏,大可拘捕當中每一個人,因為全在進行私人買賣活動。然而,本屬非法的私營經濟,實際上卻是一股重要經濟力量。警員不會執法,以免牽連甚廣,更何況他們本人亦一直從這些「違法」經濟活動獲利。
林喜兒:We Own This City —— 真實的重量
劇集以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出發,在 2003 至 2017 年的時間線上遊走,來回在 FBI、律政的審問、小組的日常工作、多次的「犯案」過程。因為來自真實事件,從調查報告出發,其實有點像紀錄片……
薩爾瓦多濫捕成風,總統民望卻高企
踏入 3 月,薩爾瓦多的黑社會愈發猖狂,一場血腥衝突造成 87 人喪生。總統 Nayib Bukele 雷厲風行,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往後一個月內拘捕多達 1.9 萬人,許多相信是幫派成員,惟當中也有無辜之人。公民自由受到打壓,多數國民卻予以支持,因為在他們眼中,比起專制的領導人,黑幫暴力更加可怕。
不增警力,罪惡率卻大跌的達拉斯
從前,很多人會覺得要改善治安,就應該要調派大量警力,加強執法和巡邏。可是,近年多國都出現反警暴運動,有示威者甚至高呼解散警隊,以保障民眾安全。美國的達拉斯在 2021 年後就改變了警政方針,更成功降低罪惡率。
警察形象低落,如何改變英美警匪片製作?
特立獨行的警察為追求正義,不惜無視法規、承受上司責難,最後因成功破案而受肯定。這種警匪片經典又老土的情節,總是描繪警察正面形象,但影評人 Luke Buckmaster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美國去年爆發反警暴示威後,英美警匪片製作正受前所未有的挑戰。究竟警察形象衰落如何改變影視製作?
茶里:我在台灣報案的經歷
做完筆錄後,警察叫我這幾天開手機等消息,然後就請我先回家了。我把這件事跟房東說了後,便開始搜尋有沒有好騎的摺疊單車,讓我騎完後能直接帶回家,想藉由消費沖淡一下遺失單車的不快感。但很意外的,三天後,警察便致電我說單車和犯人都找到了。
當政權變得不擇手段:國家恐怖主義
自從 2001 年美國發生 9.11 事件,愈來愈多社會科學家研究恐怖主義,其中有學者就發展出「國家恐怖主義」(state terrorism)的概念,指出政府有時候才是恐怖根源,不惜以法外行徑達到政治目的。
死因裁判官的源起:對警權的制衡?
2019 年反送中運動期間,科大學生周梓樂不幸身亡,在死因庭研訊之時,死因裁判官高偉雄自行翻看閉路電視片段,發現疑似周梓樂從高處墮下的關鍵影像,與警方說找不到有關片段的說法明顯不同。過去,死因庭在一些如陳彥霖案等的重大社會事件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回顧死因裁判官的源起,其實正正是當年英國王室為制衡地方警官而設的制度。
鄭立:第一滴血 —— 生存就是勝利?與敵人鬥長命是甚麼回事?
藍波的「鬥長命」,是與敵人一起消耗、一起痛苦、一起忍受不斷惡化的環境,讓對方受不了,而因為藍波比他們更能吃苦、適應惡劣的環境、願意吃狗也不吃的食物,所以才可以炸油站、截電力,攬炒全部人,讓整個環境惡化。
法國 24 條:「安全法」是保護人命,還是箝制自由?
本週二,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執政黨提出的「全球安全法案」,以加強打擊罪案及恐怖主義,但當中第 24 條訂明,禁止以任何方式及在任何媒介,發佈能夠識別「警員或憲兵」並「意圖對其造成身體或精神傷害」的圖像,違者可被判監禁 1 年及罰款 45,000 歐元。大批人士質疑,此法實際上擴大警權,阻止傳媒監察日益嚴重的警暴問題,妨礙新聞自由。
遮擋編號:以人臉識別技術對付違規警員
在 11 月 19 日,經過漫長的司法覆核過程,高等法院終於裁定警員不展示警員編號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 3 條有關免受酷刑對待的條例,令多名市民遭受不合理武力對待後投訴無門。但由於缺乏制衡,警方會如何執行相關判決,仍是未知之數。在美國,警暴問題同樣嚴重,亦有警員會遮擋編號,有示威者就發揮創意,試圖以人臉識別系統對付違規警員。
反警暴抗爭:尼日利亞解散警察特種部隊之後
10 月份,全球焦點都落在泰國、白羅斯和吉爾吉斯的示威之上,當中吉爾吉斯總統已經宣佈辭職,而前兩國的人民依然在抗爭當中。非洲的尼日利亞也在 10 月初爆發大規模反警暴示威,數以萬計示威者聚集要求警察改革,當地總統也在 10 月 11 日宣佈解散備受爭議的特種部隊,示威者一度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到 10 月 20 日,局勢急遽惡化,報道指軍隊開槍鎮壓示威,死傷人數不明。
暴動過後,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如何調整?
今年 5 月,明尼阿波利斯黑人男子 George Floyd 因被白人警察跪頸超過 8 分鐘而死,事件觸發 20 多年來,美國最大型的暴動。超過 200 個城市要實施宵禁。美國警方的暴力執法惹來爭議,中方似如獲至寶,指摘美方雙重標準,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在 Twitter 寫道:「我不能呼吸。」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示威過後,明尼阿波利斯警隊又有否作出調整?